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中国金融活动中的中外合办银行汪敬虞外国银行在近代中国采取中外合办的形式进行金融活动,是近代中外经济关系中一个令人注目的现象。这一活动的高潮,出现在北洋政府时期,此前则有一个很长的序幕。从序幕到高潮的整个过程,反映出西方世界从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和...  相似文献   

2.
<正>本书是在2014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金铮教授的一本论文集,是李老师十多年来研究的精华所在。李金铮,河北献县人,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经济与社会史、乡村史、中共革命史,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著有《近代中国乡村经济探微》、《借贷关系与乡村变动——民国时期华北乡村借贷研究》等。本书的题目是"传统与变迁:近代华北乡村的经济与社会","传统  相似文献   

3.
《南方人物周刊》2008,(13):83-83
1908年,交通银行在北京开业。2008年,龙腾盛世,交通银行喜迎百年华诞。交行百年的命运与国势休戚相关,折射不同时期的体制变化与兴衰得失,演绎近代中国百年金融镜像……  相似文献   

4.
张静 《文史天地》2007,(10):18-19
本文介绍了中国近代第一位女留学生传奇的一生,值得一读.她生逢乱世,在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社会中不幸成为孤儿,但她又是幸运的,被好心人收养,留学美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一位原本普通的中国女子却有着不同常人的经历,她就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女留学生金韵梅。她在美国成长,有人说她"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酷似美国人",她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医  相似文献   

5.
翁有为  徐有威 《史学月刊》2004,(11):111-115
中国的乡村问题研究成为中国各界关注的热点。从历史学的学术层面研究、探讨中国近代的乡村问题,是历史学界对这一热点问题的回应和关照。和以往关照乡村的会议不同的是,这次会议以乡村权势问题为重心,从实证的角度对近代中国乡村权势问题进行了具体深入的探讨,其学术意义和现实关照价值甚明。  相似文献   

6.
四川大学档案馆中收藏有诸多近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与郑德坤的往来书信,内容多谈及近代历史学、考古学、学术出版、研究机构交流等内容,是研究中国近代学术史的珍贵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7.
1888年市制町村制和1890年府县制郡制发布后,标志着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关于这一制度的研究也不久即开始起步,并在战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战后,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日本学者从新的历史观念出发,继续从历史学、财政学、法学等多个角度对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进行研究。本文即拟对这些成果进行综合性的概述。  相似文献   

8.
建国三十多年来,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在整个历史学领域中是成绩显著的一门学科。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近代史讲授和研究,主要是着重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史,这当然是很必要的。不过由于长时期把力量过多地投入近代“通史”的编写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史学中的诸种"社会史",多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探究其演变特点,这反映了中国史学的政治史书写传统的社会化、世俗化转向。"社会史"书写的演变,既反映了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在近代中国史学界从进化论一家独大到日趋多元的演变特点;也反映了近代中国史家的历史书写理念,从以中国历史为西方理论作注脚,到回归历史学本位的趋向。与之相关的史学社会科学化,同样经历了从辅助"史料考订"到进行"历史解释"的演变。  相似文献   

10.
刘淑萍 《黑龙江史志》2013,(17):138-138
单士厘是中国最早走出国门并留下著述的知识女性。她的国外旅行开启了中国近代妇女旅行之先河,不愧为中国近代妇女旅行第一人。她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位走出国门并用著述独立表达自己见解的新型女性,对传统教育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主张兴办女子教育,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她的著作中有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详细阐述,为我们深入了解西方文化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中央银行体制演变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央银行体制的创建是社会商品经济与信用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特别是商业银行制度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政府出于管理国家金融、控制经济的目的设立中央银行作为国家银行,使中央银行本身既具有政府管理金融的国家行政机关的身份,又具有融通资金、调节供需总量的独立的金融机关的身份,从而使之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近代中国中央银行体制演变,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中央银行机构变迁和职能变革的检讨,探索近代中国中央银行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调控机制中的作用与地位。  相似文献   

12.
<正>“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历史学也是当代中国辉煌成就的内容之一。如何“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就成为当代中国史学的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13.
马士是西方公认的汉学先驱之一。在中国海关任职长达30余年的时间里,撰写了一系列有关中国问题的著作,它们对20世纪前半期西方的中国历史学著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许多有关中国近代对外关系的著作,不仅开启了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先声,为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拓宽了西方汉学的研究领域,对西方现代汉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逐作用。  相似文献   

14.
西学传入与近代中国历史观念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学传入与近代中国历史观念的创新赵晓阳任何文化形式的产生与发展都是时代的产物,历史学作为社会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运动和发展总要受到某一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制约。鸦片战争后日益呈现的文化不适应性,激化了日益增多的否定传统的冲动,创...  相似文献   

15.
《"封建"考论》引起的学术争论,展现出学界对"封建"名实问题及社会形态学说的不同理解。日本京都学派代表学者谷川道雄与《"封建"考论》作者冯天瑜就此展开对话,取得相近的认识,他们以为,将秦至清中国社会称为"封建社会"的"泛化封建"观是教条主义产物,不能谓之"马克思主义史学成果"。从中国历史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斯大林规定的"五形态"说出发,是论析中国前近代社会性质的健康起点;尊重马克思的封建观,恢复其本来面目,是正确对待马克思历史学说的首要前提,不应将马克思尖锐批评的泛化封建观强加到马克思头上。对"封建"概念的阐释和运用,应取古今演绎、东西涵化的正途。在精准概念与真确史实的相互观照中,显现中国前近代社会的非封建性及其与西欧、日本前近代社会的封建性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以来,特别是从“五·四”运动爆发到抗日战争开始的20年间,无论从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上说,历史学的进展都远远超过了中国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这首先是由于19世纪末以来,陆续发现了大量的新史料,例如甲骨文字、汉晋木简、敦煌写本、明清档案等,为研究者大显身手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其次是当时的思想文化界与整个社会一样,正处于新旧交替的重要转折点,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欧美各种史学流派以及国外汉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的传播,大大地开阔了中国历史学家的视野。他们力图摆脱传统史学思想及方法的束缚,参考近代的科学方法来重新整理国故。陈寅恪就是这样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企业史研究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玉 《史学月刊》2004,12(4):110-117
在建国以前,中国企业史的研究未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相关成果极为有限。至五六十年代,厂史作虽然数量大增,但研究过分注重为政治服务的指导思想,制约了对企业经营运作经验教训的客观总结。“革”之后,中国近代企业史研究受到重视,并于洋务企业、商办企业、金融企业、行业史、中国近代实业家、外国在华企业等方面的成果不断涌现。但既有论普遍着力于企业的经营史分析,而对企业制度建设关注不多,须加以改进,尤其是近代中国的公司制度以其特有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更应引起学界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后逐渐兴起的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介绍外国史地知识、当代史撰述等趋向,最多只可视为时代在史学领域的某种反映,尚难构成对历史学整体面貌的改观。20世纪初期由梁启超发表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为标志而形成"新史学"思潮的出现,应视为中国近代史学的开端。"新史学"之后,从国粹派"保存国粹"的呼吁和沟通中西学术的尝试,再到"整理国故"运动对传统学术的"整理"态度,直到胡适明确提出"做成中国文化史"的学术目标,在学术体系方面有效打通了新旧史学的界限,从学科分类的角度指明了从古代史学到近代史学的转变方式。以新材料、新方法、新问题为中心而形成的中国史学"新潮流",明确了中国近代史学开始阶段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9.
近代启蒙是近年来学术界十分关注的一个前沿问题。鉴此,本刊特约请国内一些富有思想深度的学者,共同探讨“历史学语境中近代启蒙的反思”问题。学者们或者站在历史的情境之中,解读卢梭的“公意”学说和自由思想及其对于近代启蒙的意义,从而回答“什么是启蒙运动”问题;或者以康德的启蒙学说为切入点,深入剖析20世纪中国两次启蒙的缺陷;或者考察科学主义向人文主义转向学说的前瞻性与历史局限;或者通过对启蒙限度的考究,凸显正当信仰的重建在科技理性完成其历史使命之后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本组笔谈注重史实,富有历史使命感。本刊相信,在倡导科技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这组笔谈应当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笔谈的组织工作得到了南京大学历史系于文杰博士的协助,在此特致谢意。[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张秀丽 《史学月刊》2022,(2):116-123
《中国近代慈善义演研究》一书利用新史料研究新问题,立体地呈现了中国近代义演活动与慈善公益之间多元而复杂的互动关系。该著通过义务戏、慈善音乐会、慈善游艺会等不同的娱乐演艺形式,分析中国近代慈善义演的发生发展;通过考察不同社会群体如何主办或参与义演活动,使之服务于各自筹募资金、扶危济难的需求和目的,揭示不同社会环境下义演活动的不同面向。该著是中国近代慈善史甚至是社会文化史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慈善义演作为考察中国近代慈善与社会的新视角,将大大深化中国近代慈善史、社会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