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陕西是中国省域红色旅游大省。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因地制宜地打造陕西红色旅游服务业创新发展已然成为最佳途径。陕西红色旅游外宣翻译研究未能紧跟红色旅游发展的步伐,存在双语标识覆盖率不足、译文质量急需提升、标识牌缺乏维护修缮等问题。本文阐述了"十四五"期间陕西红色旅游发展强化外宣的机遇,并分析了陕西红色旅游服务业强化外宣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清代陕西棉花产销格局分析入手,考察了这一时期陕西植棉业发展的盛衰起伏、变迁过程,对晚清陕西棉花品种改良与推广时间进行了辨析,初步匡算出清代陕西棉花产销数量,并对清前、后期陕西棉花运销路线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作了分析,是研究陕西农业近代化过程的一个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陕西银锭》作者李炯先生是陕西榆林本乡本土的银锭收藏、研究者,他用十年时间,收藏了六百余种陕西银锭。通过大量实物藏品的比对分析,作者首次提出建构陕西银锭分类学研究,将陕西银锭分类为:五十两船形银锭、官铸银锭、商铸银锭、外省陕槽、陕西异形银锭、存疑待考银锭六大类,全面展示了清末民国时期陕西省白银货币的通行现状,  相似文献   

4.
陕西古籍存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敏霞  袁宪  党斌 《文博》2008,(3):38-44
对陕西存藏古籍全方位的调查研究,是一大空白.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陕西存藏古籍具有数量较大、种类丰富、价值不菲的特点,并针对陕西存藏古籍目前存在的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管理制度缺失、业务素质偏低等问题,从专业角度提出了加强陕西古籍保护和利用的几点意见和建议,旨在对陕西的古籍整理事业有所帮助,有所推动,对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开发、利用我省的古籍资源,繁荣我省的文化事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张立柱艺术简历张立柱,中国国家画院画家,研究员、一级美术师,陕西美协副主席、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协会员。1956年生,陕西武功人,七七级西安美院国画系本科暨研究生,毕业留系任教,后调入陕西国画院从事专业创作,曾任陕西国画院院长。作品曾获全国美展金奖。  相似文献   

6.
陕西镇是明代九边之一。但目前学界普遍将固原镇等同于陕西镇,认为固原镇的历史就是陕西镇的全部历史。本文以为,固原镇只是陕西镇后一个阶段。陕西镇经历了一个形成与演变的过程。天顺初,随着河套蒙古活动加剧,陕西镇守武将重设,陕西成为军镇。此后,为更好抵御蒙古,陕西镇守总兵开始移驻固原,其职责也以专门防御蒙古为主,正德时,陕西镇成为边镇,并名列九边之中。嘉靖初期,陕西总兵专驻固原成为定制,于是渐有固原镇的称呼,二者合二为一,最终固原镇的称呼成为主流。不过这仅是因地俗称的结果,其他制度并未改变。陕西镇形成与演变的历史,反映的是明中后期北部防线内缩所造成的内地边防化的尴尬和无奈。  相似文献   

7.
陕西回族的发展历史和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上,陕西曾经是我国回族形成较早、分布最集中、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关中地区的渭、泾、洛三河中下游地带,也即西安、同州两府是陕西回族人口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鼎盛时期人口峰值接近或超过200万人。陕西回族的发展历史经历了早期孕育、发展壮大、鼎盛成熟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在多种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陕西农村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农民文明理念的嬗变在力度和深度上均超过以往,集中表现在教育文化水平明显提高、传统宗法思想日渐淡化、民族国家观念得到激发和增强、社会风俗变迁中文明因子逐步增多。农民文明理念的嬗变推动了陕西社会变迁的步伐,对陕西现代化进程发挥了深远影响,在陕西近现代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收藏家》2017,(4)
正吴镇烽,考古学家、文物鉴定专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曾任陕西考古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副所长兼西北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文物学术委员会委员、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陕西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钱币学会理事、陕西钱币学会副会长等职务。近40年来,吴镇烽为周秦考古和方志编纂  相似文献   

10.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戏剧作为中华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陕西亦源远流长。我国第一个有人物、有化装、有情节的“角抵戏”《东海黄公》,就产生在三辅地区的民间,而后经过不断地加工演出,成为我国戏剧的雏型。汉代,是我国“百戏”的繁荣时期;宋元杂剧是汉、唐杂剧的继承与发展;明代中叶到明末清初,是以秦腔为主的陕西地方剧种形成、发展和成熟时期;明代中期“秦腔”名称的出现,标志着陕西地方戏剧从金元杂剧派生出来后,成为陕西的独立剧种,同时也标志着秦腔艺术的最后形成。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陕西民间信仰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历史文化地理的角度,阐释了陕西民间信仰区域差异的发生、发展及其变迁的历程,从而揭示出民间信仰与自然环境及地域社会之间的关系。透过陕西民间信仰,我们还清晰地发现,虽然宋代以降随着商品经济的起步,陕西也出现了一些区域性的信仰习俗,如太白山信仰等。但总的来讲,这一时期陕西的民间信仰──无论是凤翔府地区用人祖先崇拜,还是汉中地区的汉君臣崇拜,都带有相当程度的古老性,这与陕西长期处于农耕社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陕西辛亥革命是最早响应武昌起义的省份之一,是辛亥革命北方的大本营,为北方各省起义树立了榜样,给清王朝在政治、军事等方面予以称重打击,为民主革命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辛亥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本文首先对陕西辛亥革命的情况进行了概述,接着重点对陕西辛亥革命的地位和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对陕西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与特点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
正值年末岁首之际,《陕西年鉴》编纂委员会召开2001年度《陕西年鉴》工作会议,总结2001卷《陕西年鉴》的编纂工作,部署2002卷《陕西年鉴》的编纂任务。借此机会,我代表省政府和《陕西年鉴》编纂委员会,向一年来为《陕西年鉴》编纂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同志表示诚挚的问侯和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民党是近代中国成立较早、人数众多、影响较大并具有完整组织形式的政党。从1905年其前身同盟会建立到从大陆溃退有44年历史。作为其下属机构的国民党陕西省组织从建立到瓦解也有43年历史。国民党中央及其陕西党组织控制全国及陕西政权长达22年,对陕西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产生极大影响;其兴亡不仅关系陕西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革、进退、而且决定着国民党自身的兴衰荣辱。  相似文献   

15.
民国15年(1926)10月底,陕西军民经过8个月的坚守西安城的生死斗争,终于驱逐了直系军阀余孽刘镇华,西安城解围,此时陕西地区的革命形势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景象。12月中共陕西地方组织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有效地解决革命斗争中的实际问题,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决定通过国民党陕西省党部的名义,领导创办陕西《国民日报》,并由共产党员雷亚笙担任社长,共产党员曾毅志、吕凤岐等任编辑,社址设在西安市梁府街(今青年路西安第二印刷厂)。12月22日,报纸正式出刊,刊头由当时担任国民党政府联军驻陕西总司令的于右任用隶书题写。  相似文献   

16.
《清代陕西农业地理研究》评介风良耿占军博士的专著《清代陕西农业地理研究》近日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在深入探讨清代陕西的农地垦殖、农田水利、作物分布、农业自然灾害、商业性农业以及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各专题以后,总结了清代陕西农业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陕西文化区划及其机制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张晓虹 《人文地理》2000,15(3):17-21,72
本文以总结陕西文化区域差异为目的,从形式文化区的角度将陕西全省划分为三个文化区和八个文化亚区。在全面分析了陕西文化区形成的历史、人文过程后,笔者认为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与土地利用方式、政区、交通条件和移民等是陕西文化区形成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明代陕西行都司的治所先后经历了河州——庄浪——甘州的三次变迁。陕西行都司的前身是西安行都卫 ,洪武七年置于河州 ;洪武八年改为陕西行都司 ;洪武九年罢 ;洪武十二年复置于庄浪 ;洪武二十六年自庄浪徙于甘州。从此直至明朝灭亡 ,甘州皆为陕西行都司的固定治所。其中 ,庄浪时期的陕西行都司的性质非常特殊。史籍对此多语焉不详 ,而《诸司职掌》等书则付诸阙如 ,因此给人造成一种若有若无的假象。本文通过对有关史籍的排比、考证 ,认为庄浪时期的陕西行都司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虚置机构 ,它无官员 ,无所司 ,亦无属卫。产生这种特殊情况的原因 ,当与洪武年间陕西行都司的职能转变以及当时西北和全国的形势变化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清朝陕西学者杨屾编写的《豳风广义》,是一部介绍在陕西关中地区推行种桑、养蚕、缫丝、织绸以及发展畜牧和园艺事业的专著一  相似文献   

20.
晓文  昌峰 《丝绸之路》2011,(5):78-79
近日,长安旅游大讲堂·陕西全省中高级导游高端培训在西安开课,来自陕西全省的030余名优秀导游将参加包含道教文化、陕西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