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走过的60年也是社会保障制度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60年,60年来社保制度的发展历程可分成4个阶段:1978年以前是传统社保制度的发展阶段,1978~1992年是对传统社保制度的反思和探索新制度阶段,1992~1998年是新型社保制度的选择阶段、1998年以来是社保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阶段。在这60年中,中国的社保制度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到全面覆盖,从单位保障到社保,从偏重城市到城乡统筹,从追求温饱到和谐发展,走过了辉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政府主导的经济体制改革路径制约着税收管理体制变迁的轨迹和任务。高度集中的税收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背景下的现实选择,"收入分成"制度构成这一时期最稳定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税收收入分配制度。新时期以来的分税制财政管现体制改革具有创新意义,建立规范的分税分级管理体制是中国当前税收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在为城镇职工提供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险项目的同时,在农村构建起了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以集体保障为主体的复合型社会保障制度。此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其变迁过程中呈现出路径依赖的惯性特征。60年的建构与改革,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渐行渐近,逐步建立了独立于"生产系统"之外的社会化的保障制度,并不断趋向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的目标模武。  相似文献   

4.
《文史天地》2009,(8):81-84
60年来,标语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影响力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其时间性、阶段性和空间性的特点,表现着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重点。透过60年来的标语,可以窥见中国社会的变迁,也可反思社会发展中那些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改进的制度和观念。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经济和发展,作为人生大事的婚礼,其文化载体和形式也在不断升级。对于建国60年婚俗的变迁,南京地区流行着这样两首“顺口溜”:“50年代嫁英雄,60年代嫁贫农,70年代嫁军人,80年代嫁文凭,90年代嫁高峰(大高个子)”、“50年代一张床,60年代一包糖,70年代红宝书,80年代‘三转一响’,90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新世纪头十年特色婚宴个性特张扬”。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主要反映的是高等学校与政府和社会之间、特别是学校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本主要从这一角度,考察一下建国5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演变。50年来,我国的高教管理体制经历了一个由集权到放权、又从放权到集权、再到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几次反复的曲折过程,其中有值得吸取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与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鞠正江 《攀登》2009,28(1):27-32
与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高度一元化社会管控阶段、传统管理体制逐步解体、残补模式及其现代社会治理四个阶段的历史性变迁,并在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主体、管理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呈现出规律性的演进特征。按照新型社会管理体制模式的要求,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在凝聚社会共识、转变政府职能、发育社会组织、创新运行机制、完善社区管理等方面实现路径突破。  相似文献   

8.
斗转星移,沧海雪是田。在福建加快建设海西经济区的征程中,我们迎来了新中国60年的华诞。 60年来,在宁德历届党委、政府的引领下,宁德人民弘扬“艰苦奋斗、滴水穿石、力求先行”的闽东精神,用勤劳智慧书写波澜壮阔的篇章,使宁德由一个从事原始农业的贫弱地区,  相似文献   

9.
<正>1949年以来国家权力对基层社会的改革与建设改变了自秦汉以来国家行政权力达至郡县的制度结构。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造了旧的保甲制度,建立了新的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1954年12月31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城市街道办  相似文献   

10.
张育人 《神州》2011,(9):56-56
高校二级学院管理体制主要是指二级学院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等,以实现学院内部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合理配置和运作为目的。学院制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并且会随着国家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总的教育体制的改变而改变,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二级学院制的发展及其实行情况也各不相同。本文拟从我国高等教育内部的多种因素进行考察,对高校二级学院管理体制变迁的内部动因进行多角度探讨。  相似文献   

11.
刘颖 《安徽史学》2005,4(1):12-16
20世纪初英国逐步建立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贫困和失业等社会问题的严重化和济贫法制度的失效是这一制度建立的根本原因;来自工人阶级的政治压力是其建立的一个重要原因;费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为这一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德国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起了先导作用.英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社会立法逐步形成了涉及到养老、失业、医疗、儿童等方面比较完善的福利体系,标志着英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确立.它是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史上一次根本性的转折.  相似文献   

12.
Modern Chinese social histor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eneral revival of Chinese social history. This essay will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major achievements of past 20 years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upon the field of modern social history, the growth of regional social history, and the new research that draws upon field studies. It will also consider the recent debates on “re‐examining political history” and provide an introduction to new works in medical history and environmental/ecological history.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challenges the conventional cor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the level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s. By focusing on China's urban areas, we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components and benefits, fro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f China's curren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We also create a comprehensive and generally applicable method using factors such as economics and population, among others, as standard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China's system.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our primary hypothesis – that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government has to modify its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o adapt to or bring about changes in the basis of its legitimacy – we analyse Chinese social security records and other related data after 1949 by statistical methods. The formula we provide in this study can be used to forecast China's expenditure on its urban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other scholars can apply our methods to countries in which conditions are broadly similar.  相似文献   

14.
To accurately model the regional climatic effects of land use/cover change processes, precise reconstructions of historical land cover are essential. Over the past 300 years,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has undergone more significant land cover change than any other region in China owing to large numbers of farmer migrants from North China, reflecting the tremendous effects human activities can have on such changes. In this paper, based on official statistical data, documentary records, survey data, and modern remote-sensing data and vegetation and soil maps, land cover changes across Northeast China over the past 300 years have been reconstructed through cropland data calibrations using correlation analysis, potential vegetation reconstructions, urban area estimations, spatial analyses of land cover type changes by K-mean clustering analysis, and consideration of land use driving forc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ropland expanded gradually from south to north through the cities of Shenyang, Jilin, and Ha’erbin as well as out to the margins of the central plain of Northeast China, with a maximum expansion occurring in the 1950s. Pristine forests and grasslands diminished significantly, especially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due to this expansion of cropland. The conclusions drawn from these results are, first, that these results provide a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by which the original land cover was replaced by cropland in Northeast China over the past 300 years. Second, the results enabled the development of a series of land use/cover changes maps with 50–100 year time resolutions and county-level spatial resolutions. Based on the reconstructed results of these land cover type changes, the dynamics and causes of land cover changes are discussed in their social–historical contexts.  相似文献   

15.
尽管片山内阁是一短命的中道政权,但是若从占领时期日本政府构筑安全保障体制的角度而言,则是一不容忽视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片山内阁不仅提出了一系列的媾和对策文件,更重要的是采取行动将日本安全保障方面的设想通过一切可能的渠道向美国方面转达,相继提出了《芦田备忘录》、《铃木备忘录》以及《天皇口信》,形成了后来的日美安全保障体制的原型。  相似文献   

16.
海外华人地域分布变化特征及原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下半叶以来 ,海外华侨华人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 ,地域分布也在发生重大变化 ,其显著特征是由高度集中渐趋分散 ,即由高度集中于亚洲 ,尤其是东南亚 ,向亚洲以外地区 ,尤其是欧、美、澳地区逐渐分散 ,亚洲华人人口所占比重已由约 96 %降至 80 %。且这种趋势仍在持续。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新增移民的影响 ,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港澳地区新增华人移民流向发生变化 ,由过去主要流向东南亚地区而改为主要流向欧、美、澳等发达地区 ;二是海外华人再移民的影响 ,东南亚地区一些国家的华侨华人纷纷通过各种途径 ,离开他们祖辈居住的国家 ,再次进行了移民 ,进入欧、美、澳等地区。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的社会转型与社会变革的两种思想和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革命与改良(改革)这两种变革思想和方式之间虽然有重大区别,但又是互补的,而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凸现其主导功能,也会相互转化,不可绝对地厚此薄彼,更不可只肯定一种而否定另一种.事实上,革命与改良是同一部乐曲的"双重变奏",两者的相生相克、相辅相成、交互辉映,共同组成了20世纪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启蒙大众、革故鼎新的历史画卷,共同推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20世纪最后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趋势表明,中国尽管已从根本上摆脱了自我束缚的困扰,但进入新世纪后最需要的是居安思危,力戒盛世意识,增强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8.
基于社会三元结构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守军 《攀登》2009,28(1):54-58
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矛盾的日益凸显和社会期望的提升,使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然而在现实中,它的推行却出现了困境。在社会三元结构视角下,地方政府基于GDP的压力易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达成合谋,而我国公民社会发育不成熟,很难形成三方的有效制衡。促进企业自觉履行合理的社会责任,要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监管,使地方政府自身运作规范,并充分理解和重视企业在我国社会中的角色和处境,企业应具有企业公民的意识,并大力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组织。只有通过政府、企业、社会三方的互动合作,才能促进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19.
刘雪岩 《攀登》2011,30(1):16-21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认真梳理近十年来我国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理论新建树,全面总结近十年来我国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实践新探索及其基本经验,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日益巩固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保对象是农村困难群体中最缺乏生存能力、最需要帮助照顾的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五保供养是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50年来,在我国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大致历经了三次模式的更替:1956~1978年主要依靠集体公益金运行,是由生产队或生产大队组织实施的集体供养模式;1979~2001年是以村提留和乡纹筹为其经费和实物来源的集体供养模式;2002年以来以国家财政供养为主,集体保障、土地保障和社会帮扶为辅的现代社会保障模式。这三次模式的转变,既是我国五保供养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与五保对象供养水平逐步提升的过程,也是五保供养从村民互助自养式的供养模式转变为由政府公共财政负担的财政供养模式的过程,又是探索建立农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