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汪伪政府在南京的米粮统制包括运输管制、交易控制和价格限制三个方面。本文全面阐述了汪伪政府在南京的米粮统制政策的具体举措及其效果,并运用南京和周边地区的米价数据及价格相关分析方法,剖析了汪伪政府在南京米粮统制失败的原因。汪伪政府的傀儡性决定了其米粮统制的根本目的是为日本侵华战争服务,违背了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从经济上看,米粮统制政策背离了市场规律,最终导致了汪伪政府在南京的米粮统制政策的彻底失败。  相似文献   

2.
秦彬 《广西文史》2007,(3):67-70
经纪业在我国的历史由来已久,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专事为买卖双方做媒介,促成交易以赚取佣金的行业。清末以来,随着开埠通商和内外贸易的迅速扩展,地处偏僻的广西不可避免地融入国际大市场。外国侵略者凭借不平等条约获取的特权,对广西积极开展以商品输出和原料进口为中心的侵略活动,进而促使以通商口岸为中心的广西近代城镇市场体系新格局形成,[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王平 《安徽史学》2011,(4):103-107
本文通过对新发现的《皖江公学试办章程》的分析与考察,认为:皖江公学创办和停办时间大约在1903年5月初至1904年4月中旬之间;清末提倡实学之风、日本近代私立高校之成功、近代安徽高等教育不发达、民间缺少"私学"等因素皆对该校的创办有影响;皖江公学是近代安徽第一所私立高等学堂,为大学预科,是"壬寅学制"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安徽近代教育发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近代教育是中国近代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随着安徽近代经济、政治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安徽近代经济发展缓慢,政治极为动乱,历届统治者又不重视教育的发展,因此,安徽近代教育十分落后,智力资源异常贫乏,影响制约了安徽经济的发展。对安徽近代教育事业,不仅要进行定性分析,而且需要作定量研究。本文主要依据清末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有关统计资料,对安徽近代教育的发展作一概述。 一  相似文献   

5.
论文分析探讨了近代新加坡华人基督教跨国网络的发展历程和近代华人基督教的跨国网络结构。认为近代新加坡华人基督教跨国网络大致可以分成三个发展阶段,它是在"基督教网络"与"华人网络"相互嵌入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过程不是单方主导的结果,而是双向互为的。在这个中西交汇的网络结构中,"基督教网络"和"华人网络"分别成为对方可资利用的资源。一方面,基督教通过"华人网络"中的地缘、血缘等关系网络,扩大自己的影响和传播范围;另一方面,华人也利用"基督教网络"拓展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6.
清末至抗战前安徽在全国稻米供需格局中的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末至抗战前,我国稻米供需格局发生了变动,清代前期的粮源地中仅剩下湖南、江西和安徽三省.三省中,安徽稻米输出量最大,历年输出最为稳定,销售范围最广.安徽成为全国首要米源地的原因主要有:皖米因人口锐减输出量增大;芜湖米市的形成吸聚了大批米粮和米商,使皖米销售范围扩大、销量增加;皖米的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强;湘、赣两省的输出能力有所降低,实际输出量减少等.  相似文献   

7.
正汉口自明成化年间以来,便因其便利的水运交通条件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全国商业重镇,并借助淮盐、米粮以及茶叶商业贸易,从"一沙洲"跃升为明末清初的"四镇之首",清中叶的"天下四聚之一",20世纪初的"东洋芝加哥"。淮盐与米粮二者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和政府取消专卖权等原因而在嘉道年间贸易势头不继,但茶叶从晚明以来直至20世纪初一直是汉口在国际贸易中的最大宗商品,成为支撑汉口发展的最大支柱。"万里茶  相似文献   

8.
由安徽大学、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师范大学主办的安徽近代历史人物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10月12日至14日在合肥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共70多人,围绕着影响近代中国的若干安徽名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李鸿章是这次讨论会的热点人物之一。代表们从多个侧面剖析了这位复杂的历史人物,认为他“一生功过在变法”。代表们认为,李鸿章的改革在军事、经济、教育方面不同程度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李鸿章的有生之年,既未达到其御侮自立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汪志国 《安徽史学》2010,(4):107-113
在以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的传统社会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也是水利大省.近代中国,社会动荡不安,致使安徽水利事业步履艰难;频发的自然灾害,尤其是水、旱灾害,促使人们对水利问题的思考与关注,也迫使安徽人对淮河、长江及其它水利设施进行不同程度地治理.近代安徽水利建设与水旱灾害、科学技术、农业生产等关系密切,这些水利事业的兴办,对防止自然灾害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戴建安 《黑龙江史志》2010,(17):34-35,4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依据的历史背景虽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但它所揭示的执政规律及体现的执政价值无疑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如以"三个代表"为评价洋务派领导水平、执政能力的价值标准,则可发现洋务运动虽然在当时引进并发展了一些近代先进的生产力,但洋务派既不足以代表近代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文化,也不足以代表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其失败是一个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The inter-port trad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TCM) materials dominated business structure in Hankou in 1872 to 1919, while the transfer trade of TCM materials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Before 1904, musk was the predominant trading medicinal material among all TCM materials traded in Hankou, followed by Rhus chinensis mill. In the modern times, Hankou ranked second only to Shanghai in China in terms of the trading volume of TCM materials, since Hankou enjoyed a pronounced growth momentum then. If we look at each TCM materials’ market size, trading routes, and trading volume among various inflow and outflow ports, we can see based on the Hankou TCM materials trading structure that although there were changes from 1872 to 1919, the TCM business network and market performances formed in Hankou since the Qing dynasty did not sustain any disastrous impact from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s, and their original vitality had retained. This was primarily due to the huge market demand in modern Hankou, the TCM commodit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veloped domestic market trade network in modern China.  相似文献   

12.
马欢 《历史地理研究》2020,40(1):137-144
中药材作为近代中国贸易格局中的重要商品之一,在口岸-腹地的经济互动中位置显要,研究中药材埠际贸易网络对理解其流通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受到调查数据相对零散和研究方法相对传统的限制,该网络的复原少有实质性推进。本文主要利用中国旧海关史料的中药材埠际贸易数据,辅以其他对外贸易数据,对近代的中药材埠际贸易流通网络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中药材埠际贸易格局的演变与通商口岸开埠的空间进程密切相关。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中药材埠际贸易网络呈现逐渐加密的态势,1927年后,因为战争,中药材埠际贸易网络摧毁严重;同时,中药材国际贸易的区域分布却较为广阔,从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区域延伸到欧洲、美洲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engages critically with current ethical trading practice in the global cut flower trade, focusing on the specific case of Kenyan export production for European markets. Notions of governmentality are adopted in the analysi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ationalities and materialities that underpin the organizational geographies of business responsibility in this context, and serve to re-regulate the trading network. Mentalities of stakeholding and practices of auditing are shown to play prominent roles in this process. However, it is argued that regulatory contradic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audit economy place organizational limits on the effective practice of ethical trade.  相似文献   

14.
以近代日本在成为亚洲主权国家过程中经济方面的经历为线索,将居住在神户的华侨和印侨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华侨通商网络在20世纪30年代得以扩展、1940年后衰退的原因;简述了30年代起印侨通商网络的显著发展;揭示了欧洲近代帝国主义的本质与亚洲华侨、印侨通商网络的形成与扩展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章建 《安徽史学》2012,(4):117-123
随着津浦铁路安徽段、江南铁路、淮南铁路的相继建成通车,铁路成为了联系安徽与东南大都市的重要交通纽带。同时,各铁路当局积极开展了对铁路沿线旅游资源的调查与宣传,适时采取多种便利旅游的措施,以及众多民国名人现身安徽铁路沿线风景名胜区所产生的影响力,使得安徽近代旅游业在铁路的推动下得以萌发并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民营江南铁路的修筑及运营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南铁路是民国时期一条经营颇为成功的民营铁路,也是安徽南部地区联系江浙、上海地区的重要通道.它的路线规划、资金筹措和经营模式在近代中国铁路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只是受战争影响,其运营不得不长时间中断.  相似文献   

17.
现代物流与区域商贸中心的发展——以临沂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孔山 《人文地理》2005,20(2):101-104
现代物流是区域经济的重要构成要素,可以降低区域经济运行成本,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对具有一定商流规模的区域商贸中心的改造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临沂批发市场闻名全国,是典型的区域商贸中心,但滞后的现代物流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应当积极规划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体系,整合商流与物流,促进临沂商贸中心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时期,在中西商贸领域,频频出现由华商商业行会倡导的对洋商的"停交"抵制活动.该种抵制活动,通常源于洋商破坏商事惯例及交易则例、赖欠货款、欺行霸市等损坏华商利益的行为,有时也因华洋商人分割市场、侵夺商利的市场竞争而起.它其实是一种扩大化的华洋商事纠纷形态,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也成为华洋商事纠纷的一种独特解决路径.而其在中西商务交往过程中的实践和运作,从经济层面来看,是当时中国被强行融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过程中华洋市场仇恨的一种表征;从法律层面来看,则是中国商人藉本土商事习惯法与洋商进行斗争的一种自救行为.  相似文献   

19.
The betel nut trade in Papua New Guinea is big business. Betel nut, a mild indigenous stimulant, is considered the ‘green gold of the grassroots’. It is the country's most significant domestic cash crop and, in terms of rural incomes, a rival to the dominant export cash crops. Its sale is an important livelihood strategy in both rural and urban areas, the most visible manifestation of a flourishing informal economy. In betel nut marketplaces money ‘flows’ and ‘overflows’, traders wield large wads of cash, and vast sums change hands. Whether seeking their fortunes or only tinned fish, people trade betel nut first and foremost to make money, but such interests in trade do not automatically displace other forms of value. 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marketplaces and trade in contemporary Papua New Guinea and what is conveyed in those transactions between buyer and seller. Against the often impersonal and utilitarian rendering of trade, this paper seeks to foreground the sociability of trade and the multiple forms of value that may be simultaneously attached to monetised market transactions. This is not to conceal the discrete, unenduring, and competitive dynamics of trade, which prominently feature in many betel nut transactions, but instead to examine an important dynamic often overlooked. Market transactions, far from being asocial, or even socially destructive, have the capacity to generate and sustain diverse social relations including those of kinship and friendshi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