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汉代石棺在重庆地区主要见于渝北、沙坪坝、永川、綦江、铜梁、璧山等区县,其中又以璧山境内居多.自1980年代至今,通过文物普查、征集、考古发掘等途经,在璧山县共发现汉代石棺18具.璧山境内出土石棺的墓葬类型有石室墓和崖墓,石棺可分为仿木石棺和崖墓石函两类.石棺表面画像丰富,以凤皇、双阙、伏羲女娲等最为常见.根据画像的布局,可将石棺画像分为未分格表现、布局对称、画像对称三类,体现出石棺画像由简单到复杂、有随意性到模式化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2.
拜读《文物》1992年第4期《四川合江县东汉砖室墓清理简报》后,对作者将1号石棺盖面之画像视为"玄武",颇感疑惑,提出如下看法与谢荔、徐利红二先生商榷。我认为,1号石棺盖面画像不应为玄武,而应为蟾蜍。理由如次:玄武乃传说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之一,也是"二十八宿"北方七宿的合称,为龟蛇合体。而图三所示图像方  相似文献   

3.
四川新津县汉代画像石棺上之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津县出土的画像石棺、石函数量为四川之冠。近几年新津县出土的石棺画像中,新内容、新题材较多,从侧面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本首次将其新出土之画像在本刊介绍给读。  相似文献   

4.
四川新津县汉代画像石棺上之新发现(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津县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棺、崖棺40多具,数量为四川之冠。近几年新津县新出土的石棺、崖棺画像中新内容、新题材较多,尤具特色,这些画像从侧面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李生  钟治 《四川文物》2004,(4):53-57
中对三台郪江崖墓群首次发现的五具东汉晚期画像石棺的画像进行了考释,认为其画像表现出浓郁的区域性特征,尽管表达的主题是以墓主升仙为目的,但画面却处处洋溢着人间世界的气息。这批画像石棺的出土,填补了四川盆地涪江流域此类物的空白,对于画像石棺的分区研究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关键 《文物世界》2006,(5):24-26
洛阳北魏时期的世俗石刻线画艺术,作为陵墓装饰雕塑艺术的一种形态,多见于此期墓葬中的石棺、石棺床、石室、石墓门及墓志之上,自明末清初以来,已发现多件。其中名的有宁懋石室(孝昌三年,现存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孝子画像石棺(存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博物馆)、元融石棺、元谧石棺、秦洪石棺、元石棺、王悦石棺、升仙画像石棺、元日韦石棺(武泰元年三月十六日)等。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石棺床、石墓门(楣、框、扉)、石碑座等。洛阳北魏世俗石刻线画遗存数量较为丰富,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千姿百态,本试图对其本身的艺术风格和它在中国造型艺术发展史上的地位等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四川南溪长顺坡汉墓石棺画像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对南溪县长顺坡砖室墓出土的4具东汉晚期石棺的画像进行了深入考释,认为其画像内容和组合均体现出神仙仙境与墓主升仙的内容,而且从各类画像内容的相互内在联系和造棺在石棺上布置这些画像的目的来看,也均是以让墓主升仙为目的。其中3号石棺右侧画像中的升仙图,较完整地体现了当时人们想象中的升仙过程,这对于汉代升仙思想和相关行为方式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四川汉代画像石棺艺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画像石棺艺术源于商周,至汉代,厚葬之风使蜀地和中原普遍流行石棺装饰,经魏晋南北朝,发展至西北地区,历隋唐五代两宋至金,尔后逐渐消失。纵览一千五百多年的石棺艺术发展史,可以发现:四川汉代画像石棺艺术就其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已达到了比较完美的艺术境地。一、四川汉代画像石棺艺术的研究状况《华阳国志·蜀志》云:“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蜀侯蚕丛的活动,已为广汉三星堆遗址的考古成果所证实。这表明商周之际,蜀地有石棺椁之葬制。宋代学者洪适  相似文献   

9.
中国石棺装饰艺术,又称“石棺画像”艺术,其内容和雕刻技术在众多的美术流派中有其独特的风格。中国汉代石棺画像源于商周,至汉代,厚葬之风使蜀地石棺雕刻艺术进入全盛,并影响中原、西北地区,经魏晋南北朝,历隋唐五代两宋至金,尔后逐渐消失。纵览一千五百多年的石棺艺术发展史,可以发现:四川汉代石棺画像艺术,就其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已达到了比较完美的艺术境地。近十余年来的考古工作,又在四川地区新出土五十多具石棺,仅1994年和1995年,四)II合江、江安、沪州又新发现九具石棺,本文所涉及的汉代石棺画像百分之七十为新发…  相似文献   

10.
中国汉代石棺画像源于商周,至汉代,厚葬之风使四川地区石棺雕刻艺术进入了全盛时期,并影响至中原、西北地区,历隋唐五代两宋至金约1500多年的历史。中国石棺装饰艺术(又称“石棺画像”艺术)其内容与雕刻技术在众多的美术流派中有其独特的风格。四川汉代石棺画像艺术,其内客与形式的统一以及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术已达到比较完美的艺术境地,赢得了中国雕塑史上的一席之地。高文先生从事文物工作数十载,除担任四川文物考古领导工作外,一直潜心研究,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已有近20部著作面世。最近新编著出版的《四川汉代石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洛阳地区陆续发现了5具北宋画像石棺,纪年均为北宋徽宗时期。从石棺的形制结构、雕刻题材、雕刻技法等方面看,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征,是在“事死如事生”观念支配下,洛阳地区传统的石棺石刻线画艺术与北宋中晚期所流行之仿木构砖室墓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陕西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线刻石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位于陕西省潼关县高桥乡税村,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05年3月至12月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内出土的线刻石棺,是隋唐考古和美术考古史上的又一重要发现。该石棺体量之大、图像之繁复、制作之精美,在南北朝、隋唐考古史上可谓"扛鼎之作"。为了使学术界能够更好地了解该画像石棺的全貌,特别将石棺单独介绍。墓葬发掘简报刊布于《文物》2008年第5期。  相似文献   

13.
2013年6月,考古工作者对重庆市江津区烟墩岗砖室墓实施了抢救性发掘。该墓规模较大、形制独特,出土的画像石棺在渝西长江沿岸属首次发现,为川渝地区的汉代墓葬及画像石棺研究提供了最新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河南洛宁北宋乐重进画像石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2年2月,河南洛宁县东宋乡大宋村北坡出土1具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乐重进画像石棺,石棺刻画有22幅孝子图,墓主乐重进夫妇观赏散乐图,妇人启门图,还有天女散花图,鹿、麒麟、凤凰衔灵芝献寿图,以及繁密的花草图案。乐重进画像石棺较以前洛阳出土同时期画像石棺内容丰富,画面清晰,画技较高,对研究北宋绘画艺术、服饰、发型、散乐、杂技及生活习俗等提供了可靠的资料,现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15.
2004年,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征集到一件流失海外多年的石棺床,随后入藏首都博物馆。本文首次对这件石棺床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与同类石棺床的结构、画像风格、年代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还对带有屏风、双阙结构石棺床的定名和使用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刘宇 《四川文物》2022,(6):111-118
为科学保护四川博物院馆藏东汉房形盖画像石棺,首先对石棺病害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其病害主要是因枕木腐朽而无法承受石棺重力及内部应力增大所致,接着通过有限元模拟计算对石棺在不同工况下的受力进行分析,并根据计算分析结果提出锚固的保护技术方案。计算结果表明:在自重和运输两种工况下,石棺内部最大应力值均小于砂岩强度,故在静止和运输状态下石棺均不会被破坏。计算所得锚杆参数和锚固位置分布,对此次修复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对同类型画像石棺的结构保护研究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绚丽多彩的画像石——四川解放后出土的五个汉代石棺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汉代画像石,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石棺椁为汉画像石之一种。抗日战争时期,四川芦山县出土了王晖石棺,郭沫若先生写了专门文章,后来重庆也出土了石棺。解放后也先后出土了几个石棺。本文介绍的是未曾报道过的五个石棺椁,即:彭山县高家沟崖墓石棺、彭山县双河崖墓石棺、荥经县石棺、泸州市石棺和灌县石椁。四川出土的石棺不但数量多,而且画像题材广泛,画面生动,为画像石中之精品。四川汉代画像石与四川汉代画像砖同为汉代封建贵族墓室之艺术珍品。它们同源异流,斗彩争艳,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四川汉代画像石的产生与发展,是汉代封建地主经济的反映,亦是厚葬  相似文献   

18.
高文 《成都文物》2000,(2):60-63
中国的画像石棺,以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雕刻精美而驰名中外。在中国现存的近百口石棺中,四川省芦山县出土的王晖石棺,不仅雕刻优美,有石棺的建造年号和主人的官职、经历的铭文,特别是出土后得到了郭沫若、于右任,沈尹默等20余人的题咏。这些题咏写在石棺的拓片上,更为名棺增添了色彩,人们称为名棺、名人、名书法。  相似文献   

19.
冉万里  陈中慧 《文博》2015,(2):67-70,74
"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于1941年在陕西耀县药王山碑林调查时,对其中收藏的一件石棺的纹饰进行了捶拓和线描。本文通过对线描稿和拓片的对比研究,对这件石棺的纹饰特征、时代及其性质进行了推测,认为它是1件宋代的佛舍利石棺或高僧的舍利石棺。  相似文献   

20.
岷江上游的石棺墓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中国西南地区有大量的石棺墓遗存,分布较广,并在文化特征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本文对岷江上游的石棺墓作了分析,对其分期与文化特征作了探讨。结合文献记载,认为汉代活动在岷江上游石棺墓分布区域的民族为“冉驡夷”,岷江上游石棺墓即为“冉驡夷”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