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建筑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纪念碑,伟大的建筑往往成为一个城市、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的象征物。故宫就是这样的象征物。它不只是宏伟的卉建筑,还包括珍藏其间的文物精品,它们联结在一起,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与中华文明成就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2.
南粤璞玉——解读从化古村老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倾情南粤的建筑文化 建筑常常被我们称为人类“永恒的史书”或“凝固的文化”,由于自然条件、气候、温湿状况、经济基础、社会需要和人工技巧等各种因素,使中华建筑自成一家独具特色的同时,形成不同地域、不同朝代的不同建筑风格。中华大地上千姿百态,林林总总的传统建筑形式不断地叮咛我们不要忘记我们拥有的共同祖先、共同文化、共同文明和共同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正>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1))中华文明是由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的统一性突出体现在中华各民族交融发展,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  相似文献   

4.
<正>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他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国家的“金色名片”。2016年,国家制定“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深度融合,深入挖掘和拓展文物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时代精神,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丰富文化供给,促进文化消费。2019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国内网民规模达到9.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7%1"。  相似文献   

6.
张振华 《南方文物》2009,(4):192-193,F0004
2008年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期间,由国家文物局、第二十九届奥委会以及相关省、市人民政府共同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展》,向来自世界五大洲的各国朋友,介绍了中华文明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从历史文化的多个角度立体地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论述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强调"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创新的源头活水,是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有强大的生命。习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理论指南和根本遵循,也为正确认识、深入挖掘多元一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岭南古代文化的起源、历史地位、影响及其当代价值指  相似文献   

8.
<正>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孕育成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目前世界文化激荡,不同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阐发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及其突出优势,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9.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在神州大地上,以华夏族为主干的中华民族,兼容并包,不断吸取各族文明以及外来文明的养分,多元共存、和谐发展,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可以说,中华文明是一个多元文化共生并存的统一体。本期《中华遗产》刊出的专题——澳门文化,正体现了中华文明在多元共存、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演进与创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之中,中国传统文化积累了很多风格独具的外在文化表现,比如建筑、绘画、舞蹈等等。在当今的旅游产业之中,如何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为当前旅游产业的迫切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建筑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和民族标识,是中华文明、民族记忆的情感依托和重要载体。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悠久,体系完整,以独特的木结构体系屹立于世界建筑之林。本文通过建筑实例比照分析,浅释13世纪至18世纪中国古代建筑对欧洲建筑及造园影响的范围及深度。虽19世纪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建筑文化进入缓慢,甚至停滞发展阶段,中国先进、西方落后的历史渐变,但文化基因仍蓄势强劲。认真回顾和了解历史,有助于我们增强、坚定文化信念。  相似文献   

12.
刍议数字化背景下的古籍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雪丽 《丝绸之路》2011,(14):102-103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既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也留下了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这些古籍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如何保护、开发、利用这些宝贵典籍,是目前文化工作不得不面对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13.
楚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艳荣 《江汉考古》2001,(1):89-93,77
奉为中华文明象征的,无疑是龙和凤:贯串中华历史主体的,无疑是龙文化和风文化。然而,人们对龙的关注和颂扬远甚于凤。凤与龙齐光竞辉的一段历史,还须上溯到先秦。春秋战国时代,楚为南方之尊,晋为北方之雄;晋人喜好龙蛇,楚人则对凤尊崇有  相似文献   

14.
抢救福建三明市万寿岩遗址、指导河北正定古城保护工作、批示加强731遗址群修护、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推动保护和抢救文化遗产的身体力行,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历史情怀和文化自觉,对全党全社会更是一种示范和倡导。珍视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我们才能把根留住、赢得未来。"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  相似文献   

15.
百年未有的新变局和新挑战为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机遇与挑战,传统建筑文化中的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同样如此。传统营造技艺能否保护与传承下去,取决于是否能够获得社会需求和市场规律,政策的倾斜,以及社会文化意识等三方面的支撑。同时还须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生产型传承”、创造保障条件、传统建筑营造与文物建筑保护维修等关系问题。传统营造技艺从概念上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在保护方法上包括抢救性保护、建造性(生产性)保护、研究性保护、数字化保护等。“技艺”传承的不仅仅是手艺更应该是文化。只有在全人类文明视域下认识中华文明的特征和价值,才能重视中华传统文化观念形态和知识体系构建中的问题,也才能充分发挥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作用,并使传统技艺中的精髓获得延续。  相似文献   

16.
诞生于河洛大地、形成于夏商周时期的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和炎黄子孙的根。河洛文化具有包容性、传承性、辐射性。越南是中国的近邻,为中国的郡县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彼此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历史关系。作为中国的近邻,作为具有高度文明的中华文明,越南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特别是深受作为中华文明源头的河洛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11月21-22日,由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的"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建构"学术研讨会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20余位学者围绕考古发现与古史传说,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发展阶段、形成机制和早期国家运行、性质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巍《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起源》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以都邑、社会分层、大型建筑、礼制、区域性政体等的出现为标志,将中华文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历史王朝中,有很多保留下来的珍贵的皇家遗址。这些集建筑、绘画等多种文化艺术于一体的古代皇家遗址,不仅是昔日历史的见证者,更凝聚着中华文明之精髓。让我们展开皇家拼图,去寻找曾经失落的帝国。  相似文献   

19.
《历史研究》2021,(1):32-43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独特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历程,植根于中华大地","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1)那么,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怎样演变成今天的华夏民族?洪荒时代的古文化如何发展为现今的中华文明?深埋于地下的历史与当今社会又有怎样的关联?毋庸讳言,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清晰的答案,拉长了的华夏历史尚有很多空白,族群与文化演变的过程和原因仍有待深入解读。本人不揣浅陋,尝试将中华民族及其文明的根基溯源至旧石器时代,用考古材料勾连起先民生存繁衍的些许篇章,将对华夏根系的研讨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20.
闽南侨乡传统大厝建筑艺术拥有独特的地方风貌,成为闽南文化的主要载体。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包容性,是中华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本文以闽南侨乡传统建筑风貌为载体,浅析其建筑特点、装饰工艺及地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