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希军 《安徽史学》2004,(5):97-101
胡适对苏联外交的评判大体是求是的.他高度评价苏俄初期的对华宣言,希望中国政府承认苏联,赞赏苏联在30年代中期的和平努力,认为苏联是维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充分肯定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无私援助.胡适也谴责了苏联外交所表现出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二战后,胡适以冷战思维判定苏联外交是侵略、扩张性的.  相似文献   

2.
自由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原来同属于“新思潮阵营” ,经过一个既争论又合作的时期 ,2 0世纪 2 0年代末走向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然而 ,3 0年代由于受社会主义及学习苏俄潮流的影响 ,自由主义者对中共依然抱有一定程度的同情 ,并且在特定语境下对中共表示了赞许 ,最能反映这种思想倾向的是《独立评论》对中共的评论。  相似文献   

3.
何爱国  颜英 《安徽史学》2017,(6):153-161
清季民国时期,受西方新式学术话语体系与中国"千年大变局"的影响,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出现了近代转型。胡适的老子研究,是近代学术话语体系转型之中的一个案例。胡适以西方自由主义话语来解析老子,同时根据中国社会的现实需求,对自由主义话语做了一定的调整与变动,由此导致胡适的老子研究前后有所变化,前期多以解构性自由主义话语来解析老子,强调老子的破坏、革命与无政府主义思想,后期倾向以建构性自由主义话语来解析老子,强调老子代表中国的自由主义传统,是西方现代自由主义的源头。胡适的老子研究体现了学术性与时代性的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4.
胡适对<自由中国>的参与和在<自由中国>的言论,表现出很明显的矛盾心态.这种心态主要归因于胡适身负自由主义领袖和流亡"政权"同盟者的双重角色,体现出在非常情势下一个老派自由主义者思想意识中"国权"与"人权"的紧张.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曾经以《独立评论》为阵地,发表言论、影响时政。本文试图通过探讨《独立评论》两位重要代表人物胡适与蒋廷黻在民主与独裁、如何看待中共这些问题上的歧异,揭示当时中国自由主义摇晃不定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6.
北伐前数年胡适与中共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世纪20年代胡适同中共的关系,与他从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的一系列有关政治的言论和行动相关,也与中共当年试图组成“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这一政策相关。双方当年在对内对外的政治主张上皆有不少歧异,这些分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胡适与中共的关系,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双方“求同”的愿望。真正导致中共不那么重视胡适及其政治派别的,应是国共合作及1925年五卅运动后,其“革命工作”已日益进入具体的工农运动甚至武装斗争阶段。这时,尽管中共仍有“争取”胡适的努力,也相当欣赏胡适对苏俄的公开赞颂,然而双方基本政治立场的对立却未能调和。  相似文献   

7.
《独立评论》是30年代以胡适为核心的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创办的政论刊物。该刊以理性的救亡主张和“敬慎”负责的持论态度,在当时的期刊界独树一帜。胡适是《独立评论》的灵魂,身为编辑,他为该刊的成长倾尽了心血。而幕后与胡适密切配合共同承担出版发行工作的,则是他的学生黎昔非。本文试通过对黎昔非从学生到经理人的身份转换,探讨30年代下层知识分子为谋求个人的发展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他们与上层知识分子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的“费边社”议政──胡适与“平社”的一段史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式的“费边社”议政──胡适与“平社”的一段史实沈卫威一《新月》对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运动的贡献不仅在于此时以胡适为核心的争取人权与约法的言论,而且它还造就、培养了一批坚强的自由主义者。他们的名字在日后的自由主义运动中历历可数。罗隆基、王造时、梁实秋、...  相似文献   

9.
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从1925年成立到1950年解散前后存在了25年.它是太平洋国际学会在中国的分会,同时又有一定的独立性.胡适曾于1931-1938,1946-1950年间两度出任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是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的灵魂人物.在他的影响下,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加入了学会,使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从一个松散的、具有基督教色彩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强烈自由主义色彩的知识分子团体.胡适在太平洋国际学会中的言论、思想和行动典型地反映了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面对民族危机时所遭遇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0.
蒋国保 《安徽史学》2004,1(4):85-89
胡适与方东美生前虽未订交但俩人相识.俩人相识却未进一步发展友谊,显然是因为学术立场相左,一个(胡)坚持自由主义的立场,一个(方)坚持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但方东美对胡适的批评,不谈方法问题(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也不谈主义问题(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而是集中在两个问题,一是中国文化的价值问题,二是中国哲学的性质问题.他在这两个问题上批评胡适,除了体现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对自由主义者的抗议外,是否合情合理合乎实际?这就是本文所要分析的.  相似文献   

11.
胡适的人权思想是其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有其特定的背景和理论来源。它的发展经历了从五四时期的初步发展,到人权派时期趋于成熟,再到晚年时期的重心转移三个阶段。胡适的人权思想中包含的建设性主张没有在其生活的年代展现出其应有的价值,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其思想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必将日益彰显。  相似文献   

12.
魏云 《黑龙江史志》2008,(11):33-34
胡适的人权思想是其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有其特定的背景和理论来源。它的发展经历了从五四时期的初步发展,到人权派时期趋于成熟,再到晚年时期的重心转移三个阶段。胡适的人权思想中包含的建设性主张没有在其生活的年代展现出其应有的价值,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其思想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必将日益彰显。  相似文献   

13.
胡适曾是青年毛泽东的"楷模" 胡适1917年7月自美国返回,9月到北京大学任 教;此年8月,毛泽东应在北大任教的杨昌济(即毛泽 东的岳父)之召到北京,入北大图书馆工作,同时旁 听胡适的课,成为胡适的学生。 在一个现代社会中,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使命应 该是文化的承传者和创造者,同时又是现实的批判 者。这种现代使命建构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基本人 格。胡适的"民主感情",尤其是他对待传统文化、封  相似文献   

14.
胡适认为世界文化的主流和方向是争民主、争自由,自由主义是可以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理论,国民党已经开始向民主政治靠拢;他大力宣传自由主义,在国共斗争中支持国民党,反对共产党的政治理论和政权制度.  相似文献   

15.
《独立评论》时期,胡适一改1929~1930年间发生"人权之争"时全面批判孙中山政治思想的立言方式,转而全面、深入地阐释孙中山政治思想的积极意义,并努力将之揉入自由主义的价值体系内来审视。胡适对孙中山政治思想态度的转变,表层上是源于他期望弥合与国民党之间的关系,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他的民族主义激情对自由主义理想形成了强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自由主义的乌托邦──胡适与“好政府主义”讨论许纪霖1922年5月14日,以蔡元培领衔的中国16名著名自由知识分子联名发表了《我们的政治主张》,这一后来被视作中国“自由主义的观点的第一次系统的概括”①的宣言,实际是由胡适发起和起草的,其一问世即轰动...  相似文献   

17.
陈炯明事变前后的胡适与孙中山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桑兵 《近代史研究》2001,(3):73-103
由1922年陈炯明事变引发的胡适与孙中山之间的冲突,除了表现新文化派一翼与国民党(尤其是孙中山,孙“系”另当别论)的观念分歧以及统一与分治的政见不合外,中共中央及北京、广东支部和苏俄、共产国际对于孙、陈态度、策略的变化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事变引起各方利益关系的急剧变动,导致苏俄和中共对孙、陈的态度迅速发生重大调整。作为同路人,胡适虽然适时得知变动的内情,并力图协调口径,毕竟没有组织约束,而能保持独立姿态。由此可见,围绕这一事件,胡适的动向非但不显示其成为列强和军阀的代言人,反而是当时胡适“左倾”的一个例证,表明其在倾向社会主义和国民革命的过程中,一度与苏俄及中共走得相当近。  相似文献   

18.
佚名 《文史月刊》2011,(9):39-41
前不久热映的主旋律电影《建党伟业》中,吴彦祖扮演的胡适才情横溢、英俊潇洒,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历史上的胡适也算才貌双全,不仅学养深厚,而且一表人才,是当时学界的“刘德华”、万千青年的偶像。只是,胡适一生坚持自由主义,对共产党从未亲近过。1949年中共执政后,胡适避走美国。  相似文献   

19.
实行民主宪政一直是近现代中国先进分子梦寐以求的目标。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以胡适、罗隆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以《新月》月刊为阵地,向国民党一党独裁发起挑战,要求以民治代替党治,实施法治以保障人权,在思想界掀起了一场颇具影响的“人权运动”。人权派因此得名。  相似文献   

20.
前恭后倨:胡适与北伐期间国民党的“党化政治”罗志田胡适在1928—1929年间曾与新执政的国民党有过一段尖锐的冲突,学术界对此已有一些颇具分量的研究成果。①但一般被认为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代表的胡适在1926—1927年间曾一度对国民革命主动呼应、多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