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连云港庙岭新港区有一孙家山,山北悬崖壁立,面临大海,上有汉萧望之钓鱼台遗迹。后人觅迹钓鱼台,登临望海,瞩波赋诗。在钓鱼台侧壁上,留下了隋王谟诗刻、南宋海州郡守赵东、金世宗时东海县令宋璠、明代知州王同和总督苏松推扬海遭等人的题刻,记述他们“剥苔读诗、慷慨吊古、临风秉笔”的山海之情。 王谟刻石面宽103、纵100厘米。竖刻9行,字径约10厘米,每行最多11字,最少2字,总计75字。文曰:  相似文献   

2.
中外闻名的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涪陵白鹤梁“水下碑林”,不仅准确地记录了自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以来1200多年间72个长江枯水位题刻资料,而且还留下了唐以后历代骚人墨客丰富的各体诗文题刻,并有不少的名人游踪的记载,这些题刻中有很多都具有重要的艺术、历史和科研价值。 白鹤梁上“瑞鳞古迹”题刻长96厘米,宽90厘米,共81字,楷书。题刻记载:“郡守李瑀公玉新,潼川俯秦季(栢灬)宏  相似文献   

3.
在白龙洞的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诗刻,是太平天国的重要遣迹之一。白龙洞在广西宜山县(旧属庆远)城北对河的北山,诗刻就在洞的左侧离地二米的石壁上。根据调查,诗刻是由当时的群众为了避免清政府的破坏,在前面建造厨房作为掩护,而得以保存下来的。诗刻的面积宽145、高108厘米,石面平滑,边沿齐整,无纹饰。诗刻的开头是石达开的序文,次为石达开的诗,标"翼王题"三字;后面是元宰张遂谋、地台右宰辅石蔡亲、户部大中丞肖寿鐄、礼部  相似文献   

4.
《文物》1961,(12)
唐开元匕年造天尊像一尊,系1957年由安邑县中陈乡征集来的(页5上图)。像高177、下宽100厘米,原来右手残缺,左手断为数块,后经复原。另有石座高74厘米,前中宽67、两侧中宽70厘米,四面刻铭文及线雕供养人像。从座前"天尊象铭并序"中可知造象主为"观主赵思礼",铭记两边有赵思礼与"上坐田□木"的洪养像,皆已糢糊难辨。在座的左侧刻"弟道士知玄"等供养像,右侧刻"监斋赵名盖"等供养像,像皆拱手持版或持莲花、经卷之类,立于莲台上,头部绕以云气,显示出虔  相似文献   

5.
山东博兴出土西汉“榆荚”钱石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年5月,山东省博兴县贤城村农民在村西南挖鱼塘时,于距地表1.2米深处发现一件带盖灰陶罐。陶罐已碎,内盛三件钱范。农民随即将钱范送交县文物管理所,受到表扬和奖励。钱范皆为滑石质,呈青色。钱范正面都是"榆荚"钱模,可分三式。Ⅰ式长33.2、宽11.2、厚1.7厘米。正面中部刻凹形主槽,上宽下窄,上有喇叭状浇口。槽长31、口宽3.2、槽深0.3厘米。各钱模间有分槽。主槽一边刻钱模17行,一边刻13行。每行刻钱模2枚,共60枚。钱模直径1.2、穿宽0.7厘米,钱面文刻"半两"二字(图一)。  相似文献   

6.
《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碑(简称《郎君行记碑》),位于陕西乾陵陵园内。碑文刻在无字碑阳面正中(实为该碑上题刻),碑文四周以五至十公分宽的线刻蔓草花纹边拦构成一个圭额、长方形身的碑面;碑额阴刻篆书坚行汉文文字,“大金皇  相似文献   

7.
1981年,陕西子洲县驼耳巷乡贺家墕村出土一方北宋官印。此印面为正方形,边长5.5厘米,厚1.1厘米,矩形柱纽,带纽通高4.8厘米。印背左侧刻“元丰七年”四字,右侧刻“少府监铸”四字,纽顶端上中刻一“上”字。印面自右至左两行朱文篆刻“河东第九副将之印”八字。铜质,完好无损(图一)。  相似文献   

8.
黄甸宋碑是1984年冬盐亭县黄甸乡南山村村民岁修公路时,于该村水观音地段发掘出土的。碑长110厘米、宽60厘米、厚10厘米。两面刻字,一面横款,刻92字,是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闰六月二十五日盐亭县尉何览、县令程縯合刻的题咏诗;(图一)另一面竖  相似文献   

9.
董村水晶矿摩崖题刻位于浙江省新昌县原董村乡(现属沙溪乡)下董村北约200米处的龟溪畔悬崖上。楷书。文字面积54.54平方米。因受风雨水火的洗劫,有几处已露裂痕,少许文字残泐不可辨识。现能读者凡115字。其中题刻记事内容4行,行10字,计40字。款字8行,行3字14字不等,计75字。题刻全文曰“中书左丞自元日至人日,亲率左右,于石厂山获水晶一藏,计一万一千三  相似文献   

10.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2对4件清乾隆年制碧玉盘,现介绍如下。 1对圆形,侈口,宽平沿,平底,圈足。深碧色。外底均刻篆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内底均刻乾御制诗。其中一件(编号A)口径65.3、高9.6厘米。御制诗为:"玉盘博径得二尺,围六尺有五寸益。虚中盛水受一石,素质不雕其色碧。旁达孚尹琼华泽,葆光抚不留手迹。群玉之精出昆仑,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瑶池津,行觞介绍簠簋罇。尔时所御器今存,作镇西极永好  相似文献   

11.
1964年,甘肃省酒泉市果园乡农民张积禄在村中挖土时发现一座石塔,即捐献给酒泉县文化馆。1979年酒泉市博物馆成立后,该石塔移交酒泉市博物馆收藏。石塔重檐,方形,塔身三层,下有基座,上有塔刹。塔刹和塔檐、基座均有部分残缺,残高38、宽16厘米(图一一四)。现自下而上介绍如下。塔座方形,四面刻造塔人发愿铭文,每面9行,每行2字,共68字。字与字之间有界格。录文如下(残缺字用□表示,标点为笔者所加):己卯岁,有信士曹天护,仰惟玄宗遐邈,非积诚无以阶。生死幽崄,非智  相似文献   

12.
在黄河博物馆内,现藏有一块汲县河堤烽堠碑,它是迄今为止仅见的古黄河堤防分段管理维修的一件界标实物. 1987年,河南汲县(今卫辉市)柳卫村村民候光安在村东黄河故堤上取土,挖掘出一块陶制的河堤分界碑.碑高52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通体青色,上圆下方.碑的正面阴刻三行文字,竖行楷书.中间一行字形较大,刻"汲县河堤下界埄堠"8字;两边行字形略小,右边行刻"西至上界永"5字,左边行刻"福村八十里".(图一)碑的背面一侧有刻印花纹,中间竖向排列六组对顶三角形刻纹,两边各竖排六组"川"字形刻纹.该界碑出土后曾一度为汲县水利局刘仰洲老先生收藏,1996年11月刘仰洲先生将其捐赠给黄委会黄河博物馆,至今仍珍藏在黄河博物馆内.  相似文献   

13.
契丹大字《北大王墓志》考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墓志的发现辽代北大王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阿鲁科尔沁旗昆都公社的一个辽墓群中。该墓在解放前已被盗掘,墓门打开。1975年冬,当地社员进山劳动时进入墓中,发现仅存的一合墓志,随即送至旗文化馆收藏。墓志青砂岩质。志盖上圆下方,呈圭形。中高94、侧高70、宽61、厚7厘米。正面中央刻篆体汉字"北大王墓志"一行(图一),背面正刻汉字二十一行(图二)。志石长方形,高96、宽62、厚6厘米。上刻契丹大字二十七行(图三)。由于志盖与志石形状不同,志盖背面第六行汉文底部还残存一个契丹大字"(?)",我们推测,志盖是利用一个原来刻有契丹大字的碑打磨后改刻的。  相似文献   

14.
1982年9月,山东省滨县单寺区前杜村农民在村前挖水渠时,发现杜嵩山墓志铭一合,现由滨县图书馆征集收藏。墓志青石质,志盖长68、宽52、厚8厘米,上刻楷书四行:"明将仕佐郎衡府教授嵩山杜公暨配孺人尹氏合葬墓志铭石"(图一)。四边刻山峦、亭阁、鹿、鲤鱼及龙戏珠等纹饰。志石长68.3、宽52、厚9厘米,四边刻牡丹、荷花、莲子等。铭文楷体,全文22行,行满39字,共752字(图二)。  相似文献   

15.
<正> 在我国的石幢中经幢多见,而坟幢遗留下来的却较少,特别是悉昙文坟幢则更为稀有。1985年秋,河北省赤城县博物馆进行文物普查时有幸在东兴堡村北二里的古墓群处发现了一通金代悉昙文坟幢(照1)。幢盖、基座早佚,幢身却完好。为当地青石质,八棱柱状。上下边饰万字阴线纹,高72厘米、直径31厘米,两端中央皆有圆形卯眼。幢体大小面相间,小面每宽8厘米,无字;四个大面每宽18厘米,每面刻字4行,行20字左右,字径约3—4厘米。甲乙丙三面为悉昙字和汉字对写,丁面是汉文题跋。汉字书法平平,有的字迹漫漶,难以辨认,但悉昙字刻泐娴熟,浑朴洒脱,确属  相似文献   

16.
汪桂海 《文献》2006,(4):113-120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二十五卷(唐) 李白撰(宋)杨齐贤集注(元)萧士赟补注元建安余氏勤有堂刻本.框高19.9厘米,宽13.3厘米.每半叶十二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廿六字.黑口,四周双边.卷三后剜去七行.  相似文献   

17.
1975年7月,云南省石屏县的一个清朝墓葬中,出土一卷明代文征明行书《西苑诗》手卷真迹。此件为绢本,已略有残损,呈赭褐色,长360、阔23厘米。绢上有细如发丝的墨线画直行格,行宽3.2厘米,共一百一十三行,每行书八至九字,最少的三行仅各书一字,全卷尚存七百一十八字。手卷内容为文征明所书《西苑诗》十首。此诗是他五十四至五十七岁在京中任翰林院待诏时,游  相似文献   

18.
李青和百柳诗葛磊河南省新野县日前在文物普查中,于该县上港乡赵港学校发现《百柳诗》碑一通。诗碑为卧碑,青石质,宽216.6厘米,高74.6厘米。左上角刻“百柳诗”三字,右上角刻有“大清宣统三年八月”的字样。碑文内容为明清之际李青所写的柳诗百首,每首诗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文物普查发现 安徽历代的碑石遗物虽迭经破坏,但至今仍有3000多块(处).它们中的碑刻散见全省各地、而摩崖题刻,则集中分布在几座著名的山上,如琅琊山、天柱山、九华山、黄山、齐山、浮山、齐云山等.这些石刻文字记录了中古以来女徽社会发展变化的各个方面,具有丰富的历史内容;它们保存了许多著名历史人物的手迹与经历以及各种书体的书道珍品,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演变轨迹.尤其值得珍视的是,在地处皖东的滁州市琅琊山上,至今仍然保存着我省现知最早的几段唐代摩崖题刻,在研究地方历史发展、古籍版本校勘,诗文创作,书法鉴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拟对这批唐刻资料进行全面介绍,并就有关问题略抒管见,以征知者教正.  相似文献   

20.
任平  宋镇 《文博》2003,(6):62-63,80
《郑术墓志》,2002年于长安县镐京乡沣镐村出土。首题“大周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始州刺史清渊侯郑君墓志”,天和三年(568)葬。志为青石,正方形,盖为1??顶,顶面刻篆书阳文3行12字“大周开府清渊元公郑君墓志”,无边饰。志石每边长52厘米,厚约11厘米,刻文26行,满行30字,楷书。志石左侧又刻4行83字,均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