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佛教传入吐蕃 ,随之而来的 ,是佛教艺术也传入了吐蕃。起源于印度佛教开凿石窟、设像行教的仪轨 ,也通过不同的途径开始影响传播到西藏高原。从考古调查的资料表明 ,吐蕃时期 ,已经出现了早期的石窟造像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考古遗存 ,是被称为“吐蕃第一窟”的拉萨市札那路浦石窟。近年来 ,笔者利用在西藏高原进行考古调查之便 ,对这一石窟作了实地考察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有一些新的认识 ,特撰成此文 ,以求正于方家识者。一、关于札那路浦石窟的早期造像札那路浦石窟位于今拉萨市布达拉宫西南药王山的东麓 ,石窟开凿在距地面约 2 0米处的… 相似文献
2.
查拉路甫石窟寺开凿于松赞干布时期,是早到西藏吐蕃王朝早期的石窟.有“吐蕃第一窟”之美誉。窟内古老的石刻造像,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它不仅为西藏众多的摩崖造像、泥塑像、壁画,唐卡等提供了断代依据.而且极大丰富了我国石窟艺术,是全面认识我国石窟艺术面貌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3.
拉加里王系的先祖是吐蕃王室后裔韦松的嫡系,占据现今西藏山南地区的曲松一带。经过数代累积,逐渐发展起来,成为西藏历史上一支独立的地方割据势力。洛村石窟与拉日石窟的发现,填补了西藏山南地区佛教石窟考古的空白,为认识佛教石窟艺术在卫藏地区的发展与传播状况,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本文比照敦煌石窟艺术、四川 石窟艺术和丝绸之路的文化艺术,对剑川石窟 中的波斯国人石刻像密宗艺术以及敦煌石窟、 四川石窟艺术对剑川石窟艺术的影响提出了 猜想和疑问。 相似文献
5.
巴中石窟中的观音菩萨造像窟(龛)多达100余处。巴中石窟可分为四期:即隋末初唐期、盛唐期、中晚唐期和宋及以后时期。初唐、盛唐时期观音菩萨造像多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二天王组合及"西方三圣"和"西方净土变",药师、观音、地藏等组合形式,观音菩萨单身像龛还很少。但是到了中唐以后,观音菩萨的单身像以及以观音菩萨做主尊的造像就多了起来。唐代是巴中石窟观音菩萨造像内容最丰富、数量最多的时代,特别是中晚唐时期,观音菩萨造像达到了鼎盛。 相似文献
6.
石窟造像防风化加固材料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兵峰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4,(4):64-67
石窟造像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对其保护加固材料的要求非常苛刻,除需具有很好的粘连性、渗透性、透气性、耐候性、疏水性和化学稳定性外,还需具有一定再处理性,且对石窟造像本身无副作用.本文通过对石质文物防风化加固保护材料的梳理,分析了各类保护材料的优缺点和适用性,为我国石窟造像防风化加固保护设计、施工材料选择和应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东晋时期,武昌寒溪寺、建康长干寺和荆州长沙寺,先后出现三尊金铜菩萨像和佛像,造像者指为阿育王或其第四女,它们被统称为"阿育王像".从晋至唐,这批佛造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一直受到佛教史研究的关注.1995年四川成都出土梁代石质阿育王像实物之后,中外学者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讨论.但是,这批佛造像究竟是哪国铸造,与阿育王是否有关等关键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的解答.通过全面梳理东晋三座阿育王像的史料和相关考古资料,进一步利用考古学和史学研究的成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三尊东晋阿育王像皆为托名伪作,与阿育王无关.它们的出现发挥了两个方面的作用,其一是为相关寺院提供了神圣性支持;其二是为东晋政权提供了合法性支持. 相似文献
8.
藏西地区大致相当于今阿里地区,其艺术风格的发展是在古格王朝大力扶持佛教的基础上,得到邻近地区喜马偕尔邦、大喀什米尔地区、斯瓦特(乌仗那)包括吉尔吉特等地盛行的佛教传统艺术风格的启发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青州佛塔具有相当的自身特色,即采用覆钵顶下高大的方形塔身,并且塔身四面均开龛置像。再考察与青州同时或稍早的云冈、龙门、响堂等处的佛塔,发现青州佛塔的来源当是北魏以来中原佛塔的典型样式,它的布局形式则明显受邺城地区佛像的影响。综合考虑北朝晚期的历史背景,青州造像上大量佛塔的出现,估计与法华经的信仰、末法的信仰有着一定的联系。而这时青州佛塔的功能则主要演变成一种装饰纹样。 相似文献
10.
11.
Penpa Tsering 《中国西藏(英文版)》2008,(5)
Procession at Sunup As the sun rises,pilgrims,one after another,come from various directions and gradually form a procession around the Potala Palace.Undeniably,in the short term,this daily procession has been reduced due to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tragedy that occurred on March 14~(th) in Lhasa. Notwithstanding,today it seems everything has returned to normal. 相似文献
12.
2001年3月,被塔利班摧毁的位于巴米扬山谷悬崖上的两座巨佛雕像引起了公众的注意。这一爆破不仅成为塔利班疯狂的象征,而且还带来了一个问题,雕像的残迹将怎么办。2004年,国际古遗址理事会计划着手移动佛壁龛的材料,并从而拯救雕塑的碎片。这些碎片不仅包括或大或小的石块,而且还有粘土层,锚梁,木桩和绳索。调查显示,雕像表面明显是由粘土层组成,部分用钉和布加固,以增加石头和外形布料的强度。最后在表面施以彩绘。对有机添加物进行放射性碳测年可以确定粘土层的起源,从而确定雕像建造时间范围。佛雕像的276颜料残片被带到慕尼黑进行研究。颜料和粘合剂目前正在确定中。本报告说明该雕塑被涂上明亮的色彩并且至少被涂染过两次。这里所涉及的信息是一个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的部分,并提供了对现况研究的调查。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藏(英文版)》2008,(5)
Procession at Sunup As the sun rises,pilgrims,one after another,come from various directions and gradually form a procession around the Potala Palace.Undeniably,in the short term,this daily procession has been reduced due to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tragedy that occurred on March 14~(th) in Lhasa. Notwithstanding,today it seems everything has returned to normal. 相似文献
14.
2009年秋,经过精心筹备,辽宁省博物馆策划推出了"妙相庄严——辽宁省博物馆藏佛教造像精品展"。展览共精选了十六国时期至清代的各类佛教造像艺术精品201件(套),整体分为"汉传佛像艺术"和"藏传佛像艺术"两大部分,这是新馆开馆后,辽博首次将馆藏众多珍贵的历代佛造像艺术珍品呈现给观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