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禅画漫谈     
正禅,是古代道家或佛家的一种静坐修法的状态,先秦时期就有关于此种行为的记载,但是没有形成固定的称谓。直至印度佛教的词汇jana传入,汉语对音为"禅那",此后便以"禅"字称谓此修行状态。禅画是中国画独特、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禅画不同于一般的佛教题材的壁画或纸绢画。他的题材主要取材于禅宗公案典故和偈语甚至还延伸至动物画。禅宗历史上有很  相似文献   

2.
李嘉妍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237(1):117-130+135
墓葬石堂经历东汉至北朝由地上转向地下的一个完整过程,它由墓上祭祀之礼的支撑载体,发展为兼具墓内祭祀意义的石质葬具,并逐渐成为礼制与观念的物质表达。本文综合梳理自东汉至北朝墓葬石堂的考古学材料,从长时段的研究视角指出墓葬石堂的演变趋势,并由此对"宁懋石室"的形制与性质给予判断。  相似文献   

3.
杨洁 《四川文物》2009,(5):37-42
唐代镇墓天王俑是佛教因素影响丧葬习俗的体现之一.夜叉出现在镇墓俑的足下,其造型根源是对佛教天王图像的整体模仿.镇墓俑冠饰中鸟的原型应为佛教造像中的"金翅鸟",而非本土文化中的"鹖冠".而洛阳、长安两地的"金翅鸟"又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4.
余杭小横山南朝画像砖M1是目前杭州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座有大幅拼镶龙虎图像的墓葬。本文从墓葬所处位置、规模、形制及画像题材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将其与丹阳和南京发现同类画像的南朝大墓进行了对比,并探讨了羽人戏龙虎图与仙人骑龙虎图的关系,认为小横山M1是一座以四神为题材的中等规模的画像砖墓,墓中发现的化生、宝珠、宝轮、宝瓶莲等同佛教有关的画像题材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地域特征。该墓在小横山墓地中处于中心和引领的位置,墓主可能同南朝齐梁皇族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西安北周凉州萨保史君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史君墓,位于今西安市未央区井上村东,与2000年发现的北周安伽墓距2.5公里。2003年6-10月由西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清理,出土了粟特文、汉文两种文字题记的石质葬具—“石堂”(自铭),上面满饰贴金绘彩浮雕。图像内容丰富,涉及袄教及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题材。墓中还出土了金戒指、金耳环和金币。史君墓是北朝考古的重要发现,对研究中西交通史和中国美术史具有珍贵价值。  相似文献   

6.
1962年,英国著名佛教团体“西方佛教教团之友” 的主持人史他昆拉法师到印度参观访问时,在山城噶伦堡发现了一位精通显、密、禅、净诸宗特别是精通密宗的华人教徒,这位华人教徒就是湖南省攸县籍人士陈健民,他在此地闭关修行已有15年.倾谈之后,史他昆拉法师对陈健民先生在佛学理论方面的造诣和修行的毅力表示钦佩,决定把陈先生的修行经验及佛学思想介绍给西方世界.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炳灵寺第8窟造像、壁画与佛经比对,认为此窟是一个维摩诘经变窟.《维摩诘经》是印度早期大乘佛教经典之一,汉代传译人我国.维摩诘居家修行的大乘佛教理念,迎合了我国土大夫阶层和知识分子的信仰需求,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维摩诘题材也成了我国石窟艺术中最重要的题材之一.  相似文献   

8.
涅槃像是佛教常见的题材。"涅槃"意为重生,佛教建立的教义,是佛教通过某种修行方式所达到最高的境界。印度最早的涅槃石雕像是在释迦牟尼涅槃处,即拘尸那城所建的涅槃像。本文着重研究我国现存北朝时期最大的涅槃像——甘肃炳灵寺16窟涅槃像。  相似文献   

9.
山东滕州汉画像石馆藏有一块疑似早期佛教内容的汉画像石。本文通过对其图像志的分析,结合山东地区其他汉画像材料,并将其放置在汉代佛教初传中国的视野中,将其初步定为"胡人礼佛"题材的汉画像石。这一图像与同时期犍陀罗美术中"梵天劝请"佛传故事图像形成可供对比研究的序列,代表了早期佛教与中国本土神仙信仰和儒家信仰在鲁南地区的碰撞和融合,对研究早期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白文 《敦煌学辑刊》2010,1(1):133-140
本文以陕西佳县白云观真武大殿东、西壁所绘的真武修行图为中心,探讨该壁画的相关环境、故事来源和图像风格,以及对该壁画排序的宗教意义与佛教因素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周波  刘聪  周黎 《四川文物》2020,(3):60-65
殉人现象在西汉诸侯王墓葬中时有发现,如徐州的狮子山楚王陵墓、广州的南越王墓等。狮子山楚王陵墓墓道内发现陪葬墓1座,墓室内2座。其中位于墓道内陪葬墓未被盗扰,出土印文为"食官监印"的铜印一方。据此,发掘者及相关研究学者多将其称为"食官监"陪葬墓,认为墓主为负责楚王饮食的食官监。该陪葬墓出土铜鼎、铜印、玉枕、玉璧、玉璜、铁剑、无字玉印等随葬品,出土器物数量及组合说明墓主生前具有较高的等级地位,与"食官监"一职不甚相符。因此,墓主生前当有更高的职位。墓葬内出土一方无字玉印,玉印原应朱书或墨书官职名称,此印或能代表墓主生前最高身份。  相似文献   

12.
龙门石窟佛教瘗葬形制的新发现——析龙门石窟之瘗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门石窟不但有藏尸的瘗窟,而且还有葬灰的瘗穴,这是在龙门首次大量发现的佛教岩葬瘗穴遗迹。笔者对这一佛教瘗葬文化遗存作了系统考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瘗穴根据龙门石窟的窟龛形制与大小,窟龛内容与设施,窟龛功能与作用,所有窟龛可分为造像的像窟(含龛,下同),坐禅的禅窟,葬尸的瘗窟,葬灰的瘗穴4类。像窟无需赘述;禅窟是僧、尼静心思虑,坐禅修行的洞窟;瘗窟是埋葬僧俗尸体的洞窟,瘗穴则是瘗藏僧人骨灰的洞穴。因前三类洞窟已  相似文献   

13.
白文 《文博》2009,(5):72-76
本文以陕西佳县白云观真武大殿东、西壁画的真武修行图为中心,探讨该壁画的相关环境、故事来源和图像风格,以及壁画排序的宗教意义与佛教因素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文博》2020,(2)
本文以江苏溧阳李彬夫妇墓出土的五星俑为中心,讨论五星镇墓葬俗与汉代镇墓观念的渊源关系。作为汉代五行观念的延续,李彬夫妇墓出现的五星俑,在佛教星曜图像流行和世俗星命观念的影响下,以神格化的五星形象代替了抽象化的五星原型,体现了五星镇墓在唐宋时期的新变化,即传统五星镇墓观念与世俗佛教信仰相融合。  相似文献   

15.
西魏莫高窟第285窟是以禅观为主兼顾供养的石窟,该窟图像不仅反映出禅观在弥勒信仰中的重要作用,亦对“观无量寿佛法”“念七佛品”“观修五悔”以及“法华三昧观法”等观修内容予以具体呈现,还兼顾到供养人的信仰需求,展示出禅修与供养在图像层面的互通性以及互动关系。这些图像的有效融合有赖于佛教图像特殊的叙事策略,即通过连缀、杂糅和套嵌等手法促使各形象和情节构建出主旨明确的叙事逻辑,为佛教图像的思想解读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6.
禅定作为佛教戒、定、慧三学之一,是佛教徒追求内心平静、增进智慧的修行方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静坐则是宋儒在继承儒家静坐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佛教定学后所提出的涵养工夫。由于静坐是由理学家从佛教借鉴而来,因此二者在修行目标、修行方式和修行原则上有相通之处。但是,在儒家内圣外王、积极进取的现世品格的影响下,禅定与静坐还是有较大差别的:首先,二者的重要程度不同,禅定是持戒与生慧之间的重要环节,三学循序渐进,而静坐一般被理学家认为是初入门时修习的涵养工夫。其次,二者的根本诉求不同,禅定追求的是持戒生定并由定生慧的宗教旨趣,而儒生静坐则是为了砥砺心智,克制私欲,体悟圣人之道。  相似文献   

17.
如何正确对待无常?去修行,积累功德,不是出家人才有修行,普通人—样也有修行,所以禅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时你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人事,这就是修行。  相似文献   

18.
酒泉丁家闸古墓壁画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79,(6)
甘肃河西地区近年来发现了许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资料,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汉画和北朝佛教壁画之间的空白。1977年,酒泉丁家闸五号墓十六国时期大型壁画的发现和清理,是继嘉峪关新城魏晋壁画墓之后的又一重要收获。由于墓主人具有诸凉小王国中王侯一级的身份,因此墓室壁画规模宏大,艺术水平也比较高。丁家闸五号墓的前室壁画,是该墓壁画的主要部分。前室壁画以土红色宽带间隔分成四层,画天、地、人间三个境界的景物。壁画既表现了墓主人生前的奢华生活,也反映了他的愚妄迷信,将"天地、品类、群  相似文献   

19.
2007年许昌市文物工作队抢救性发掘一批墓葬,其中两座金代墓葬,虽被盗扰过,但仍出土各类随葬品27件.其出土的钧瓷,可作为钧瓷断代研究的参考.M2为壁画墓,壁画内容表现了墓主人生前日常生活的场景.这两座墓葬的发掘,为研究金代历史、佛教流传、金人的丧葬习俗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武令璋石椁为唐代石椁中最高等级的庑殿式结构,迄今唯在皇亲国戚或高官宠臣墓中出土过。石椁线刻的技艺精湛、题材丰富,有琵琶、吹箫、歌妓、胡腾乐舞、侍女以及卷草花叶等图案。乐舞内容占比例较大,作者推测其表现的是墓主生前的私家乐舞场景。墓志载墓主于天宝十三载葬于"统万城南二十里高原",如此,墓志资料也为统万城历史沿革的考证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