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弱势群体需求的北京服务设施可达性集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注人群属性和需求,探讨服务设施供给的社会公平是新时代服务设施研究的重要议题,对于人口总量巨大、社会构成多元、社会空间分异凸显的大城市尤其如此。尽管研究某一弱势群体对单项服务设施需求的文献不断涌现,但是结合居民主观的服务设施需求偏好的可达性集成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北京作为案例城市,首先采用居民主观调查数据分析四类弱势群体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结构,然后基于POI数据,借助GIS分析这四类弱势群体服务设施需求偏好下的北京市公共服务设施综合可达性情况,且对综合可达性较差的区域进行了空间识别。本研究综合定性与定量方法,探讨主观与客观数据相匹配的可达性集成方法,可以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并能够对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刘志林  廖露  钮晨琳 《人文地理》2015,30(3):21-27,71
居住满意度是居民对所居住的住房和社区宜居性的综合评价。尽管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地理学者开始关注城市重构与居住分异背景对社区邻里关系、社会互动及居民的社区满意度的影响,已有研究对社区社会资本与居住满意度之间因果机制的探讨,缺乏合理的指标构建和实证依据。本文结合城市社会学、地理学和政治学相关理论,构建了一套适合于中国城市转型背景的社区社会资本指标体系,通过对北京市九个中低收入社区的实证研究表明,社区社会资本与居住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关系,然而,尽管低收入居民对于邻里信任因素的重视大于对社区组织的信任、邻里互助和共同价值,其在社会资本的几个维度中得分最低。因此,打破社区内的分异与隔阂,建立邻里信任,应当成为社区社会资本建设中首先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地域,以城市常住人口密度作为地域划分标准,引入基尼系数、带间差异系数、带别特化系数对广州市中心城区的休闲服务设施的区位类型进行划分,区分出城区均匀分布、弱城心均匀分布、城区核心集聚和城区局部集聚四类休闲服务设施的区位类型,进而对广州市中心城区的休闲服务设施的分布和微区位特征有一个初步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李黎 《神州》2014,(14)
近十年来,武汉市人民政府为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制定了“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重点规划社区建设,规范了城市行政布局,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三不管”地段有了明析的归属,从而为社区文化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打开了社区文化建设提档升级的空间。江城是一坐历史名城,其文化底蕴深厚,在大革命至抗战时期一度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各进步文艺团体云集三镇,街头巷尾成为宣传抗战的主战场。武汉的社区文化建设,特别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已经进行十多年有余,其中在法制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矫正模式”,但各地还急需相关理论和经验指导。由于我国与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氛围及背景,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不仅需要借鉴西方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模式,更需要总结、分析试点省市数年来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以探索出更贴近国情和民情,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本土化社区矫正模式。文章主要分析和探索“北京模式”的最新发展,因为“北京模式”主要形成于试点经验的总结上,而2009年后全面试行后,各地的社区矫正实践也在不断的推广,引领着“北京模式”进一步向前发展,在国内乃至先关国家都产生了不小影响。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低收入社区社会融合的多维度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低收入社区群体的社会融入问题逐渐成为城市包容性发展的桎梏。基于北京市典型低收入社区的实地调查数据,本文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城市低收入社区群体社会融合结构和现状进行探讨,并对影响城市低收入社区群体的社会融合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调查城市低收入社区群体的社会融合主要受到心理融合、经济融合、环境融合、社区关系融合4个维度影响,社区关系融合、环境融合、经济融合和心理融合程度表现出依次降低的倾向,且居民的社会融合总体水平偏低。从影响因素来看,低收入社区群体的社会融合主要受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就业因素和住房因素的影响,不同维度社会融合程度的影响因素也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7.
8.
旅游社区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诗靓  马波 《旅游科学》2007,21(2):29-32
旅游社区问题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是一些基本概念,如"旅游社区"、"社区旅游"等概念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此外,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方面也出现了令人困惑的现象,即作为"主人"的社区却往往是"弱势群体".本文就这些问题作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我国的社区结构也随着发生了改变。而对于城市社区的档案来说,是通过相关工作人员在社区管理服务的工作中所形成的。而对于城市社区档案的内容来说,一般都是文字、图表、声像等。而对于社区工作来说,做好社区档案的管理工作不仅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也是档案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将对社区档案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研究,并给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对北京市三个典型城市社区中老年人社区满意度的问卷调查,运用模糊评价法,对老年人的社区满意度进行案例研究。结果发现,老年人对社区社会环境较为满意,而对社区服务设施等社区物质环境不满;老年人更关注住房条件,而对社交和人际关系的关注较少。老年人特别重视的因子满意度不高,可能是导致社区满意度的综合模糊结果偏低的原因。进一步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交叉表分析,从个人属性、家庭结构和所在社区类型等三个层面探讨社区满意度评价的影响因素,发现年龄低、学历高、收入高、与孙辈同住的老年人以及旧城平房社区中老年人社区满意度较高。老年人的社区满意度,将成为测度城市老年人生活品质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北京市为例,采用GIS 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具有中低收入群体特征、居住在保障性住房居民通过公共交通和私家车方式,到达各类医疗设施的就医可达性。分析结果显示:从出行方式来看,采取私家车出行的就医可达性高于公共交通。从就医可达性的医院等级来看,三级医院的可达性明显低于社区医院。从就医可达性的空间分布来看,位于城市中心、北部和东部地区的保障性住房居民,其可达性相对较好;位于城市高速路沿线的保障性住房汽车出行可达性较高、但公共交通可达性相对较差。从就医可达性的时间上看,建设年代偏后的保障性住房就医可达性差。通过这些分析发现,居住在保障性住房、选择公共交通的保障性住房居民的就医出行更加不方便。  相似文献   

12.
利用北京行政区域界限基础地理底图及相关统计年鉴,通过GIS技术及INTERNET查询、调研等途径,将北京行政区内银行、保险、证券及其他金融服务业网点机构进行矢量化。借助区位熵、均匀度指数和空间缓冲区分析,测度北京金融服务业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①北京市金融服务业,特别是保险和证券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中心区和郊区内沿,空间上呈现出以金融街、中央商务区所在的中心区为核心,其他区县(政府所在地)为外围的"核心-外围"结构;②中心区内金融服务业空间布局相对均匀,三环和四环之间金融机构分布较多,与国外大都市服务业的"单中心集聚,总体扩散"区位特征基本相同;③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空间布局差异较大,各金融机构总部集中在金融街布局,中国人民银行集中布局在金融街-前门广场东西路上,呈线状布局,证券在北二环和北四环之间相对集中,保险服务业相对分散。④以金融街为中心作缓冲区多边形,间隔距离为2km,做10个缓冲区,发现在0-2km内服务网点机构密度最大,6-8km和8-10km内机构数量最多。⑤金融服务业空间布局模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13.
旅游服务感知评价模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以2004年7月10日-8月28日,对西安外国游客所作的1005份问卷调查资料为基础,在李克特量表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服务感知的框架模式和量化评价模型,并以西安为实证,把外国游客按照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段进行分类,对西安旅游服务感知情况作了对比分析,探讨外国游客对西安的旅游服务感知量化评价,从中揭示出当前西安旅游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吸纳就业人口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服务业的演进阶段、增长行为、内部结构、地区发展不平衡等方面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三大地带间、三大地带内和31个省(市)间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差异,从空间上将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划分成发达、次发达、较发达、欠发达和不发达五个基本类型,旨在对未来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不同类型区服务业的差异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化配置是构建和谐社会、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本文通过构建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北京市2001年和2012年16个区县教育医疗设施供需关系及二者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认为:①教育设施"供不应需",供需差距增大;协调发展等级总体较低且有下降趋势;协调发展水平由"东高西低"向"南高北低"格局演变,空间差异增大。②医疗设施"供不应需",供需差距缩小;供需协调发展等级较低但有上升趋势,空间格局由"中心集聚"向"南高北低"演变,空间差异减小。  相似文献   

16.
珠江三角洲中小城市的城市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永洁 《人文地理》2002,17(5):33-35
本文通过对中小城市在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地位、发展特点、城市化形成机制以及珠江三角洲未来发展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①中小城市的发展完善了珠江三角洲的城镇体系;②中小城市对城市化水平的贡献率远远大于大城市;③未来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将更趋多样性,将会出现更加理想的城市化空间发展模式。另外,针对珠江三角洲未来中小城市的发展,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550份调查问卷和第一手的访谈资料,以北京著名的郊区大型居住区——回龙观文化居住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包括居住空间、工作空间、购物空间和游憩空间在内的郊区大型居住区生活空间重构的特征与机制,分析了居民生活空间重构与郊区化的关系。研究表明,近10年来,居民对远距离居住-工作空间错位有较强的承受能力,以回龙观为代表的郊区大型居住区在形成居住空间郊区化、商业和休闲空间的分散化和多中心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验证了过去10年中北京郊区化发展的高强力度。回龙观社区职能由单纯卧城向综合型社区的演变成为居民多种生活空间重构的背景,另外,不同类型的生活空间之间相互联系,某种生活空间变化往往导致另一种或几种生活空间跟随发生变化。回龙观的案例给郊区的城市规划工作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