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古菩提树之最: 在南亚佛国斯里兰卡的古城阿努拉达普拉,有一棵已2500多年的古菩提树。其高达10米多,干周长达9米,人称“大圣树”或“大菩提树”。相传它是在古斯里兰卡的提婆思耶·帝沙王统治时期(公元前250年—210年),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派女儿伽密多渡海,为其国的公主和侍女受戒时,从伽耶山的菩提树(即佛祖释迦牟尼大彻大悟成佛的菩提树,原名叫毕钵罗)上折的枝苗,带到阿努拉达普拉种植的。现在圣树周围的高台上分阶摆放着很多油灯台,树枝下部挂满了各色写有祝福和祷词的布条。每天都有大批国内外游人和僧侣前来参观和朝拜。  相似文献   

2.
普陀三大寺     
佛教最初在古印度的精舍与石窟中口传,之后开始有了塔和佛经,并开始礼拜释尊的象征物。其中包括佛舍利和分藏舍利的塔:佛成道时居于其下的菩提树;佛留下的足迹……与此对照,我们在普陀山可以看到多宝塔、紫竹林、潮音洞、观音跳、菩提叶等遗迹,尤其是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三大寺,琳琅梵宫之辉煌甲于江南。  相似文献   

3.
佛教最初在古印度的精舍与石窟中口传,之后开始有了塔和佛经,并开始礼拜释尊的象征物。其中包括佛舍利和分藏舍利的塔;佛成道时居于其下的菩提树;佛留下的足迹……与此对照,我们在普陀山可以看到多宝塔、紫竹林、潮音洞、观音跳、菩提叶等遗迹,尤其是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三大寺,琳琅梵宫之辉煌甲于江南。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古银杏为何大多在寺庙中○张宝贵当人们在游览我国各地的寺庙时,如留心的话,会发现大多数寺庙中都种植有古银杏,这是为什么呢?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是在古印度摩揭陀国伽耶山的菩提树(原名叫毕钵罗树)下大彻大悟成佛的。为了纪念佛祖,并表示对佛教信仰的忠坚和虔...  相似文献   

5.
吕波 《文物春秋》2002,(4):68-68
佛教造像艺术是佛教发展的自然产物。在佛教流传的早期,印度佛教徒通常用足印、莲花、塔、菩提树等来象征佛陀,以表达他们对佛陀的热爱和崇敬。到公元前1世纪,逐渐兴起了造像艺术。我国的佛教造像是西汉末年随着佛教的传人而兴起的,至南北朝时期达到高潮。定州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圆雕二菩萨二弟子大型石造像是北齐时期的典型作品,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煎蛋的隐喻     
陌生性是经典作品的一种特征,《如梦之梦》的舞台现场就是十多年前赖声川在印度某棵菩提树下生发的新鲜梦。环绕,中心,周而复始,可不就是人生。舞台环绕的那个中止刺乍莲花池,百多个买了高价票的观众坐在可以360度旋转的座椅上看30位演员一圈圈地走,在两侧的二层、三层楼上演室内戏,或是穿过莲花池走向正方形舞台的另一条边。除了主演,—人分饰十多角。  相似文献   

7.
桂林西山上有2铺造像,主尊结跏趺坐,身着萨尔纳特风格的袒右式袈裟,右臂戴臂钏,右手施触地印,左手施禅定印。通过文献与现存唐代该类造像的梳理与分析,推测桂林这2铺造像极有可能与王玄策及其带回的印度"菩提树像"的摹本有关,其造型也与印度的原型最为接近。造像粉本的传播路线应当是自王玄策出使所走的"吐蕃尼婆罗道"传至国内,经中原两京地区而到达桂林,而不是以前学者们认为的"南海道"。  相似文献   

8.
正释迦牟尼佛,即如来佛祖(约前624年至前544年,一说为前564年至前484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原名为悉达多·乔达摩,(巴利文:Siddhattha Gotama;梵文:Siddhārtha Gautama),意为"一切义成就者"。他本是迦毗罗卫国太子,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在19岁时,他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于35岁那年,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  相似文献   

9.
正被誉为"日本禅学第一人"的铃木大拙指出,"禅是中国的实际精神和充满高远思索的印度形而上学的牢固焊接"。禅对日本文化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在日本的社会文化生活处处可见禅的踪影。一、禅与禅宗及其流派禅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静坐冥思",由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创立。据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冥思49日,终于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这个静坐冥思的过程,就是"禅"。禅经过代代相续,由第28代传人菩提达摩传入中国。菩提达摩也因此成为"禅  相似文献   

10.
两千多年前,那位释迦族的王子,看到了人类生老病死的永恒宿命,踏上了修行的旅程。在一棵菩提树下,他终于大彻大悟;  相似文献   

11.
这种与特定山水的情缘,只个白可以用“山水禅”来形容了。我们虽然不能如佛陀在菩提树下彻悟,老子在鼎室山得道,却也可以在某年某月某一天,某一处风景前,得到会心一笑的感动和喜悦。  相似文献   

12.
佛像起源     
《山茶》2011,(5):32-33
大多数人对“佛教”与“佛”的认识,通常源自佛寺、佛堂、佛龛中的佛像.这种”以形象教人”的传统还使佛教拥有了“象教”的别称。但在佛教产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世间都并无制作佛像之举。早期的佛教艺术通常以菩提树、足印、法轮等意象象征佛陀.甚至用空白来表示佛所存在的空间。佛像的出现则与希腊文化的影响、希腊雕塑技艺的传入有密切关联,希腊文化统治地中海地区和中东地区的”希腊化时代“,恰是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执政时期。阿育王将佛教奉为国教.向外派遣使者传播佛教.这些使者带回了古希腊对人体美的崇尚、对人体细致的观察和表现,以及他们精湛的雕塑技艺.而诸如此类的艺术思想.不可避免地对佛教徒和工匠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寒笙  朵拉 《风景名胜》2010,(5):22-31
如果把博大精深的中国佛教比作一片森林,那么天台,就是林子里最高大的那棵菩提树。 苍松古梅、黄墙朱瓦的国清寺是树根,深植于这里厚重的文化土壤。 晨钟暮鼓、梵音渺渺的高明寺是树干,延续着那些久远的历史传奇。  相似文献   

14.
佛陀诞生地     
佛陀诞生地迦毗罗卫国旧址已经很荒芜,连门票亦无人收。一进去看到几个当地人正在菩提树下野餐,有两个女人在捡落在地上的凤凰花,用来入药。在皇宫旧址,见到尼泊尔青年团在集会,商议如何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虽然只是身处偏僻一隅,  相似文献   

15.
雪潇 《丝绸之路》2003,(10):24-25
释迦牟尼悟得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是在菩提树下;穆罕默德得到“蒙召”的启示,是在麦加城北的希拉山洞;而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伏羲,俯仰天地感悟真理并画出高度概括其思想的八卦图,是在天水三阳川渭水河边一个叫作画卦台的小山上。  相似文献   

16.
《大方广佛花严经》是释迦摩尼成佛后宣讲的第一部经典,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期,如来成道后,在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诸位菩萨第一次宣讲的内证法门,被誉为佛教一切教法的根本法论。风峪《花严石经》是武周时期则天女皇在晋阳完成的大型石刻群,现珍藏于晋祠博物馆奉圣寺碑廊。  相似文献   

17.
首任英属印度总督沃伦·黑斯廷斯不仅组织人力绘制印度地图、搜集各种情报外,还大力资助对印度文化的研究,并借此论证英国与古代印度的联系,印度古代文明将在英国人手中得到复兴,以及构建印度要受文明等级更高的英国支配的意识形态。黑斯廷斯同时致力于整顿、重构印度的司法制度,提升印度教法的地位、削弱伊斯兰教法的影响。这种通过殖民知识的生产来巩固殖民统治的做法契合了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国将印度变为商品销售市场的需求。这些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对印度的研究,对印度的社会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但这些措施本质上是为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服务的。这些措施强化了印度不同群体之间的隔阂,为英国在印度实施分而治之政策提供了便利,并埋下了后来印巴分治的种子。  相似文献   

18.
《旅游》2005,(8):9-9
从2004年第12期开始,《旅游》杂志在内容上做出了新的尝试,陆续以专辑的形式推出了“中原文化之旅”、“大东北”、“天津,600年城记”、“菩提树下的国度”、“山东,一半圣人一半海”、“中国红色地图”、“安徽桃花源”、“秘境广西”8个专辑,  相似文献   

19.
姚远 《东南文化》2003,(1):53-57
作为教会大学毕业生的陶行知,在金陵大学求学期间,陶行知从一个尚且懵懂的徽州少年,转变成了一名追求自由民主、信奉“知行合一”的先进青年,成为他“爱满天下”的教育事业的逻辑起点。可谓金陵大学是陶行知早年智悲双修、悟证光明的菩提树。本文将通过陶行知在早期金陵大学求学经历的考察,探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与教会学校间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刘以林 《旅游》2007,(3):12-13
印度沉默无声.印度独自生长,印度在人类远方.印度是大地醒着的力量。人在印度。能看见印度一生只走印度的道路。印度的文明放着印度的光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