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疗是中医理论和烹饪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是把蜚声世界的中国菜肴和举世闻名的中医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集营养、保健、治病、益寿为一体的饮食疗法。一、食疗概况我国自古就有“医食同源”之说,中医理论和烹饪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饮食养生、食医食疗也就成为我国烹饪文化传统特点的一部分。我国食疗早在周时就有记载,周代宫廷中设有食医,掌管皇帝每日食谱,为皇帝按身体、按季节、按食物性质调剂饮食;春秋时期,墨子对饮食则提出了“增气充虚,疆体适腹”之原则,总结了食物营养、烹制、配膳、吸引等辩证养生之道:战国时名医扁鹊也曾提出:“君子有疾,期先命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在隋、唐、元、明四代,有关食疗的经典著作不断涌现,如唐代《千金要方》、《食疗本草》、《食医心鉴》,元代的《饮膳正要》以及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可见,食疗早已为古代医学家所重视。  相似文献   

2.
中国饮食史上的几次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在七十年代开始研究中国古代饮食,并写过一篇文章《中国古代的饮食与食具》,因为我是学考古学的,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经常接触到陶片,陶器是古代拿来盛装食物的食具,因此我在研究古代人的生活时.不能不试图了解中国古代人类的烹饪方法、性质与饮食状况。  相似文献   

3.
伊永文先生所著《明清饮食研究》一书,近期由台北洪业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印行。 中华饮食享誉世界,“食在中国”、“住西洋房、吃中国饭”之说,是对我国饮食的高度评价,这种盛誉至今不衰。今天的饮食成就,是以前尤其是古代经验的积累与发展,古代饮食及饮食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因而也自然成为饮食研究中的热点课题。有关饮食史方面的著述,仅笔者所见,就有赵荣光《中国饮食史论》、《赵荣光食文化论集》,林永匡、王熹《清代饮食文化研究》等等。明清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长足发展的时期,商品经济与市镇的繁荣,促进了包括饮食业在内的消费行业的繁盛,富贵阶层在饮食方面的奢侈性追求,饮馔与文化艺术的进一步结合,从事较高品位饮食行业人员的大量出现,把中国古代食品制造技术与饮食文化的发展推向了颠峰。因而明清时期的饮食及饮食文化,成为今天引人瞩目的研究领域。伊永文《明清饮食研究》就是这一领域的又一重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从《论语》、《孟子》饮食规范说到中华饮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孟子》讲到饮食状况和规范 ,以之为资料 ,讨论古人饮食生活 ,从而考察中华饮食文化 ,涉及到下列六个问题 :一食品与食物的不充足 ;二食法与规范 ;三家庭饮食与家内人际关系 ;四饮食、礼制与人际关系 ;五为政核心事务———重农耕与民食足 ;六古代饮食与中华饮食文化。古人食品虽多 ,但食物不充足 ,所以行旅要自带粮食 ,才会制定出“通行饮食”治罪条例 ;古人饮食讲求“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 ,注重饮食卫生 ;家庭饮食规范 ,遵循孝道原则 ,先尽老人 ;社会上饮食活动中贯彻礼制原则 ,尊卑有序 ,敬重长者 ,克己待人 ,体现等级制度和宗法精神 ;为保障民食的生产 ,政府重农耕和不违农时 ;讲述古代饮食 ,是研讨中华饮食文化的源头 ,从而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特点 ,即精妙的烹饪技术与美食的讲求 ,注重饮食礼仪 ,饮食是社交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李埏教授,1914年生于云南省路南县(今石林县),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旋即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四十年代初期曾任教于浙江大学史地系。后一直任教于云南大学至今,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中国封建经济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经济史研究所名誉所长。长期讲授中国古代史、中国封建经济史、唐宋经济史等课程,主要著作有《中国封建经济史论集》、《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史》、《〈史记·货殖列传〉研究》(合著)、《宋金楮币史系年》(合著)、《滇云历年传点校》,以及学术论著选集《…  相似文献   

6.
象征思维是《周易》古经的主要思维方式。同一事物具有多向多重象征功能。传统上从鼎是国家之象征的角度解释《鼎》卦及“鼎新”之义的发生与《鼎》卦本义不符。鼎之本用是一种烹饪器具,古代化中烹饪器具、食物、饮食行为等皆曾象征、隐喻“性”。作在对《鼎》卦中的隐喻、象征意义进行深入发掘的基础上对全卦进行全新的诠释,认为《鼎》卦本义是围绕男女婚姻性生活的占筮,其中以“鼎颠趾,利出否”隐喻停妻纳妾,因之发生“鼎新”之义。  相似文献   

7.
最近,《华西都市报》发表《倾力打造“川菜王国”》一,强烈震撼了川渝烹饪界、餐饮界。四川省委、省政府也非常支持打造“川菜王国”。我作为一名烹饪爱好,倍受鼓舞,感到川味饮食的又一个春天来临了!我觉得要将“四川饮食王国”构想变为现实,应抓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8.
烹饪美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烹饪源远流长,菜系繁多,风味各异,技艺精湛,被世人誉为传统文化的四大瑰宝之一(书法、国画、中医和烹饪)。它对我们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无可比拟的独特贡献。 “民以食为天”,古有明训。中国人始终把饮食生活视作天大的事。人类的生存,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都是围绕着饮食生活而进行。“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随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对于饮食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于是研究饮食之道的学说也随之萌生并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烹饪的发展前前后后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历史,从最初火和盐的利用作为烹调开始,我国烹饪便一直在发展,被称为“美食王国”。我国烹饪所以能立于世界烹饪之林,这是与它精致的刀法、适当的火候、精细复杂的调味和精美的食器分不开的。归纳而言,乃一“精”字。 有句古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本”。食是维持人体生理的能量来源,从人类茹毛饮血到各种精美的菜肴。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们对饮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吃好、吃  相似文献   

10.
正明末清初顾祖禹(1631-1692)撰著《读史方舆纪要》(以下简称《纪要》)是中国古代一部历史地理巨著,该书有稿本、抄本、刻印本等多种版本传世。1937年,添加了句读断句的《纪要》由商务印书馆作为万有文库之一种铅印出版。2005年,贺次君与施和金点校整理的标点本《纪要》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是目前为止最为完整和通行的版本。《纪要》的编撰征引了大量  相似文献   

11.
地方志,即所谓“说四方所识久远之事” 也。从地方志的记载,可以看出一个地方的疆域、城隘、物产、风俗、食货、人物、文学、艺术、民族等情况。烹饪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在古今地方志中都作了丰富而详实记载。地方志对烹饪文化的记载诸如烹饪器具、饮食民俗、烹饪原料、饮宴形式和宴会名称等。这对从事烹饪技术工作的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烹饪史料,为挖掘、整理传统烹饪技艺,并使这些技术传承下去创造良好条件。 地方志多记载有烹饪饮食的资料,对了解一个地方的烹饪文化当是宝贵的。如冯梦龙《寿宁待志》记烹饪任饮食情况…  相似文献   

12.
申宪 《华夏考古》2001,(1):80-85
在人类文明体系中,饮食具有自然与文化双重属性.作为维持人自身生命存在的基本手段,世界各民族对饮食的关注概莫能外;同时,作为人类自然本能高度理性化发展的结果,饮食传统--食物、烹饪、饭桌上的礼节及人们关于饮食的概念,又是一个民族特殊历史经验与生存环境的产物,它构成了民族文化传统中最显著的象征符号.①就此而言,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居于核心地位的礼制文化,对食物与烹饪所具有的超乎寻常的专注,就不能仅视作自然现象或归诸偶然原因.②  相似文献   

13.
正我曾经写过《中国"货币"一词的初史》,刊登于《中国钱币》2016年第五期。主要观点是:中国古代属于货币性质的名称很多,如币、货、金、银、珠、玉、钱、刀、龟、贝、泉……等等。"货币"也是名称之一,不过出现的时间比较迟,不是在先秦。《汉书·食货志(上)》说:"《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  相似文献   

14.
中华书局点校本阮元的《研经室集》分本集、续集、外集三编,共收诗文64卷,网罗甚富,然点校本《研经室集》亦难免遗珠之憾。当代学者已做过一定的辑补工作,今于诸家之外,新见阮元集外文四则,对其中人物、史实初加考释,对于阮元抚浙、督粤之行迹及其诗学思想都有补益。  相似文献   

15.
劳棠 《收藏家》2015,(2):34
2014年12月25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书法》、《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收藏集粹》新书发布会于国家博物馆举行。《中国古代书法》、《百年收藏集粹》是国家博物馆近年聚集馆内精英推出的二部大型学术性图典。《中国古代书法》是在国家博物馆藏3万余件古代书法作品中精选近400件,以文物类型和材质为经,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反映了明代市井小人物的家庭生活,在大量的细节描写中,涉及市民阶层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蕴含着大量的工艺美术史料,其中关于衣服和日用品的描写,对于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史和中国古代设计史、服装史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明儒学案》是一部"学案"体的学术史专著,以阳明学说为主系统总结和记述有明一代学术思想发展及其流派,在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近百年来,《明儒学案》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近年来,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华学系的朱鸿林教授用史源学的方法,致力于"重建文本",主持"重建明代儒学研究之文本基础——《明儒学案》新点校本研纂",推出了一系列的成果,本刊就此访了朱鸿林教授。  相似文献   

18.
饮食是一种文明,烹饪是一门艺术。著名学者匡亚明教授说过,烹饪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发达程度的显明标志。孙中山先生也在其《建国方略》中高度评价了我国的烹饪艺术,他说:“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也。中国烹调之术之妙,亦足以表明进化之深也。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相似文献   

19.
《魏书》点校商榷七十例高振铎我参加点校《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的《全后魏文》,是以中华书局点校本《魏书》为主要依据的。是凡出自《魏书》之文,便对我的点校帮助极大,这是因为《魏书》是用新式标点进行整理的,对《全后魏文》断句"一般以圈为主"("前言...  相似文献   

20.
陈昌华 《收藏家》2004,(8):6-11
《吴熙载篆书绎山铭》(图1),纸本,高119、宽32厘米,共有篆书120字,落款行书129字。该作品旧藏于衢州孔氏,现藏于浙江省衢州市博物馆,1987年3月经国家文物局书画鉴定小组鉴定为吴熙载真迹,并作为传世佳品分别收入《中国古代书画目录》浙23-04和《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十一册258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