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写下这个题目,自己先笑了:这可能吗? 然而它就发生在我的故乡。记得解放初出版的全国地图册上,在介绍兰州的风景区时,只写了两处地方:五泉山和崔家崖。这崔家崖便是我们村的名字。它所以出名,是因为有一座“脉”气很旺的积寿山。远远的看起来,这山就象是一条活龙,倚着涛涛黄河奔腾飞舞。就在这条“龙”的头上,历经好几代金城商绅的努力,修造了一座气势恢宏的白云观。这白云观依山而建,层层迭迭地盖了许多院落,将天上的三清殿、王母宫、南天门、玉皇殿那一套玩艺儿全搬来了。这么说吧:现今座落在兰州雷坛河畔的白云观,就其规模而言,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江阴县出土一件医疗器具“疝气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79,(4)
1974年4月,江苏省江阴县华士公社华明大队的副业队员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座明代的浇浆合葬墓。这个墓的随葬品大部份保存比较完好。有女尸的金银头饰:葫芦形金耳环、金插钗和金帽花等;四种构图不同的银发钗、银发簪和银戒指等。值得注意的是在男尸大腿骨和盆骨之间的一件"圆锥形银丝罩"。锥形罩高11.5厘米,罩口直径11.5厘米。编制银丝相当于标准线规20号,净重51.4克。这件器物可以看出是生前使用,死后作为随葬品入棺的。这件文物的发现是比较罕见的。该墓葬没有发现墓志铭。  相似文献   

3.
夜郎故地,民间耍龙的传统天长地久。 改革开放的春风,托起了两条“夜郎龙”,披着夜郎神秘的面纱,裹着夜郎大地各族人民奋发图强、决意“自大”的豪气,腾空而起,飞过高山,飞越大河,直飞燕地,直飞古都…… 在首都北京工人体育馆那椭圆形的大厅里,在古都秋阳高照的上空,回荡着一句高昂的声音:“贵州高原飞来了一条蝴蝶龙……。”  相似文献   

4.
明代流行大锭墨,当时是锭重几两的很普遍,重逾1斤的也很常见。墨锭的形状有圆形、方形、菱形、八角形、长方形及不规则形等,但明代颇尚圆形墨,程君房与方于鲁就造过不少质精形美的饼式墨,它们既是实用品,也有观赏价值。上海博物馆藏有明程君房制五龙墨1锭,圆饼形,径9.2厘米,重166克,为本色墨。正面浮雕一龙,有角,四足,张牙咧眦、昂首扬鬃、蟠曲腾舞,显得威武雄健。龙身与尾间刻阳文楷书"君房墨"3字(图版柒:3)。背面浮雕四条小龙,形状相近,居中一条口  相似文献   

5.
殷人额带玉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年代,安阳小屯殷墟乙七基址北组墓葬的M86墓中,全躯葬骨架的头骨上存有三件蚌饰,其中间一颗,报告称为“蚌花”。它位于前额正中,造型如柿蒂形(按:所谓柿蒂纹,常见于汉代铜镜,呈四瓣形,与此不类。故以此名代称),长约6厘米,其它两件位于两鬓处(图一)。据石璋如推断,三件蚌饰原是镶嵌在革类或帛类物上,是戴在头上的额带装饰品①。  相似文献   

6.
渴望民族复兴的凤凰龙和凤凰,是迄今仍然活在我们华夏子孙心目中的两大图腾。作为虚拟的图腾物象,在喜庆节日里,舞龙舞风,是我国民间最喜欢的两种动物舞;作为神话意象,龙和凤凰,常常出现在人们创作的各种艺术作品里。闻一多认为:就中国来说,可以借龙。凤来做文章,用以“提高民族意识和情绪”①。这种文章,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借龙来做的,时至八九十年代,才有吉狄马加的诗作《龙的图腾》;而借凤凰来做的,却早在“五四”新文学运动期间,便由当时的青年诗人郭沫若写出来了。这就是他的叙事抒情长诗《凤凰涅第》。郭沫若说:他“…  相似文献   

7.
笑谈一鸿儒,书坛一名家,外貌如弥陀再世,内心却童真未泯。这是沈定庵先生十多年来定格在笔者脑海中的一幅大写意。沈定庵先生,方脸、宽额、肥耳、细眼,一个典型的老绍兴。冬天头上戴一顶暗红八角帽,脖上围一条丝质花巾,这一点缀,又使他很快从芸芸众生中跳脱出来,  相似文献   

8.
<正> 从无锡市中心出发,顺着蠡湖大道,越过蠡湖大桥,穿过美丽的五里湖,驱车大约20来分钟,即可到达无锡太湖第一峰脚下。沿着平坦的柏油马路往里走,两边是常青的树林,一片郁郁葱葱,林里星星点点缀着些各色的野花,一条似乎通往世外桃源的幽径。突然一个大转弯,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宽广的绿草地映入眼帘,一个个圆形的蒙古包如一颗颗钻石镶嵌在草地之上。减慢车速,沿着草地缓缓开来。马儿  相似文献   

9.
辉华 《南方文物》2004,(3):104-104
笔收藏有一件青釉皇冠形瓷香熏,是东汉越窑青瓷珍品。该香熏高22.5厘米,腹径16厘米,底径10厘米,全器由盖形熏体和炉底座上下两部分组成,熏体正面有镂孔帽花纹饰,背面有镂孔发网纹饰,两侧有镂孔护  相似文献   

10.
<正>青花龙纹双螭耳四方壶目前市面上比较少见是一种皇家和官家所用器形,平民几乎很难见到。此件青花龙纹双螭耳扁壶器形端庄,流传至今品相完好,青花龙纹栩栩如生有一种杀气,周围的缠枝花卉画工完美,青花发色属于混合料发色纯正,扁壶整个器身的白釉晶莹剔透,壶的双肩两遍各有两个堆塑螭龙,螭龙龙嘴相对着扁壶的壶口。  相似文献   

11.
因为年轻,文昌充满创意,因为年轻,文昌像首节奏昂扬的短诗,奋发、激情而深刻.她在山岙里蓄势待发,她正在核裂变. 淳安文昌镇,这里将是一个高铁枢纽中心站,还将是高速枢纽中心区.也就是说长三角区域的高铁、高速枢纽道在此凝结成明珠状.她像一颗巨型的禽类的卵,等待着孵化;也像一条初具雏形的龙,等待着画龙点晴:在三年内,她将涅槃,将浴火重生.  相似文献   

12.
目次一兽面玦形玉饰的发现情况二兽面玦形玉饰的形制分析三兽面玦形玉饰的形制演变四兽面玦形玉饰的年代五三星他拉玉龙的年代六红山文化兽面玦形玉饰的用途七结语红山文化兽面玦形玉饰,曾称为兽形玉、玉猪龙或玉雕龙。以往所称的玉猪龙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玦形,另一种是C字形。通常认为C字形玉猪龙是由玦形玉猪龙直接演变发展而来,并根据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C字形玉猪  相似文献   

13.
白族与龙     
从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开始,大理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组织了五个同志,以喜州区为重点,对流传于白族人民中的龙神话传说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考查。现将基本情况介绍如下: 一、龙神话传说的流传情况大理是神话的世界。有关龙的神话传说在白族人民中广为流传,而且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仅大理市,就流传着九十九条龙的故事。苍山十八溪有十八条龙;洱海中有小黄龙和大黑龙,龙王、龙母、龙太子和龙公主;大理城下玉白菜周围有赤须  相似文献   

14.
在长江三峡瞿塘峡口的粉壁堂上,镌刻着约4米见方“夔门”二个大字。那苍劲飘逸、凝重豪放的书法艺术同此处的山川气势浑然一体,珠联璧合,格外惹眼。夔门乃三峡之首。这“夔门”二字恰如龙的眼睛,经刘心源神来之笔这么一点缀,本来就十分壮丽的山川顿时增添了几分灵气,整条三峡立即生机勃勃地舞动起来。  相似文献   

15.
今日莆田     
李潮 《神州》2003,(10)
“漫道江南风景好,水乡鱼米亦如之。”这是一代名家郭沫若生前为这颗镶嵌在台湾海峡西岸的璀璨明珠——莆田县留下的感叹。 登上巍峨的壶公山头,俯瞰大地,便仿佛看见一条腾飞的巨龙:由兴化湾、平海湾和湄洲湾200多公里的海岸线勾画出惟妙惟肖的龙头,福建四大平原之一的兴化平原就像是龙腹,西北部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便成了龙尾,而独处海上的南日岛,就似巨龙身前的一颗  相似文献   

16.
龙是华夏民族的精神图腾,在悠远的历史长河里,形成了底蕴丰厚的龙文化。而在人们的习惯意识中,龙只游弋于长江、黄河为界的中原大地。由于层层关山的阻隔,即使能兴风作雨的龙,也未能腾越到南蛮北荒、东夷和西域。新疆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在研究梳理了新疆近百年出土文物中龙的图像后,发现龙在西域大地上已经腾飞了3 000年。龙,一向被认为是汉民族的图腾和精神象征,在多民族聚居的新疆出土如此众多的龙的形象,令人深思。 1987年,新疆天山南麓和静县一条叫作察吾乎的小山沟里,出土了一面铜镜。铜镜的背面盘绕着一条蜷曲成反C形的…  相似文献   

17.
<正>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收藏有130件清代织物。这批清代织物用料高贵,做工精细,纹饰多样,色彩绚丽,是一批珍贵的文物藏品。现介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两件龙袍。蓝绸地平金绣云龙海水纹龙袍。长148、宽233.5厘米。典型满族风格:圆领、箭袖、马蹄形袖口,右衽、前后各有小开襟,钉五枚镀金纽扣。前后衫为蓝绸地,袖和领口为石青缎,镶暗黄绸边。主题纹饰为捻金线平金绣九条五爪戏珠龙。在龙袍的前胸、后背和两肩各绣正面团龙一条,龙  相似文献   

18.
艺兵 《炎黄春秋》2000,(2):75-75
1916年,袁世凯正式称帝,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他做皇帝之前,总统府给他特制了一件龙袍,龙袍上有龙九条,蜿蜒全身。袁世凯看了不悦,认为这九条龙是散龙,龙气不团结,于是又命重做一件九条龙团结在一起的龙袍。龙袍做成以后,袁世凯试穿了两次,进行登基演习。  相似文献   

19.
《收藏家》2022,(10):1-1
清代中期盒长44.7、宽20.8、高41.5厘米盒为木质,通体髹金漆,盒身镂雕金龙九条,正面五条,左右各两条,上面一条,皆朝向中间;盒后雕金龙两条,为立身型,皆面向中间。盒两侧面各雕一条。九条龙周围刻满祥云,下面刻海水江崖。盒正面中间为一蓝色长方形牌,上面竖书满汉金色铭文两行,字为“奉天诰命”,牌的四周刻满祥云。盒背面也为蓝色长方形牌,无字。盒底座则为须弥座式,雕刻着莲花瓣纹饰。  相似文献   

20.
“随和”常用来形容为人谦和.鲜为人知的是,这个词是古时随侯珠、和氏璧两种宝物的并称. 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献给楚厉王的和氏璧已尽人皆知.随侯珠则是春秋时期随国的珍宝.传说随国君主随侯在一次出游途中看见一条受伤的大蛇,心生侧隐,令人给蛇敷药包扎,放归草丛.这条大蛇痊愈后衔一颗夜明珠来到随侯住处,自称龙王之子,前来报德.这就是被称作“灵蛇之珠”的随侯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