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历经八年坚苦卓绝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的中国人民欢腾喜悦之情,可以想见。然而好景不长,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阴云又压上人们心头。迅速停止内战已成为全国亿万人民一致愿望。美国也决定亲自出面调停,并派出曾任陆军参谋总长的马歇尔将军作  相似文献   

2.
杨雨青 《民国档案》2016,(2):125-131
1945年抗战胜利后,美国派遣马歇尔特使来华调停国共冲突,并给予国民政府大量援助,帮助国民党运送军队。美国提供援助的本意并非支持国民党打内战,但最后走向了最初愿望的反面,未能成为促使国民党改革及国共和谈的推手,反而成为"内战的制造者和鼓舞者"。本文主要利用蒋介石日记及其他档案史料,研究蒋介石与马歇尔之间的博弈,分析蒋介石如何使美援从压力变为助力。  相似文献   

3.
从1945年12月至1947年1月,马歇尔作为美国总统杜鲁门的私人代表,受总统的委托调解国共两党的谈判。华盛顿官方宣布,马歇尔的使命是和解对立的双方、停止中国已开始的内战。 众所周知,马歇尔的调解使命没有成功,国共两党之间没能达成妥协。1947年1月,马歇尔返回华盛顿,被任命为美国国务卿。  相似文献   

4.
1945年10月《双十协定》签字后,由于国民党政府拒不履行“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调动大批军队“围剿”解放区,致使内战阴云密布。这时,美国政府为了维护其在中国的利益和国民党政府的统治,采取了调解国共两党争端的对华政策。11月27日,杜鲁门总统在宣布批准驻华大使赫尔利辞职的同时,宣布任命陆军上将马歇尔以大使身份,为总统驻华特使。马歇尔于12月15日离华盛顿来华,20日到上海;21日抵南京,受到蒋介石的接见;22月到达重庆,并很快会见了中共著名人士  相似文献   

5.
陶德曼调停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德曼调停一波三折 ,第一阶段 ,国民政府寄希望于国联 ,拒绝调停 ;第二阶段 ,对国联失望后的国民政府被迫接受调停 ,但采取拖延战术 ;第三阶段 ,日本两度提高议和价码 ,旨在灭亡中国 ,国民政府坚守“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两条底线 ,调停失败。调停期间 ,德国一直向国民政府施加压力 ,阻止中苏联合 ,对中国抗战毫无信心 ,认为中国若不接受调停则必败无疑。调停失败后 ,在国家利益的驱使下 ,德国最终倒向日本  相似文献   

6.
中日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甚至世界历史影响深远。赫德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积极参与了清政府的备战,帮助清政府筹措战争借款,帮助购买军火,支持洋员参战,并为清政府提供了各种战况与情报。在中国连连失利的情况下,他又倡议英国调停。日本拒绝调停后,他一方面建议清政府继续抵抗,另一方面却更为积极地支持中日议和,不断为促进议和与换约成功而献策,希望早日结束战争,防止日军攻陷北京,保住他的既得利益。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军事调处”的实质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同年12月,美国政府派马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参谋总长,晋升五星上将)任驻华特使来中国,以“调处国共军事冲突”为名,参与国共谈判。当时,国民党为了独吞抗战胜利果实,不得不借和谈之名,欺骗人民,制造舆论,争取时间,以加紧部署内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坚决主张和平、民主、团结的形势下,于1946年1月10日,继《双十协定》,国民党政府代表与中国共产党代表签订了《停战协定》,发布了停战令。由国民党(代表张治中)、共产党(代表周恩来)和美国(代表马歇尔)代表各一人在北平(今北京)成立军事调处执行部,下设若干执行小组,分赴各军事冲突地点进行所谓“调处”。这个军调执行部  相似文献   

8.
三位将军一起缓缓走来 从山东临沂城的西关外,走来三匹高头大马。马上骑着三位将军:一位着美国军服;一位着国民党军服;一位穿共产党土八路的军服。这样的三位将军走在一起,是罕见的,是历史上珍奇的一页。这一页正在缓缓掀开…… 那年我17岁。正在新四军军部义工团门外的一堵墙壁上,张贴英文标语。标语的大意是:“欢迎马歇尔将军来华调停内战实现和平”。现在一步步向我走来,向我靠近的便是从济南来和平谈判的军事调处执行小组。 我很慌乱。这小组到来的通知,是上午从飞机上投下一个装在小皮口袋里的信。军部接到信,就叫我们文工团赶快写标语…  相似文献   

9.
史乃 《铁军》2012,(10):31-33
1936年西安事变,经我党大力调停,迫蒋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条件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陈毅,副司令傅秋涛,下辖第一、第二团。第二团团长张正坤,副团长刘培善(实为政委),参谋长王必成,政治处主任肖国生。全团千余人,虽然装备很差。  相似文献   

10.
西安事变囚禁度日屈辱泪难干西安事变发生了。汉卿看到日本已步步入侵,国家面临危亡,但中国仍在内战。为了制止内战,汉卿抱着牺牲自己的决心,发动了这场改变国家局势的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终于促成了停止内战、全国一致抗日的局面,达到了他衷心的愿望。汉卿为了完成这任务,保护蒋先生安全地离开西安,陪同蒋先生去了南京,也从此失去了自由。当时我身在英国,在这关系汉卿一生  相似文献   

11.
南京外交部王部长阁下: 因土耳其外长抵莫斯科,李维诺夫直到一小时前才会见我。我向他介绍最近卢沟桥冲突的原委及日本行动意向。他说苏联政府深知日本是侵略者,非常同情中国。其他国家对中国和日本进行交涉以维持和平的做法是回避问题。我问他如果中国请求苏联出面调停,苏联将单独出面还是与其他列强共同出面。他说苏联单独出面调停没问题,但鉴于苏日关系由苏联出面调停显然是不可能的。至于联合出面调停,他说可以考虑,但在他没有请示政府之前,  相似文献   

12.
简论1946年的国共军事整编复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汪朝光 《民国档案》1999,(2):105-112
抗战胜利之后,在国共和谈进行过程中,军队问题始终是双方争执的重点之一。国民党企图以“军队国家化”的名义,将中共军队化入自己的控制之下,中共则坚持军队的独立性。为此,双方进行了反复交涉。1946年2月,在美国特使马歇尔的调停下,国共达成整军协定,规定了双方军队整编的原则和进行步骤。虽然这个协定由于整个政治环境的变化而未能实行,但国共双方仍据此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整军工作,本文即略述此一整军的过程。一、国民党的军事整编1946年2月25日,国、共、美三方代表张治中、周恩来、马歇尔签署了《关于军队整编及统…  相似文献   

13.
《湖南文史》2011,(3):43-43
【本刊讯】《巴基斯坦时报》27日在社论中评论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一亿人民币的贷款。它说,中国贷款的数量与西方贷款比起来可能是不大,但是它有几个重要特点。第一,像1964年提供的六千万美元贷款一样,它是无息的,这就使贷款特别有吸引力,而且也表明中国非常关心援助巴基斯坦的经济。第二,它的条件是宽厚的,没有政治条件。第三,它是有选择性的,并且是为了在第三个和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促进这里的基础工业的发展。这将帮助进口机器部件.填补工业方面的某些缺口,并积聚技术力量。第四,新贷款是在西方进一步削减援助的冷酷前景出现时提供的。  相似文献   

14.
二战结束后,中国东北成为美苏两国与中国国共双方关注和争夺的焦点地区,并最终形成了以美国和国民党为一方,以共产党和苏联为另一方的对峙格局,导致了中国内战在东北的爆发,东北也成为美苏关系在东亚转冷的起点。在苏联的支持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而国民党则逐渐丧失了美国的支持,这在外因上决定了中国内战的结局。  相似文献   

15.
1926年,卡列斯总统颁布极端的反教权法令,墨西哥政教冲突激化,演变成一场内战——基督战争,而此时因石油问题陷入外交僵局的美墨关系,受其影响更加紧张,这一形势下,柯立芝总统任命德怀特·莫若出任驻墨大使,对这场战争进行有效调停。在莫若的周旋下,墨西哥政府、梵蒂冈教廷和墨西哥天主教三方最终达成妥协,成功缓解了墨西哥政教争端。莫若也因此享有极高的声望,其外交是美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外交政策的转变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高翠 《纵横》2009,(4):35-38
陈纳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著名的美国空军将领。抗日战争时期,陈纳德率领飞虎队配合国民党军队在空中与日本法西斯作战,与蒋介石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中国内战爆发后,再次来华的陈纳德站在蒋介石一方,积极帮助蒋介石打内战。在蒋介石败亡台湾之时,陈纳德继续支持蒋介石。为了防止“两航”飞机落入中国共产党的手中,陈纳德积极争取美国政府的支持,并最终争夺了“两航”飞机的财产。  相似文献   

17.
李峰 《安徽史学》2004,(3):25-31
1883—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英国的数度调停,目的在于独立操纵中法和议,以维护英国在华优势地位及列强共同侵华的统治秩序。曾纪泽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和尊严的外交立场和活动及其对清政府政策的影响,是英国调停未能如愿成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动向     
重点中国忧心失业引起的动荡由于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失业率上升,中国目前正加速调停劳资纠纷,尽量减少失业引起的骚乱。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与马歇尔使命章百家1946年既是国际关系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内部发展的转折点。马歇尔就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来华调解国共矛盾的。对历史学家来说,中美关系史上没有任何一个题目象马歇尔使华这样有极其详尽的史料。美国方面的档案已全部开放。中国方面,大陆和台湾...  相似文献   

20.
叶春芳 《沧桑》2010,(2):113-114,121
甲午战争爆发前,美国对于日本在朝蓄意挑起对中国战争的行为,并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阻止,只是作了形式上的劝告;对朝鲜的多次调停请求予以拒绝;拒绝参与英国倡导的"联合调停",即使是友谊的干涉也不同意;对清政府请求促使中立两国同时撤兵的请求,也予以拒绝。美国之所以采取这种政策是与其国家利益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