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安宣慰给予王阳明先生的物质馈赠,对于身处逆境、贫病交加的王阳明先生无疑是雪中送炭,王阳明先生感激不尽。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阳明先生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做了3年兵部主事,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正德元年(1506年)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今修文县)担任小小的驿丞。在前往龙场的途中,他历尽艰险,才成功逃脱刘瑾暗中所派锦衣卫的追杀,后来到龙场悟道。在龙场,王阳明先生经历了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创立了以"致良知"、"知行合"和"知行并进"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王阳明先生在龙场期间,得  相似文献   

2.
正王阳明即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明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为排斥异已,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20余人下狱。时任兵部主事的王守仁抗章救援,被廷杖四十,谪龙场驿丞。明正德三年(1508年)三月,王阳明赴龙场驿,写有《因雨和杜韵-赴龙场作》:"晚堂疏雨暗柴门,忽入残荷泻石盆。万里沧江生白发,  相似文献   

3.
<正>1506年,明朝正德元年,年仅35岁的王阳明时任兵部主事,得罪宦官刘瑾,因"抗上"之罪,在遭致"廷杖四十"的羞辱惩罚后,被驱逐出京城,被贬谪数千里外的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当龙场驿驿丞。脸颊清瘦,体格修长,素衣飞扬,王阳明怀着一腔悲凉之情,乘舟楫沿着(?)阳河而来,遥望山水,飞鸟盘旋、古城凄凉、  相似文献   

4.
正明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时任兵部主事,因为戴铣、薄彦徽等二十一人蒙冤陷狱事,置自身安危于不顾,抗章疏救,得罪年少气盛的皇帝和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入狱月余,后被贬到贵州龙场驿(今修文县龙场镇)任驿丞。王阳明饱受旅途劳苦,到达龙场,并在此潜心悟道,转折成圣。500年后,学界对"龙场悟道"的影响和地位的认识是一致的,但对"龙场悟道"的真相却是众说纷纭。略数一下,在50余种  相似文献   

5.
民心不可逐     
民心是不可欺的,任何强权都无法左右它。龙场人民心向逐臣王阳明,就是生动的证明。明正德元年(1507年),王阳明以兵部主事的京官,上疏弹劾宦官刘瑾迫害忠良,被刘瑾矫旨廷杖四十系狱,监禁月余,放逐到贵州龙场担任驿丞。途中逃脱刘瑾重重追害,历尽艰险,正德三年(1509年),才抵达龙场。  相似文献   

6.
王学是我国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创立的心学体系以及阳明后学的统称,它是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国际上也有广泛影响。 王学的诞生与贵州贵阳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在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时为朝廷命官兵部主事的浙江余姚人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专权而犯“抗上”之罪,被廷杖四十逐出京师,谪贬为边远荒凉山区的贵州龙场(今贵阳修文县城)驿丞。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王阳明医养好杖伤后,经过艰难曲折的旅途来到龙场,过着住山洞、居茅屋、种粮蔬、采薪蕨的艰  相似文献   

7.
王守仁(1472—1528年),字伯安,号阳明,明代浙江余姚人。其父王华为成化十七年状元,官至吏部尚书。王阳明自幼好学,18岁开始研究朱熹学说,28岁中进士,任刑部主事等职。正德元年,因与当朝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谢迁(余姚泗门人,成化十一年状元)等人一起力谏弹劾宦官刘瑾,触怒了刘瑾,被谪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相似文献   

8.
“灵博之山,有象词焉。”这是明代中叶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王阳明(王守仁)所著《象祠记》中的首句。文章首先点明了象祠所在之地一灵博山(今为麟角山),即在黔西县境内。明正德元年(1506),宦官刘瑾把持朝政,南京科道它戴铣、薄彦徽等上书,请求惩办刘瑾为首的“八虎”势力,被刘瑾矫旨下狱。时任刑部主事的王阳明上疏为戴铣等辩冤,得罪刘瑾,被挺杖四十,贬滴贵州龙场今修文)当驿丞。在离京赴贵州途中,为躲避刘瑾派人追杀,几临生死,在正德三年(1508)三月才辗转到达龙场。王阳明初到龙场,在离驿站不远的小孤山…  相似文献   

9.
阳明洞     
《文史天地》2010,(9):F0004-F0004
阳明洞 明正德元年(1506),兵部主事王阳明因得罪当权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今贵阳市修文县)驿丞。正德三年,忍辱莅任。先居城北一山洞,后迁城东一山洞(后世称阳明洞),并在此修养悟道、开坛讲学,西南学风兴盛,“知行合一”思想在此大成,“阳明洞”因此享誉中外。  相似文献   

10.
一王阳明因得罪宦官头子刘瑾被贬到贵州龙场,这是他生平中的一件大事,作为一个大思想家,他那影响深远的“心学’就是萌发于此,即所谓‘龙场悟道”。因而他在贵州的这段时间便常被人们所提及,成为王学传人和王学研究者们那里出现频率极高的话题。提到这段时间,从王阳明在世到我们今天,措辞不一,或说是在贵州,或说是在贵阳,或说是在龙场,或说是“居夷”,指的都是同一内容c凡具明时间的,众口一辞都说是:“三年。B二然而我们在王阳明的学生们给他编的(年谱)中,看到的却只有正德三年和正德四年两个年份,即:“三年(指正德三…  相似文献   

11.
一、王阳明龙场居所辨析 对于王阳明居夷,大家是有所了解的,在此不必赘述.然就王阳明居夷期间的居所状况,却是众说纷纭的,究竟怎样呢?笔者作如下辨析. 首先,王阳明被贬龙场驿的"龙场"在哪里?龙场,在今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王阳明居夷时,只有龙场驿,尚未有修文县.据《贵州通志·前事志二》载:"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召...  相似文献   

12.
彭雅 《贵阳文史》2010,(4):48-49
至正德五年(1510年)年初离开贵州,王阳明在谪居贵州近3年的时间里,留下了很多行踪遗迹和大量的诗文题记,如贵阳人熟知的"仙人洞"因峻峭旖旎引他两次游历,如与甲秀楼毗邻的翠薇阁就是他诗中的"南庵"……然而在贵州,与王阳明最密不可分的是他悟道、成道,最终创立心学理论的龙场(今修文县)。日前,笔者在王学研究专家的引领下,来到修文追寻阳明先生曾经的一些"足迹",这是一次文化之旅,也是一次心灵之旅。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主贵阳书院”,见于《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二《年谱一》。正德四年(1509年)“先生三十八岁,在贵阳”。“提学副使席书聘主贵阳书院”。“贵阳书院”似成专名。以后凡有关叙述阳明生平活动及研究贵州书院之著述,多延此说。阳明“主贵阳书院”亦似成信史。其实不然。对上说贵州学者早已作过一些辩误。不过有的失之过简,有的甚至还以谬辩误。故有进一步辨证的必要。有的著述,虽提出王阳明在贵阳讲学处不是“贵阳书院”,但其主要论点是:正德初,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今修文县)时,贵阳还未设府。贵阳设府,系隆庆二年(1568年)迁程番府(今惠水县)入省城后,第二年(隆庆三年)改程番府为贵阳府,始有贵阳之名。是时距正德初已六十来年,前此既无贵阳之名,当无“贵阳书院”。此说将贵阳这个地名与贵  相似文献   

14.
文史摘     
王阳明史实考辨今人研究阳明学说者多,而于王阳明生平,却颇为忽视,故不少史实仍似是而非,或以讹传讹。经过对相关史料分析后得知,导致王阳明贬谪龙场的《气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其中的“去权奸”三字乃后来所加。贬谪途中,所谓刘瑾派人加害,乃王阳明主观臆测。王阳明由龙场至吉安为庐陵知县,乃正常职务变动,与刘瑾的被殊杀无任何关系。阳明与宁王府关系密切,乃不争的事实,政敌攻击阳明“通濠(宁王)”,固属猜忌,也与阳明平日行事有关。阳明惧内的真实原因,是体弱多病,缺乏生育能力。(方志远文,载《江西师大学报》2003.4)中华文明文化基…  相似文献   

15.
<正>正德四年(1509)十二月中旬,王阳明离开龙场前往江西庐陵就任知县。就在除夕之前,他到达贵州东部门户镇远卫。他在旅店中给贵州弟子李惟善写了一封书信——《镇远旅邸书札》,其中有“朱氏昆季亦为道意”一句。“朱氏昆季”为何人?他们与王阳明有何关系?王阳明为何要向“朱氏昆季”致以谢意?“朱氏昆季”,即朱光弼、朱光霁两兄弟,  相似文献   

16.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王阳明(王守仁)谪贬贵州龙场(今修文),心学从此倡明。明清之际,阳明之学,风靡一时,李贽、黄宗羲等大家,都自认是“王学正宗”。后来扬波海外,传入东赢,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中,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诸人,也极为推崇王学,梁启超称王阳明“是一位豪之上”,说他的学术,“象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遗憾的是,人们但知王阳明生于浙江余姚,却没有充分重视王阳明成道于贵州。其实,“龙场之悟道”,至关紧要,奠定了王学的基石,倘若不经此“大彻大悟”,王学恐怕很难臻于炉火纯青的境…  相似文献   

17.
陈林 《贵阳文史》2010,(4):54-57
<正>姓名:张健21岁职业:大学生记者:知道王阳明吗?张健:我是学中文的,当然知道王阳明了,他是我国明朝时期的一位很重要哲学家、思想家。记者:对于王阳明还了解些什么?张健:王阳明曾经因为得罪权贵,然后被贬到了修文,期间在贵阳阳明洞讲学,"知行合一"学说就是在这时首次提出来的。但是我认为这个太哲学化了,不太好理解,所以我还是比较欣赏王阳明的"致良知",因为这对于普通市民来说都相当直接和重要。人人都有了良知,那么这个  相似文献   

18.
已经是几年前的事了,在一次集会上有人提到《古文观止》里收有王阳明在贵州时写的《象沉记》。我听后暗自一惊,《古文观止》是我喜欢的书,曾经熟读过里面的许多文章,但却对《象沉记》毫无印象。吃惊之余自然是赶快找出书来查阅了,结果大有收获:该书共收入王阳明文章三篇,其中有两篇是在贬居贵州期间所写的。除了《象沉记》,还有一篇名为《房旅文》,作者抱着极大的同情心,写了来自京师却暴死于“龙场驿”附近的小官吏主仆父子三人。该文写于正德四年。《象沉记骰有注明写作时间,按王阳明滴居贵州的时间推算,当成文于正德二年至五…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1472—1528)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有较大影响的思想家。他继承并发展南宋陆象山“心学”,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创立了一个庞大的主观唯心主义体系,形成与“程朱学派”相抗衡的“陆王学派”。他的学说在明朝中期和后期,曾经风靡一时,影响较大,而且波及海外,在日本和朝鲜广为流行。追溯其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谪居龙场是他思想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谪居期间,他办教育、授生徒,著文章,对贵州的教育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正阳明学的哲学史研究侧重辨名析理,在知的层次上,发掘独知、未发之中、天理等道体概念的深意及内在关联;在行的层次上,还原慎独、求未发之中、存天理等致良知工夫论。这两个层次由"知行合一"融为一体。正如汪学群《吾心自有光明月——王阳明思想原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以下简称《原论》)所言"哲学是灵魂,史学是基础,既有当代的思考,又有历史的积淀,两者有机结合"(第694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