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移动性是21世纪人文地理的研究热点和重要议题,它体现了空间科学的社会学转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和中心命题,其中心性突出体现在它与其他传统和新兴的人文地理分支学科的交叉。本文以表格为工具梳理了地理移动性的研究理路,发现移动地理与其他人文地理分支学科共同聚焦的核心是:时间地理、旅游地理、行为地理的“时空行为”问题,政治地理、社会地理的“权力”“平等”“权利”问题,身体地理的“具身实践”“感官体验”问题,情感地理的“地方依恋”“身份认同”问题,想象地理的“地方感”问题,道德地理的“空间道德感”问题。本文识别这些关键问题为移动地理的“核心要素”,搭建移动地理的框架和体系,指出探查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机制和不同时空移动类型的转化机理是未来移动性的研究方向。根据移动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强度,构建了包括日常移动、旅游和旅行移动到永久性移动在内的地理学移动性连续轴类型,并探索了移动地理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饮食系统的研究愈发受人重视,当前从关系主义视角的研究,偏重于与食物前向关联的“身体”,忽视了与食物后向关联的“地方”。本文选择福建省罗源县为案例研究地,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至今罗源饮食地理的变化情况,旨在探究地方流动对地方饮食系统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罗源从“海味、清鲜、笋糟、非标准”的闽菜系主导的地方饮食特征变为多元菜系并存的标准化饮食特点,原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新鲜”变得一“鲜”难求。该变化是由工业化、城镇化造成的“去地化”结构性因素与乡贤回家投资、三峡移民饮食跨地方迁移等“再地化”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本文提出地方饮食系统的可持续性取决于个体的差异化感知,不能用生产—消费饮食系统的可持续性来替代个体对“可持续”的具身感知认同。  相似文献   

3.
马凌  朱竑  王敏 《人文地理》2019,34(3):44
随着物质地理研究的兴起,消费已成为新文化地理学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回顾了物质地理和消费间的关系,并对物质消费品及其品牌生产的地方性与跨地方性、物质消费中的文化政治及身体实践等相关研究议题进行了评述。新文化地理学“重返物质”倡导下的消费研究,强调以物为线索的“行为-主体-物质”的复杂关系和日常实践,有力拓展了传统“人-地”关系中对“物”维度的关注。同时,这也为消费研究提供了地理学的新视角和新方法,有利于理解物质流动和消费背后的全球-地方关系、文化经济和文化政治。这一新兴交叉研究领域值得国内人文地理界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兼具改善地缘环境和拉动对外投资的目的。然而,现有研究较少采取地缘战略视角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影响。本文基于中国对外投资数据,通过整合政治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运用双重差分的面板回归模型考察“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向中亚和西亚地区的投资比“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增长更快,说明地缘战略对中国海外投资有重要影响;此外,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受中国与东道国经贸联系和东道国市场规模的影响,但是地理邻近性、东道国的制度环境和东道国自然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不显著。本研究对于加强政治地理和经济地理的结合和制定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政策等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地方性食物原本被定义成在清晰的地理边界内生产的食物,是“本地人”抵抗极端商品化食物系统的有力武器,但以地理边界为中心的视角压抑了消费者身体的积极作用,也忽视了作为“外来者”的流动群体的在地饮食体验。基于对广州流动群体的日常饮食消费的深入考察,本研究发现:流动群体对跨越地理边界的故乡食物和广州本地食物主动赋予丰富的地方性意涵,构筑日常饮食“流动的地方性”。基于身体与食物的关系视角,本研究认为身体接触食物的契合感受以及与食物提供者的信任关系奠定了流动群体建构地方性食物的基本途径。区别于反抗式的地方性食物运动,流动群体把地方性食物嵌入在地生活,凸显多重的日常意义,主要表现在突破食物知识困境,缓解饮食焦虑,以及增进身体和地方的亲密关系。  相似文献   

6.
曾敏  林铭亮  王敏 《人文地理》2019,34(3):61-67
“红头巾”作为中国近代女性跨境流动的典型案例,其影响不囿于“全球/地方”、“公共/私密”的空间尺度,还作用于城市尺度的实践,体现在“红头巾”符号被运用于城市品牌的宣传之中。本文主要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对比“红头巾”作为城市品牌构建在新加坡和三水两地的空间实践过程,研究发现:新加坡赋予“红头巾”建国英雄的身份,融入城市建设史并与现代城市空间共同打造城市名片;三水则以坚韧的三水女性华侨符号构建当地文化品牌,但效果无法等同新加坡。女性在城市尺度的空间实践值得关注,女性的流动将重构地方文化并塑造区别于男性主导的城市气质,最终作为实践空间的地方文化符号,成为城市迈向全球城市的文化资本。  相似文献   

7.
谢小芹 《人文地理》2019,34(4):135-142
随着地方社会不断卷入到旅游开发浪潮中,围绕旅游而发生的抗争日渐增多,这里称之为“旅游抗争”。旅游抗争主要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中国地方社会的稳定和政治生态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提出“场域-行动分析”这一新分析视角,破解“结构-制度分析”和“过程-事件分析”两种分析模式内蕴的“行动-结构”、“个人-社会”和“主观-客观”二元困境,将“结构-制度分析”化约为“场域”,具体分为社会场域和文化场域,将“过程-事件分析”化约为“行动”,具体分为行动的策略和一般演化路径。在该理论视角的关注下,本文对贵州西村旅游抗争的缘起、策略、演化路径及后果进行了完整叙事,为抗争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同时重构了二重性分析范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地方主体性理论为切入点梳理语言景观相关文献,以构建主体为分析框架,从“国家”、“私人机构”和“多元主体互动”三方面综述语言景观的研究。不同主体通过空间实践达到规训、表达、压迫和抵抗等目的,而语言景观则是这些实践的中介和结果。自上而下的语言政策表现为国家作为主体对地方的规训;反之,由个体作为构建主体的语言景观是主体表达自我和抵抗他者的实践。流动性较强的地方,多元主体通过语言景观互动构建地方性,其语言景观是资本、文化和权力多重力量作用下的实践过程和结果。过去语言学视角的研究只关注单主体的空间实践,未来采取跨学科研究可进一步探寻多主体互动过程与结果,更全面地发掘语言景观在地方构建中的作用以及构建的地方意义。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本研究从怀旧情感出发,以感知价值和地方依恋为中介变量,构建历史文化街区游客的环境责任行为影响机制,以广州市荔湾区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346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游客怀旧情感并未对其环境责任行为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②游客怀旧情感对其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主要是通过“怀旧情感→地方依恋→环境责任行为”和“怀旧情感→感知价值→地方依恋→环境责任行为”两条间接路径实现;③感知价值在怀旧情感与环境责任行为之间不存在单独中介效应。研究对历史文化型旅游地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形成机制进行有益探讨,并为改善历史文化街区的卫生环境提供了有意义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化与旅游化的关系演变与互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小凤  张朝枝 《人文地理》2019,34(3):154-160
遗产化与旅游化已成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活动,历时性地理解两者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化与旅游化发生的时空背景基本相同,但关键施动主体与客体不同,形成二者关系演变的基础;地方先后经历了“旅游化启蒙遗产化、遗产化与旅游化相互促进、旅游化阻碍遗产化、遗产化加快旅游化”四个阶段;其中,“摄影师”、“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大众传媒”、“社区居民与旅游企业及外来商人之间的矛盾、生态环境问题、地方贫困”、“地方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等关键行动者分别依次发挥了主要作用,影响着二者关系的格局变化。  相似文献   

11.
清晰的理解全球化经济如何演化是一项非常紧迫和艰巨的任务。传统的经济地理学主要通过国际劳动分工理论解释全球化经济。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外购和及时生产等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出现,使得全球经济体系变得愈加复杂。西方经济地理学家开始将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论(如资源基础理论、嵌入理论、行为者网络理论等),应用于全球化的研究中,构建了一些新的全球经济的分析框架,例如全球价值链、全球商品链和全球生产网络,体现了经济地理学新的发展方向-"关系"经济地理学。这些链/网络的分析框架在多学科领域引起强大的反响,使得西方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得到很大提升。  相似文献   

12.
徐海英 《人文地理》2010,25(5):16-21
在全球化主题的研究上当代人文地理学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但人文地理学具有跨学科和追求时尚的学科特点,受多种理论和方法论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庞杂的全球化的概念和理论。对于地理学家而言,把握地理学的全球化观点,正确理解相关的名词和全球化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对三大方面的问题进行梳理。一是当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理论方法演化及其全球化的研究主题;二是全球化概念及空间辩论的演化;三是通过全球化历史演化框架,了解全球化的动力机制,和制度空间结构的地理学观点的演化。  相似文献   

13.
英国流行人文地理学导论教材之评述与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英国时下流行的两本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人文地理概论》和《人文地理学导论:21世纪的议题》,分析了他们的优缺点,并与美国的同类教材进行了比较。《人文地理概论》基于后现代主义的理念,采用30人的大团队,全新的结构(基础+论题+背景三部分),试图展示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多样性。后一本教材则以问题为导向,采用21人的大团队,充分利用地图、表格、照片、热点知识窗,用手册性著作的写法,全面展示了当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缺点是视觉冲击力不够,缺乏对有关研究取向历史发展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向岚麟  吕斌 《人文地理》2010,25(6):7-13
论文梳理近三十年英美新文化地理学有关文化景观的研究脉络,介绍文化、意义和表征等基本概念。按哲学基础将其分为社会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景观面纱、生产研究,语言学影响下的景观文本研究,知识建构论的景观作为梭子,女性主义影响下的景观作为凝视,以及景观想象与身份问题研究。多元化的哲学基础和研究方法开拓了研究视野,也促进了人文地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1976年,人本主义地理学之父段义孚在《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会刊》发表的论文中首次使用了"人本主义地理学"这一称法。人本主义地理学的出现由20世纪60年代末的人本主义思潮所带动,其通过关注人类自身状况而反映出与地理学学科的其他分支息息相关的各种现象,因而从属于地理学。段义孚将融合了地理学与哲学的、曾被称为"地理知识学"的学科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段义孚认为,"对生命意义的探求"是人本主义地理学的实质性核心,也是一直以来推动其进行人本主义地理学研究的动力。正如人本主义研究以人类的经验、意识以及知识为出发点,本文从人本主义视角出发,对段义孚人本主义地理学思想的形成过程进行系统化梳理。通过追溯段义孚人生经历中对其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和经典著作,指出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共同促成段义孚人本主义关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运用"都市生活圈"和"时间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上海城市日常体育生活圈进行了划分与构建,提出了由基础体育生活圈、基本体育生活圈和机会体育生活圈所构成的日常体育生活圈层体系,并以上海日常体育生活圈层体系为基础,依据"中心地理论"和上海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出了上海日常体育生活圈的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模式和公共体育设施配置体系。根据上海日常体育生活圈建设与发展的要求及实际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配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刘苏 《人文地理》2017,32(3):44-52
段义孚的《恋地情结》核心方法论为理念论,以此为基础实现环境研究的综合性。首先,《恋地情结》从理念出发的"规范性视角"实现了环境研究的综合性。其次,理念论的核心内涵为荣格精神分析学所提倡的圆形(曼陀罗)意象,象征人类对理想环境的追求,是"恋地情结"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圆形(曼陀罗)意象跨越历史与地域呈现在不同的城市空间里,并在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形式的演变,这构成段义孚城市本体论思想的核心内容。目前,中国地理学对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思考,倾向于注重其地理知识的差异性,忽略其规范性;对环境中人的理解,也体现出了单向度人的特征,《恋地情结》理念论体现出的规范性与整体性视角,无疑能给予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刘红光  陈敏  季璐 《人文地理》2018,33(5):80-87
城乡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运用城乡投入产出模型,构建了"乡村支持城镇、城镇反哺乡村"的定量模型,分析了我国1987-2012年间城乡间的经济联系。结果发现,从经济联系角度看,虽然城镇对乡村的反哺作用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总体上我国城乡关系仍处于乡村支持城镇阶段。乡村对其他服务业(如教育、医疗)的消费是导致乡村支持城镇的主要来源,且其作用有增大趋势。而城镇对农业的消费、对建筑业的投资以及纺织服装业的出口是城镇反哺乡村最主要的经济活动。因此,减轻乡村居民在其他服务业领域的支出负担,刺激城镇居民对乡村农产品的消费,保持建筑业投资力度,扩大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水平有利于提升我国城镇反哺乡村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人文地理》期刊是我国唯一专门介绍和研究人文地理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反映我国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和研究热点的重要平台。利用能够显示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可视化工具CiteSpace与文献管理工具NoteExpress,对《人文地理》期刊自1986年创刊至2015年30年间刊载的3522篇论文的选题、资助情况、作者及机构情况、论文被引情况等进行了计量分析,绘制了作者所属机构合作共现网络,甄选出了核心作者和高引论文,通过关键词的频率、中心性、突变性等指标探讨了近30年间《人文地理》期刊载文反映出的学科研究热点及阶段性特征,并依据发文量演变趋势将学科前沿领域划分为趋弱型、渐高型和回落型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