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张学良与九一八事变再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畅 《史学月刊》2003,(8):71-76
基于中国国力不及日本、迷信和平和保存实力等因素考虑,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在没有得到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明确指示下,自行实行不抵抗政策,致使沈阳失守,东北沦陷。由于在对日看法上,张学良与蒋介石观点基本一致;二人对九一八事变的处理又合作无间,所以,张学良和蒋介石对东北沦陷都应负责。论对狭义的九一八事变的处理,张学良应负直接责任;论对广义的九一八事变的处理,蒋介石则应负主要责任。但蒋、张之“不抵抗政策”,非为不抗日,而是何时抗日、如何抗日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周军 《文史精华》2010,(6):53-58
对震惊中外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多年来定义为:是蒋介石下令让张学良不抵抗,致使东北三省沦陷敌手,但后来又推诿于张。张学良替蒋介石背了黑锅。然而,根据张学良晚年对学界和媒体的多次谈话,以及解密公开的《蒋介石日记》等权威资料,造成这一严重后果的直接责任者,并非通常所说。《九一八事变时是谁下令"不抵抗"》一文,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澄清。史料翔实,证据有力,颇值一读。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大陆通行一种说法 :九一八事变时 ,东北军对日本关东军的进攻未予抵抗 ,是张学良“忍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命令 ,使他蒙上“不抵抗将军”骂名 ,做了蒋的“替罪羔羊”。研究中存在一些误区 ,需要澄清。 1 .蒋介石、张学良之间并非简单的上下级关系 ,张学良具有相当的独立性 ,他与蒋的意见不同时 ,对蒋的命令可以不听 ,防守锦州问题即是如此。 2 .这一观点主要靠一些回忆录作依据 ,而许多回忆资料的说法存在种种漏洞。 3.事变前中国一方对日军挑衅采取“力避冲突”方针 ,对此蒋张二人具有共识。事变前蒋氏指示对日军挑衅采取“力避冲突”方针 ,对事变后张学良实行不抵抗政策不无影响 ,但事变前“力避冲突”与事变发生后“不抵抗”方针 ,二者有明显区别。 4 .事变发生后 ,张学良和荣臻等人的电文均证明 ,是张学良对东北军下了不抵抗命令。 5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 ,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处置事变的方针 ,并非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不抵抗政策。国民政府对事变的处置是 ,诉诸国联 ,并准备抵抗。四个月后就发生了一·二八淞沪抗战 ,采取的是“一面抵抗 ,一面交涉”方针。 6 .张学良晚年一再说过 ,下不抵抗命令的 ,是他自己 ,而不是中央政府  相似文献   

4.
蒋介石的不抵抗和张学良的不抵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德伟  庄兴成 《史学月刊》2003,(9):55-59,94
对九一八事变时不抵抗的研究.史学界多局限在蒋介石和张学良的责任之争、原因之辩,而对二人在不抵抗上的异同却不见铺陈。其实,蒋和张的不抵抗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蒋因欲避免全国抗战而不抵抗。张因主张“全面抗战”而不抵抗;蒋可用局部抵抗来避免或拖延全国抗战,张却不愿独自局部抗战,只能用不抵抗来等待全国抗战。深入分析蒋和张二人这种在不抵抗上的分歧和演变,有助于弄清这一段历史的真实面目,理解他们间的这种分歧,实为西安事变的远因。  相似文献   

5.
张学良关于"九一八"事变不抵抗命令的回忆,提供了研究不抵抗主义的新证据、新视角,也引发了不抵抗主义谁之过的认识分歧。揆诸史实,张学良关于不抵抗命令出自自己、蒋介石并无此令的回忆,是确实的;但他关于对日军侵略情况误判的回忆,以及蒋介石和不抵抗主义没有关联的回忆,是不准确的。张学良服膺蒋介石、东北外交完全归国民党中央办理的约定和蒋介石在万宝山事件后的相关指示,是张学良下达不抵抗命令的真正原因。"九一八"事变前后,张蒋在"力求避免与日人发生冲突"上达成高度共识,其实行结果就是不抵抗。实际上,不抵抗、诉之国联是国民党当局应对日本侵略东北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6.
张学良关于"九一八"事变不抵抗命令的回忆,提供了研究不抵抗主义的新证据、新视角,也引发了不抵抗主义谁之过的认识分歧。揆诸史实,张学良关于不抵抗命令出自自己、蒋介石并无此令的回忆,是确实的;但他关于对日军侵略情况误判的回忆,以及蒋介石和不抵抗主义没有关联的回忆,是不准确的。张学良服膺蒋介石、东北外交完全归国民党中央办理的约定和蒋介石在万宝山事件后的相关指示,是张学良下达不抵抗命令的真正原因。"九一八"事变前后,张蒋在"力求避免与日人发生冲突"上达成高度共识,其实行结果就是不抵抗。实际上,不抵抗、诉之国联是国民党当局应对日本侵略东北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时期的张学良和蒋介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学良是具有爱国思想和民族正义感的将领,在30年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蒋介石坚持反共内战的关键时刻,他以大无畏的气魄和惊世之举动,发动西安事变,扭转了国内局势,促成了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他发动西安事变虽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铰为重要的便是在九一八事变中持不抵抗主义而断送东三省的沉痛教洲。因此,要阐明张学良走上西安事变的漫长道路,必须追  相似文献   

8.
论长城抗战     
1933年的长城抗战,是自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之间中华民族抗日斗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次战役中,国民党政府的对日态度和九一八事变时已有所不同:从最初的不抵抗,一味寄希望于国联调停,转向一面抵抗,一面交涉,并派遣中央军的3个师投入作战。但它又显然不同于七七事变后的全面抗战。是什么原因导致蒋介石在这时多少改变了九一八事变时的态度而进行局部抵抗?为什么在抵抗了5个月后又同日军签订《塘沽协定》,以妥协告终?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刘岩 《文史月刊》2012,(6):45-48
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张学良的东北军因为执行“不抵抗”政策,使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沦入敌手。  相似文献   

10.
<正>不抵抗政策直接导致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大片国土丧失。关于张学良执行的不抵抗政策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抗战史中的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因为到目前为止尚存在着很多分歧。笔者不揣浅陋,就这个问题谈些浅见。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率东北军撤往关内,使东北的大好河山沦于日军的铁蹄之下。但对随后揭竿而起的东北民众抗日救亡活动张学良不仅表示同情,而且也极力予以支持。他任用抗日将领主持东三省政府工作、支持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组织义勇军抗日。因怕被日寇作为寻衅的借口及引起蒋介石的不满,张学良对东北民众抗日救亡活动的支持,都是秘密地在各种名义的掩盖下暗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12.
迟青峰 《沧桑》2012,(1):67-69
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导致利权严重丧失,他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是因为在二次北伐与中东路事件中保存实力的张学良对他的地位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经过九一八事变,张学良虽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但仍有强大的军力。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失去全部军队,彻底退出政治舞台,蒋介石完成了削弱异己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将不抵抗主义的帽子戴到张学良头上,少帅被逼出走国外,1934年回国后,蒋介石又令他枪口对准共产党打内战。他十分不满,毅然与杨虎城共同发动兵谏,逼蒋介石容共抗日。为此,张学良被蒋介石送上军事法庭,长期软禁起来,几十万东北军被瓦解。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将不抵抗主义的帽子戴到张学良头上,少帅被逼出走国外,1934年回国后,蒋介石又令他枪口对准共产党打内战。他十分不满,毅然与杨虎城共同发动兵谏,逼蒋介石容共抗日。为此,张学良被蒋介石送上军事法庭,长期软禁起来,几十万东北军被瓦解。  相似文献   

15.
张学良将军是一位驰名中外的抗日爱国将领。以“西安事变”之举为界,之前,他经历了政治生涯的辉煌顶峰;之后,便坠入漫长压抑的囚禁生涯,在寂寞与无奈中度日,伴之以青灯黄卷,潜心苦读,从一级上将之尊磨炼成深山隐土,现已步入是变,垂垂老矣!一、蒋、张之间的恩怨蒋介石与张学良之间,曾经有过同僚的关系。193O年,蒋介石任国民革命军陆海空军司令.张学良任副司令,实属同僚,但蒋介石一向是以上对下,以君对臣的‘态度对待张学良。张学良毕竟曾在中原大战中救过蒋介石,1933年又代蒋介石受过,身负“不抵抗将军”的诽谤而下野出…  相似文献   

16.
《百年潮》2017,(8)
正1936年,我父亲郭维城在东北军总部担任张学良机要秘书,在张学良的支持和帮助下,创办了在全国发行的《平凡》杂志,反对法西斯独裁,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在"围剿"红军的同时,坚持对日妥协,签署了《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等丧权辱国的停战协定。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张学良、杨虎城多次谏蒋,要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都被他无理拒绝。  相似文献   

17.
张学良参加过国共内战,由于其特殊的经历,他对国共两党有深刻了解.他在晚年口述历史时,对“国民党为什么打不过共产党”这一问题做了如下总结:其一,没有中心思想,虽一直高唱信仰三民主义,但真正的三民主义到底是怎么回事,多数人都不知道,而共产党有目的,他相信共产主义,所以他能成功;其二,国民党中央对中央军和杂牌军不一视同仁,蒋介石让杂牌军“剿共”的目的是在“一斧两砍”,借刀杀人,而几乎所有非中央军都发现了蒋介石是在“借刀杀人”,所以,前线军队有令不从;其三,国民政府内部只有四个字:争权夺利;其四,蒋介石只用奴才不用人才,愿意听小话,喜欢说小话的人,而且热衷于玩权术,导致军心动摇.  相似文献   

18.
二四年第五期○○张学良将军的身边有“三剑客”,他们是苗剑秋、应德田和孙铭九。虽然他们不为人所熟知,但在西安事变前后,从辅佐张学良抗日联共到实行“兵谏”,以及后来发生的“二二”事件中,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三剑客”力主抗日,竭力促成全民御敌大事,功不可没;也由于一时不够冷静,冲动之下做出了“亲者痛,仇者快”的事。一“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张学良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在我东北境内如入无人之境,战火迅速向整个东北三省蔓延。1934年2月,蒋介石把驻防华北的东北军调到“剿共”战场,先后任命张学良为豫鄂皖“剿匪…  相似文献   

19.
他坐在椅子上,把身倾前,诚恳地说,“甚至‘张学良’这个名字──我也不想要!我不想做‘张学良’!我只想当个普通老百性,自由自在地做我想要做的事,我不能接受每一个人的赞誉。” 1936年,他参与改变中国历史,发动了“西安事变”。他释放了蒋介石,并与蒋介石一起,乘飞机回南京。他从此受到软禁,销声匿迹半个世纪。 张学良在解释他决定接受惩罚时说,“我是个军人,有上级也有下属。这是造反的行为.我必须对此负起责任,我曾准备被枪毙。” 去年张学良90岁生日时,他是自1936年以来第一次公开露面,与敬仰他的人士在台北一家酒店庆祝寿辰。他的行动…  相似文献   

20.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陪同蒋介石乘专机抵南京。蒋下令南京宪兵司令谷正伦立即扣押张学良。知其内幕的宪兵司令部上尉书记官廖逸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被捕,在狱中交待了宪兵看押张学良时的一些内幕。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留了蒋介石,经过谈判,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张学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