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科 《江淮文史》2005,(3):58-72
李良杰先生是我平生所结识的第一位作家,也是令我钦佩和敬重的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2.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生得一忘年交,足足矣!李蓼源先生古稀,长我二十有余,交往又甚深,自然算得上忘年交.可以说,这许多年来,受先生的教诲,其收益全在我的长进之中.结识先生,说不上偶然,因为他就住在我父亲的楼上,父亲有惺惺惜惺惺癖好,常由衷赏识他的同僚蓼源先生.我就是从父亲那里知晓先生传奇式经历的,也是从父亲那里了解到父亲为先生入党之事招致非议.我向来求知若渴,说不上在哪个时辰,悄然拉开了与先生交往的序幕.  相似文献   

3.
咏慷 《纵横》2008,(11):59-60
知道魏巍这个名字,还是在我的孩提时代。记得我刚刚从北京军区八一学校的幼儿园升入小学部时,就听说同班同学魏欣的父亲是位作家,名叫魏巍。但作家是干什么的?我们当时并不清楚,许多孩子还以为作家也  相似文献   

4.
作家汪曾祺先生有一篇著名的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文中写到"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而汪先生十七岁初恋时在家写情书,他的父亲也"在一旁瞎出主  相似文献   

5.
我父亲15岁时投身革命,经族叔王任叔(巴人)介绍结识了王伯伯(王元化先生)。他长我父亲四岁多,当时是上海地下党党员,文章也写得好,我父亲视他为兄长和朋友。父亲后来赴苏北参加新四军,全国解放后转业回到上海,我们家和王伯伯家开始频频走动。  相似文献   

6.
贵刊2013年第1期,“读者来信”摘登栏,许岳林先生写的《“说不清楚”的内忧话题》中讲到浙江龙泉河村劳教农场1960年6月11日大火事。就此事我也来补充一点内容。我父亲吴明允先生是平阳县右派,此时也在河村农场劳教。他对我讲过下述事实.  相似文献   

7.
章立凡 《百年潮》2006,(11):39-43
少年时代翻阅父亲书架上的<新名词词典>,读到"张申府"这个词条,关于他的历史只简述到被民盟开除盟籍为止.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刨根问底,于是向父亲询问.他回答说:"申府先生是周总理的入党介绍人,也是我在救国会的老同事.后来因为一篇文章犯了错误,如今在北京图书馆工作,养起来了."  相似文献   

8.
1926年夏,我赴北京求学。未动身前,父亲和母舅一再嘱咐,要我途经上海时,一定去看他们的老友上海的龙积之和杭州的汪千仞。因为他们二人与我母舅是同科举人,汪千仞先生又和我母舅、父亲一同在广雅书院求学,交谊甚密。但自民国以后,他们始终没有再会面。所以借我此行,代表怀念之意。因此,我到上海之后,首先去拜访了龙积之先生,接着又到杭州拜访汪千仞先生。出乎意料的是竟以  相似文献   

9.
我叫王三娃,是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人。小时,父亲在灵石县城一家杂货铺里当先生(即今之会计)。1945年春,也就是我12岁那年,我到父亲那儿去玩,结识了一名日军小兵。  相似文献   

10.
张光正 《炎黄春秋》2000,(10):66-69
自1982年《城南旧事》电影放映以来,台湾老作家林海音的名子在内地几乎家喻户晓。林海音之父林焕文和我父亲张我军,都是七、八十年前定居老北京的第一代台湾人。海音之母黄爱珍与我父是台北板桥乡亲,据说爱珍女士在15岁嫁给焕文先生之前,与我们张家某人有过姻亲之议。此事虽未成,两家却一直以亲戚相称,我和弟弟们从小都叫林母为姑妈;海音姊妹称我父为大舅或清荣舅(我父原名清荣);  相似文献   

11.
人们很少知道,我国医学界的领军人物钟南山院士有一位了不起的父亲。钟南山曾多次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父亲钟世藩。""我所取得的成就,与父亲的教诲和影响密切相关。"本文回顾了钟世藩先生不平凡的一生以及他如何影响和成就了今日的钟南山。  相似文献   

12.
正我父亲周楞伽与陈伯吹先生结识,大约是在1931年,当时,陈伯吹在陆费逵创办的中华书局编辑《小朋友》杂志,通过投稿关系,他们开始认识。初次见面,陈伯吹盛赞我父亲的字写得好,娟秀流畅,别具一格。我父亲告诉他,因为自己的父亲毕业于梁启超创办的神州法政学校,是位律  相似文献   

13.
我最早知道陈叔通先生, 是在我父亲学鉴赏时 的老师张效彬老先生的寓所。张老是有名的古文物鉴赏家和收藏家,郭沫若等知名人士是他那里的常客。 少年时代,父亲常携我去张老寓所。张老的故宅在今北京什刹海畔的鸦儿胡同(当年恰和张中行先生之寓一墙之隔)。寓所院门上高悬的“固始张”(张老为河南固始人,清末有功名)匾额,即为陈叔通先生所题。  相似文献   

14.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有名诗句。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鲁迅先生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全部人格的体现。我以为,它同时也是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崇高的思想根基,充分而深刻地体现了鲁迅精神的实质。  相似文献   

15.
正赵二湖是已故作家赵树理的次子,也是兄弟三个中唯一存世的人。2009年我写《赵树理与苟佩芳》时,曾给他打电话,问其父亲生前在家里提没提到过琚寨和苟佩芳?二湖答复很明确:"没有,"并说:"我这是第一次听说我父亲还到过长治县哩。"2013年1月11日,"长治市赵树理文学研究会"成立25周年大会在长治宾馆召开。那天来了很多人,赵二湖也来了。他戴着顶帽子,穿着件灰棉衣,跟他爸的模  相似文献   

16.
许进 《百年潮》2005,(4):77-80
<作家文摘>报于2004年10月22日刊载了张友仁先生作<北平教授向毛主席赠物一事始末>一文.我对张先生此文的立意和内容不能苟同.作为许德珩与劳君展的孙子,我将我本人所知道的有关情况告诉大家并与张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7.
张学良拒谈杨虎城 我是替我父亲去看张学良的,也算是完成父亲的遗愿.我的父亲杨拯民是祖父的长子,曾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张学良的侄女张闾蘅1982年来到北京的引路人就是我父亲.张闾蘅曾告诉记者:“我到大陆的时候,找到了杨拯民,他让我转达对大伯的问候.后来大伯说想见吕正操、万毅.杨拯民就把我引荐给他们.” 张闾蘅和我的父亲,张、杨二人的第二代就这样联系上了.  相似文献   

18.
金科 《江淮文史》2005,(4):135-155
1987年金秋时节,李良杰应四川艺出版社之约,来成都修改他的长篇新《彩色的漩涡》。李叔叔在改稿期间,除了应出版社之邀,去了趟九寨沟外,前前后后在成都待了将近两个月。其住地尽管变动过好几次,但是变来变去,距离我家都很近。因此,我时常去他的住处,与他闲聊,陪他散步。时而在晚间,李叔叔也会来我的小家里坐坐的。  相似文献   

19.
唐明 《世纪》2022,(4):86-89
<正>著名历史学家黎澍先生(1912—1988)是我父亲唐振常先生(1922—2002)最尊重也是最要好的朋友。他们于1943年底认识,至1988年底黎澍逝世,交往达45年。记者与主笔编辑1943年11月间,黎澍到重庆,准备担任《华西晚报》主笔,兼为《华西日报》编文艺副刊。12月底,黎澍到成都正式上任。父亲为这两家报纸的副刊写稿而和黎澍多所往还,又因一些他们共同的朋友的关系,更趋熟悉。父亲常去他们的住处五世同堂街谈天,也常一起坐茶馆,吃小吃。  相似文献   

20.
几年前在西郊宾馆开会,吃饭时恰好坐在苏民旁边,不谙世故的我径直问“贵姓”,先生不以为冒犯,回答我“苏民”,并亮出胸牌给我看。看我一脸懵懂,大概猜出我此时正在心里问“苏民是谁”,就补充一句:“濮存昕的父亲。”闻此言同桌的人都开心地大笑起来。苏民也笑着自我解嘲:“以前和儿子在同一场合,别人都是指着濮存昕介绍:苏民的儿子。现在是:介绍我时,还要加上一句:濮存昕的父亲。儿子如今比我名气大多了。”幽默里透着自豪。先生的平易消除了我的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