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骏兄: 八月三十日来信收到。一年来,我都在北京,对你们的帮助太少了,想起来实在不安。过去我在北大讲清史专题,凡选习的同时要学满文,是为了懂满文对学清史有很大帮助,入关以后还长期在汉文中加上满洲名词,只靠注解(而且很少)不能明白,懂满文就清楚多了。我因为不懂满文,所以有些问题搞不清。这一点,我四十岁以前不晓得,四十岁晓得了又无师无书,到了五十岁时各种条件都具备了自己又没有努力,至今后悔。  相似文献   

2.
从前,古木南街脚有座古庙,叫茶花庙。这庙是咋个盖起来的?当地有这么个传说。不知是哪个朝代,当时有个皇帝昏庸无能,天天只爱赏花,哪里有好花、名花,他就要生方想法把花搬到皇宫里去供他玩赏。那时,古木南街有一棵奇异的茶花,这茶花每到开花季节,远远近近四面八方都可以从水中看到花的倒影,但外地人谁也不知道这棵茶花究竟生长在什么地方。有一天,皇后在宫中洗脸,忽然发现盆中映出一朵非常艳丽的茶花,她伸手去摘,却什么也没有摘到。她抬头看看四周,却不见有茶花。奇怪!没有茶花,哪来的茶花倒影?  相似文献   

3.
正"打虎匠"这门"职业",一般人也许没听说过。在湖南溆浦县陶金坪乡诏诰垴村,就有一个"打虎匠"家族,他们几代人都以打虎除豹为业。像称呼木匠、瓦匠一样,乡里人习惯性地称呼他们为"打虎匠"。诏诰垴是雪峰山区的一个山村。过去,山里老虎豹子多,为了除兽害,"虎口求生",就渐渐出现了"打虎"这一职业。没有"打虎匠",山里人的日子简直没法过。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打虎匠"的手艺是父子叔侄相传,不传女儿。所以"打  相似文献   

4.
从前有个当官的,肠子比鸡肠子还细,眼光比老鼠眼还短,肚量比蚯蚓肚量还窄,一句话,他容不得比他高明的人。他自己呢,却是胸无点墨,手无寸功,所以人人都不喜欢他。他的肚量窄,只消略说几件小事就会晓得。他管的地方有条清悠悠的江,江里盛产鲈鱼。这种鱼,肉又白又嫩,味又鲜又甜,十人见了十人爱。鱼好,来钓的人就多,只见江边密麻箭杆,插筷般挤满了钓鱼的人。这官儿也领着儿子来钓鱼。可他爷俩运气不好,又不会找窝子,半条也没钓着,眼  相似文献   

5.
“金凤子开红花/一开开到穷人家/穷人家要翻身/世道才象话”。这首在云南花灯调《螃蟹歌》基础上填词创作的歌曲,是本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流传在云南最广、影响最大的歌曲之一,解放前夕还流传到了湘黔一带。在今天,我也曾听到过五十多岁六十岁的人不经意地随口唱过。每当我听到这首歌,或想起这首歌,纷乱的回忆就会涌上心头,既自豪又伤感。因为这首《金凤子开红花》的作者是我的亲亲的大姨妈。姨妈真名廖哲萍,改名江骛。我母廖哲英是她的妹妹。姨妈虽为女性,但从十五。六岁即束胸剪发,身着男装,一直以男子的面貌出现在社会、朋友和…  相似文献   

6.
剥隘曾经很出名。 剥隘古镇位于323国道云南、广西交界处云南一侧,历经千年。这里是右江的起点,在公路交通兴起之前,海盐、布匹、著名的滇铜都要仰仗右江这条黄金水路进出云南。所以自明代起,剥隘就已是马帮云集、商船频泊、商号逾百、左右着滇桂间贸易的商业重镇。相传当年剥隘大码头上的灯火彻夜不熄,商船连天连夜进行着交易,更有画舫游艇往来于江中,终日人声鼎沸。  相似文献   

7.
大士 《中国土族》2010,(Z1):57-57
毛毡是农牧地区最常见的一种生活用品,它防潮保暖,经久耐用,材料来源广泛,几乎每个农牧户人家都有几条毛毡。毛毡加工,就大通县而言,石山乡、良教乡、城关镇等地也有毛毡加工,制作毛毡的手艺人叫"毡匠",城关地区的毡匠有西门村的马有录、马有才(二人都已去世),西关村的赵维屏、赵维礼兄弟,毡匠手艺从父辈手里继承下来,所以具有家族传承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彝家过去讨媳妇的时候,人们都要请一伙叭喇匠到家里来吹吹打打。迎亲那天,叭喇匠伴随着迎亲人马,一路吹吹打打,到娘家把新媳妇迎回婆家。这习俗看起来非常热闹,给婚事增添了不少喜色。但这种吹叭喇的习俗,最初并不是为了热闹而兴起来的,这里边有个故事: 传说,很古的时候,在潭念龙这个地方,年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家日子过得称心。唯独有一桩事,全村的人都放心不  相似文献   

9.
大剩和小剩     
不晓得“小剩”这名跟反动词汇“剩女”有没关系,反正我比小剩老,两人关系好,又同时剩着,干脆自封大剩以灭了被人讥讽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李鹃和游明泉都是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人,并且是初中同学,两人于1994年结为夫妻,不久就有了女儿游婷,一家三口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1998年,游明泉跟着叔叔来到郑州学习做皮鞋。2001年,游明泉又转行到开封开了一家鲁豫酒店,生意很好,几年下来已经积攒了近百万的家财。李鹃因为要照顾老人和孩子,—直在山东聊城开服装店。  相似文献   

11.
土乡擀毡人     
擀毡这一工艺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过去,擀毡匠备受人们尊重。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很多人不再留恋土炕了,毡也就悄然退出了人们的生活,擀毡匠也越来越少。随着老一辈擀毡艺人的慢慢老去,擀毡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有史料记载,擀毡技艺是由蒙古游牧部落传入,宋末及元朝时期,蒙古、  相似文献   

12.
现在的年轻人,不晓得什么叫 "血统论",是这样一种理论: 你的父系或母系上溯十八代有 "问题",你也就有了"问题", 你这一辈子就参不得军,入不 得党,入不得团,当民兵都没 有资格。根据这个理论,那时 候大学招生都凭推荐,要保证 上大学的都是革命良种,没有 考试一说。哪个是革命良种?  相似文献   

13.
每当惊蛰前后,大理点苍山上漫山遍野开着白杜鹃花,尤其是花甸坝的白杜鹃,开得又大又多,有的花树有一丈多高,开着数不清的花朵。据说,这种花是一个身穿孝服的姑娘变成的。相传南诏国时期,在阳直(口芋)城西面十五里的塔桥村有一个姓段的老染匠,染布手艺在南诏国数头一个。他能扎出三十六种奇花异草的图案,染出的布,花朵鲜明秀丽,千姿百态。段大爹早年失去了妻子,只有一个独生女名叫阿羞,父女俩相依为命。阿羞这姑娘,她的人材没有谁能比得上,人也最勤快,家中大事小事样样干得有条有理;  相似文献   

14.
《百年潮》1999,(8)
希望读者能耐着性子读完这本奇书。这是一部自我戕贼、自我摧毁而又自以为是最革命、最进步的伟业的露骨展览。读了它,你就晓得苏联为什么会亡党亡国了。  相似文献   

15.
创办于1997年的上海市杨浦区风帆初级职校是一家与众不同的中学,在对新同学进行语文、数学摸底考试时,小学三年级的卷子,往往有80%的人不及格。这所中学专收在普通中学每门功课都开红灯的留级生(或随班就读生)。很多中学都把本校最出名的“差生”送到这里,现在这里已集中了182名学生。其中年龄最大的18周岁,最小的15周岁。它成了国内第一所名副其实的“留级生”中学。但是,同样是这些孩子,在三年的学习后,36名学生参加了上海市劳动局职业技术考核,理论考试全部合格,孩子们自信地站到了迈入社会的起点上。校长王瑞兴原是聋哑学校的校长,他搞…  相似文献   

16.
买国债,对于现在的武汉人来说,众所周知。然而,建国初第一次认购公债这件事,恐怕晓得的人就不多了。这里,特地说一说这段有关国计民生的历史。建立机构动员群众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到1950年元月,算起来,只有  相似文献   

17.
湘北 《旅游》2002,(9):42-43
一翻书就觉得徐霞客真是徐侠客。从贵州入滇后.先从昆明往南到晋宁.再从晋宁往西北到元谋,再从元谋往西南到姚安.祥云.再从祥云往西北到宾川……如果你有云南地图在手就能看出来,他走了个多大的锯齿形的线路。这还没完,他又从宾川一直北上到丽江.又一直南下经鹤庆到大理.300多公里路几乎是走了个对折.往返就有近700公里了.然后西行到腾冲看火山。  相似文献   

18.
云南鲜花     
今年情人节送给亲爱的人最好的玫瑰会是哪一种呢? 肯定是“玛利亚”,“玛利亚”是一种随着时日增加而愈开愈红的玫瑰, 而这种来自云南的玫瑰也有点像云南的花卉产业由农民自发种植到形成到年产33亿枝鲜花、产值50亿的规模产业,云南花卉只用了十多年时间。  相似文献   

19.
担当和尚,俗姓唐,名泰字大来,云南晋宁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卒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终年八十一岁,是明清间名噪一时的诗人和书画家。其优秀作品,使沉寂的云南艺苑,增添了丰硕的成果。云南自明朝实行军事屯田和建立“卫所”后,从中原招募来的兵士约十四万人,并规定要带家属,所以大约共有三十万人左右。后来再加上了大姓的谪戍,大批官吏的派遣,使得大量的汉族人口(达到三百万)迁徙到了云南,就在这种客观情况之下,大大传播了中原地区的文化。洪武十七年,云南开始建立学校,永乐九年开科举仕,因此明朝二百七十多年间,云南人才辈出,得与中原相抗  相似文献   

20.
前言 云南高原的葡萄又先熟了. 2001年7月5日,"云南红"基地两万亩优质葡葡开始投入采摘,座落在紫色葡萄谷里的"云南红"酒厂也开罐入榨,再过3个月,"二00一云南红"新酒又将上市.这是中国唯一葡萄当年采摘当年酿制上市的干红葡萄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