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二十世纪初,西方政治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陆续引入中国,最早二三十年代就有海外归来的学者翻译了一些西方地缘政治的著作。五十年代后,中国关于政治地理的研究基本与西方世界脱钩,其间西方政治地理学与传统地缘政治分道扬镳,面向政策的研究由高校转移到咨询机构,出现了新政治地理学等等,发生了诸多变化,但中国国内的认识仍留在政治地理=地缘政治的时代。新千年后,西方新政治地理学的多尺度研究和批判研究范式开始引介到国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内部以不同种族、民族为代表的多元社会群体,因其社会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不同而存在诸多差异,群体间的空间分异与融合正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科学问题。本研究梳理了基于居住空间的国内外种族/民族社会空间研究,指出,在城市研究移动性转向的背景下,社会空间分异的研究正在突破传统的静态居住空间研究的局限而出现移动性转向,且在群体间行为差异、活动空间的种族/民族分异测度、少数族裔可达性劣势和混合地理学方法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提出了民族视角的社会空间分异时空间行为研究框架,以期为理解中国城市社会空间分异、解读民族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空间融合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城市转型背景下的社会极化与社会融合问题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国内外文献多关注社区尺度上的社会融合特征及其地理环境要素,由此形成了基于居住空间视角的社会融合研究传统。但这一研究视角过于静态和片面,难以在个体移动性不断提高、日常活动空间不断拓展的背景下深刻揭示社会融合的动态过程以及地理环境要素的微观影响机理。本文在对城市社会融合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讨论基于居住空间视角的社会融合研究存在的不足,构建时空间行为视角下的城市社会融合研究理论框架。本文提出,从微观层面的个体移动性与时空行为约束的视角,能够基于个体日常活动—移动行为更准确地刻画个体社会交往的动态地理情境,并从居民日常生活的时空约束、公共接触潜力、时空间行为策略等方面来识别地理环境要素影响社会融合的过程与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展望城市社会融合研究的可能研究议题与方法论发展方向,有助于推进中国城市社会融合研究的多元化和人本化。  相似文献   

5.
建成环境对个体健康行为的影响已成为城市地理学的重要议题,对生活圈规划和健康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从时间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出发,借由企划概念对建成环境和健康行为的关系进行了重新梳理,认为时空间行为视角下的健康行为研究思路需要在场景、视角及视野三个方面发生转变,并整合现有时间地理学以及健康行为分析方法,构建新的分析路径,设计新的可视化方法,同时纳入新的指标体系。文章构建了时空间行为视角的健康行为作用机制,并提出了建成环境对健康行为影响的时空间行为研究框架。最后,本文提出了三个可能的未来研究方向:(1)建成环境时空间制约导致的健康企划中计划与行为不匹配;(2)建成环境在长期健康企划形成中的作用;(3)建成环境在个体健康企划与其他企划交织权衡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时空间行为视角,为客观建成环境与个体主观属性对健康行为的协同影响机制提供理论框架,探索未来研究方向,为健康城市规划提供学理依据。本研究对抽象的企划概念及过程进行了解构及梳理,并在时空棱柱与路径中予以运用和表达,拓展了时间地理学的研究范围,促进了时间地理学在健康行为研究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时空间行为调查的回顾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理论与方法体系不断完善,时空间行为研究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实践应用导向,同时也面临构建解释时空间行为的一般理论的使命,对研究数据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回顾时空间行为调查的进展,认为时空间行为调查在方法上与移动定位技术的结合日益密切,数据质量得到较大提升;在内容上越来越重视个体行为的能动性以及行为的社会、环境意义.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7.
大规模人口流动背景下的社会极化和社会排斥是全球城市普遍面临的挑战,移民的跨群体社会融合已成为中国城市研究关注的新议题。城市规划和地理学者长期重视公共空间的社会融合效应,强调通过公共空间的营造改善群体间的包容态度、促进群体间融合。然而,持续增强的移动性使得本就存在争议的公共空间跨群体融合效应更加复杂。本文从时空间行为的视角出发,从时间、空间、行为三个维度,构建围绕公共空间的移民—本地居民跨群体融合效应综合分析框架。此框架整合空间、行为和时间三个维度,考虑个体活动与移动的连续性,构建多重空间情境下的活动—移动链,揭示公共空间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跨群体融合效应。在移动性增强的背景下,时空间行为视角的研究框架有助于理解人—地交互的社会融合效应,为包容性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时空间行为研究为透视中国城市转型与发展提供了重要视角,但已有研究对中国西部城市关注较少、未能形成反映西部城市特色的结论。选取西宁市作为案例,基于2013年居民时空间行为调查数据及城市设施分布数据,分析居民时间利用、时空路径等时空行为特征及其与城市设施分布的匹配关系,以此补充微观行为视角下的中国西部城市研究,为中国城市时空行为方法论提供西部城市的验证。主要结论包括:①相比于东部城市,西宁市存在工作活动比例低、平均时长短,早通勤时间延后,午休返家,时间安排灵活等特点; ②西宁市与周边地区间存在具有高原地区特色的跨城市通勤和休闲行为; ③居民活动分布与城市设施布局存在一定的空间错位。  相似文献   

9.
张雪  柴彦威 《人文地理》2022,37(6):39-46
混合住房社区内的社会分异是城市社会分异的新形式,是城市地理学者面临的新研究议题,也是在促进社会融合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居住区分异为核心的研究范式平均化了“邻里效应”,无法揭示同一居住区内部的社会分异。居民时空间行为研究为揭示社区内部的社会分异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撑。本文首先回顾混合住房社区政策的起源、发展及学术界关于居住混合与社会融合关系的争议,然后对目前国内外关于混合住房社区的研究进行综述,接着讨论了从时空间行为视角透视社会分异问题的有效性,并基于已有研究进展构建了基于居民时空间行为的混合住房社区社会分异的研究框架,以期为混合住房社区政策制定和城市社区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1月3-5日,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i:卜规划学院、南京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南京大学人文地理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心、南京麒麟新城指挥部、《人文地理》编辑部协办的"时空间行为与智慧城市专题研讨会暨第九次空间行为与规划研究会、第二届城市信息化、智慧城市和空间规划研讨会"在南京大学曾宪梓楼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吸引了60余位时空间行为和智慧城市研究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分别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荷兰乌特勒支大学、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东南大  相似文献   

11.
王三三  陈云 《旅游纵览》2022,(17):96-99+103
本研究选取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龙居镇董王村作为研究区域,采用GPS跟踪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空间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重点研究乡村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规律,通过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研究游客的分类和游客空间行为模式的差异,聚类分析后将其分为四类,包括乡村特色文化体验型、乡村自然风光体验型、乡村休闲活动体验型和乡村社会生活康养型。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乡村旅游者的典型特征,对景区乡村旅游规划和产品开发给出针对性的开发意见。  相似文献   

12.
西北地区农村儿童日常生活时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河西村、马家堡村为研究区,采用生活日志调查、感知图像、访谈等方法,获取案例村乡村儿童一周生活日志调查数据、一周生活内容回忆图画以及访谈数据,揭示了西北地区农村儿童日常生活的时空间规律:①学校作息时间、家庭就餐时间是农村儿童日常生活时间节律性的主要控制因素,游戏时间、看电视时间形成日常生活时间节奏的重要节点;周内与周末时间利用具有节奏相似性和内容差异性。②农村儿童日常生活空间类型有限,并且具有动态性,广场、院落周边是农村儿童户外生活的重要场所;③不同类型农村儿童日常生活时空间特征具有差异性,具体表现在留守儿童与父母在家型儿童、男童与女童的差异。研究认为,应从社会生态系统角度全面认识农村儿童日常生活。社会排斥、非社会性行为从社会、心理两方面影响农村儿童日常生活时空间行为。  相似文献   

13.
幸福地理学研究中的时空间尺度陷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丰龙 《人文地理》2021,36(2):11-19
尺度是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但是在近年兴起的关于幸福地理学研究中对尺度问题的讨论仍属空白。本文在借鉴此前地理学尺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有幸福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分别从现实尺度、分析尺度和实践尺度出发,系统反思了幸福感研究中的尺度陷阱。首先,对区域幸福感水平的度量需要选择汇总尺度和方法,影响幸福感的地理因素本身和地理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也有其特定尺度。第二,分析地理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时,既要合理处理研究结论的尺度变异性和不同时空间尺度上研究结论的整合问题,也要防止出现真实尺度与分析尺度之间出现错位。第三,个人会通过家庭内部成员间取舍、社会比较等尺度重构和尺度政治方式提升幸福感,而政府在试图改善居民幸福感时也需要选择合理的空间干预尺度。幸福感研究必须跳出各类尺度陷阱,探究影响幸福感的地理要素的真实尺度及合理的分析尺度,并妥善解决个人和政府在提升幸福感时面临的尺度政治争端。  相似文献   

14.
楚金称“南金”,早见《鲁颂》。“汝汉之金”见于《管子》,韩非谓之“炼金”,怀王日“黄金”。楚金富饶,其说甚允。楚金打铸楚爰,其文难识,迨清光绪丁丑(公元1877年)方氏浚益父子,肇释“郢爰”。民国年间,说楚爱者寥寥。建国以来,虽为学术界、泉学界所关注,未见新著。独黄德馨先生以十年艰辛,寻幽探微,另辟新径,完成《楚爱金研究》一书,实属创举。  相似文献   

15.
张光英 《人文地理》2010,25(6):36-41
对微观个体行为空间研究已经成为人文地理学空间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曹雪芹《红楼梦》中核心人物的活动信息和空间信息为资料依据,在国内首次从地理学微观个体行为的视角,在理论和方法论上对小说核心人物行为空间进行思考和研究,尝试将行为地理学研究方法引入文学文本研究领域。研究认为:从地理学视角对小说核心人物的空间信息、活动信息进行统计,以此作为人物微观个体行为空间信息要素是可行的;从地理学行为空间视角思考作者对小说文本内容设计意图,有利于对小说文本进行理性的解读与思考,避免文本被意识形态化。  相似文献   

16.
广州居民在外饮食消费行为的时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行为地理学与时间地理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在外饮食消费行为进行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文章在对广州居民在外饮食消费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饮食消费频率、时段分布和消费持续时长三方面分析了广州居民在外饮食消费行为的时间特征;在饮食消费行为的空间分布上,提出了不同类型饮食消费行为的圈层分布图和高低档次饮食消费行为的空间带状图。最后进一步分析了与居民属性相关的饮食消费行为的时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7.
贾铁飞  刘蓉 《人文地理》2015,30(5):140-146
在现场访谈获取访沪游客在沪旅游行为资料数据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访沪经历类型游客到访景区(点)的空间与时间数据统计,运用核密度估算方法,得出到访上海国内游客的空间行为特征:①首次访沪、第二次访沪和多次访沪游客的旅游空间行为集聚呈现"中心城区单核型-中心城区单核外溢型-城、郊并举多核型"变化模式;②首次访沪游客在沪旅游时间较长,日均到访的景区(点)数较多,而第二次、多次重游上海的游客在沪旅游时间相对缩短、日均到访景区(点)个数相对缩减,具有只针对单一景区(点)出游的倾向;③游客单次在沪旅游时间和到访景区(点)个数的缩减和单一景区(点)的出游趋向,意味着多次访沪游客已具备以上海为目的地的潜在度假旅游动机。据此,讨论了我国城市旅游发展中重点拓展休闲度假旅游,建设城、郊并举"多核心"旅游空间行为集聚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2011年12月15日,第六次"空间行为与规划研究会"暨"时空间行为的理论发展与规划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召开。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北京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同济大学、  相似文献   

19.
万建中 《民俗研究》2012,(6):154-156
中国古代民俗文献浩如烟海,却未能得到应有的整理与研究。在民俗学学科圈内,少有学者肯在这个方面下硬功夫。民俗文献研究是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民俗文献比较繁杂、零散,不如其他学科典籍文献相对单纯,且时间维度模糊,梳理起来难度相当大;二是民俗文献仅仅是民俗事象的载录,不是学问的书写,对其研究难以进入学界一贯所推崇的“考据”的学术境界,或者说研究者的学问和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显现。而张勃的《明代岁时民俗文献研究》专著则另辟蹊径,瞄准学科前沿,有效地摆脱了这种困境,为民俗文献学研究确立和实践了一种崭新的高度,大大提升了民俗文献研究的学术品位。  相似文献   

20.
1977年,日本法律文化社出版了美籍日人清濑义三郎则府用英文写的《女真语言文字研究》(A study of the Jurchen Language and Script)一书。其内容系用现代语言学的观点和方法通过明代《女真译语》来构拟明代女真语音,然后再构拟金代女真语音。通过这种方式,对《女真译语》中的“杂字”和“来文”全部进行了注音和解释。此书代表了近年国外研究女真文字的较高学术水平,是研究女真文字和女真语言以及金、明两代女真史的重要参考书。译者在把全书汉文译本提供给读者之前.特把该书《序言》的译文刊布,以便读者得以窥见该书的概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