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孔望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锦屏山东北,高程129米。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以前,它一直濒临"海口"。秦汉迄唐宋,孔望山与锦屏山皆以"朐山"为名。相传孔子曾登此山以望东海,故明人称为"孔望山"。  相似文献   

2.
连云港市孔望山摩崖造像调查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孔望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锦屏山(古称朐山)东北,东西长约700、高129米(图版壹:1)。是前震旦系花岗片麻岩构成的山体。三百年前,孔望山与东部云台山之间还无陆地相连。相传孔子曾登此山以望东海,故名孔望山。孔望山摩崖造像位于南麓最西端,依山岩的自然形势雕成。现可识并已编号的图像有一○五个,刻在东西长17、高8米的山崖上(图一)。离造像群东70米处有一大型的圆雕石象,南150米处有一圆雕石蟾蜍。石象南25米还有一块顶部有人工凿槽的"馒头"状巨石。  相似文献   

3.
孔望山佛教造像的题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望山位于今江苏省徐州东,属云台山脉的一支,去古海州城东五里。《史记·秦始皇本纪》云: "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孔望山一名始见于宋《太平寰宇记》卷之二十二《海州朐山县》条: "孔望山在县西南一百六十里,春秋云:此山与郯城相近。当然是孔子之郯之时,因登此山,遂以名之。其山上有嵌石,其下方平可坐十余人。山前石上有二盆,故老相传云:秦始皇洗头盆,盆边发隐隐,并山上马迹犹存。" 《大清一统志·海州直隶州》条,亦提及孔望山:"今州东南五里,有故城山,俗亦呼为孔望。" 关于孔望山摩崖造像的考察及时代等问题,连云港博物馆和俞伟超等同志已详加介绍、论述,本文拟就造像题材谈点意见。  相似文献   

4.
在横贯连云港市境内的云台山区中,有一座古趣盎然、幽雅神奇的山——孔望山。风光旖旎的天然秀色和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遍布山中,令无数游人前去寻幽探奇,领略东海胜境的瑰丽风光。 那天下午,我们从连云区出发,朝西行进,经海州古城稍停车参观了一下,便驱车直奔孔望山而去。  相似文献   

5.
1980年,我在《从中外交通及佛事遗迹看孔望山造像产生的背景》(载《法音》1981年第4期)一文中提出了从朐县(今连云港)出海至西域的海上丝绸之路.当时,虽已想到这条海路从朐县向高句丽、乐浪和马韩等地的北上和东延,但未加陈述,那是为了集中就孔望山造像来讨论佛教艺术由西域传入中土的途径.1988年,我写出《古代连云港地区的中外交通——兼识海上丝路》一文(载《连云港论坛》1989年第1期)着  相似文献   

6.
《宋书·州郡志》徐州:“后汉治东海郯县,魏、晋、宋治彭城。明帝世,淮北没寇,侨立徐州,治钟离。泰豫元年,移治东海朐。”①按:“朐”,中华书局本校勘记:“‘朐’字下各本并衍‘山’字。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本志南徐州南东海朐令,据此知“朐”下衍“山”字。’按成校是,今删‘山’字。”  相似文献   

7.
孔望山摩崖造像中,除了唐代前后的佛教造像外,有少数为道教与世俗内容者,其雕造时代与佛教遗像有别。本文所要提出讨论的是摩崖中三尊最大的石刻造像。 这三尊大型大刻,曾有数文进行过论证,但由于考察方法不同,对其内容尚未统一认识。《文物》一九八一年第七期《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调查报告》只是笼统地将其与周围佛教造像混为一淡;同期发表的《孔望山摩崖造像年代考察》一文,俞伟超、信力祥同志根据《东海庙碑》认为是道教造像;步连生同志在《文物》第九期《孔望山东汉摩崖佛教造像初探》中又认为是佛教造像;同期上,李洪甫问志在《孔望山造像中部分题材的考订》中,则论为世俗内容,并进而考证为“西王母”等。  相似文献   

8.
一孔望山摩崖造像,雕于距古海州东五里,即今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市区南郊约五里的孔望山南崖峭壁上。这里自唐宋以来已为古代文人云集、欣赏古迹的胜地。在游人的题铭、诗句和方志等记载中,此摩崖造像,一直被误认为古冠裳的圣贤汉画像。明人在游摩崖石刻东侧约70米的"龙洞"时留有"观古圣贤遗像,来游此洞,三慨以书"的题铭。明末清初诗人阎尔梅过海  相似文献   

9.
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年代考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孔望山的摩崖造像,历来被认为是汉代遗迹。如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卷十一引《淮安府志》即谓孔望山"有诸贤摩崖像,冠裳甚古,如读汉画"。傅惜华的《汉代画像全集》收录了其中两尊刻像。1954年江苏省文管会作了初步调查,也认为其风格与武梁祠画像相近。1957年,朱江同志再次调查后,仍以为是汉代作品。此后,它一直被作为汉代摩崖画像而列为江苏省的文物保护单位。但自发现其中有大量佛教题材后,大家很容易怀疑原来所定的时代。这是因为佛教虽然发生在公元前五世纪初叶,佛教艺术的兴起却要晚到公元一世纪的贵霜王朝时代。孔望山的佛教造像如属于东汉,那就意味着  相似文献   

10.
近十多年来,关于“早期佛教初传中国南方之路”的讨论,颇为热烈。这项讨论的起因,是1981年4月在北京举办的“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学术讨论会”上,一大批学者提出质疑:“如果说孔望山摩崖造像是我国最早的石刻艺术,按一般规律说,它就应该受西来的影响最大。而这里的造像,在风格上却看不到西来的影响,这又应作如何理解”?  相似文献   

11.
1961年,海州师范的师生在孔望山龙洞庵下的土层里,采集到一批北朝石造像,计七件。三件完整,四件残缺,其中有确切造像纪年的两件。还有一件武定元年四面造像幢,采集于海州结核病院。今择取七件,介绍如下: 高浮雕佛头像(图一) 青灰色片麻岩雕成,残高16、宽10、厚4厘米。高肉髻,面部丰满圆润而略长,鼻粱高隆,上通额际,长眉鼓眼,高颧骨,嘴唇厚而上翻。神情庄穆,造型厚重。从那挺健雄拔,简朴硬直,棱角分明,威武有力的艺术风格来看,与云冈石刻近似。应是北魏早期的雕刻。  相似文献   

12.
天生城遗址在万县市西北一公里处。这里,山势雄奇,平地隆起,海拔近500米,巉岩峻峨,绝壁凌空,峭立如堵,自然成城,天生城因以得名。《万县志》有云:“凡地上物之生成,不假人力者谓天生,故邑西石城曰天生城。” 万州古属梁州地,周属巴国,秦汉时代属巴郡朐忍县(故城在今云阳县西黄泥溪)。《华阳国志》载:“朐忍县,(在巴郡)西二百九十里,水道有东阳、下瞿数滩,山有大、小石城势。”其中的小石城即是天生城。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刘备倾蜀汉之兵大举伐吴,曾在山上驻兵,故又谓之天子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连云港市孔望山摩崖造像群自80年代初被确认为东汉晚期的佛、道教造像群以来①,其作为中国最早的佛教造像群,已引起了宗教界、艺术界和考古学界的广泛注意。孔望山,是江苏省东北部、连云港市西南郊的一座海拔129米的花岗片麻岩小山丘。在其南麓西端的宽17、高8米的范围内,刻有105躯人物造像(图一)。在这群造像附近,还有巨大的圆雕石像和蟾蜍等。1980年夏秋,为了搞清孔望山摩崖造像的性质、内容及其雕造年代,笔者同北京大图一孔望山摩崖造像群实测图学教授俞伟超先生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汤池先生等,先后两次赴连云港对这一造…  相似文献   

14.
1975年7月,四川省江油市河西乡普照村农民在汉王台挖沼气池时,于距地表1.2米深处发现3件有铭铜弩机和1枚铜棺钉。弩机后移交市文管所收藏。经清洗除锈,铭文多可辨认。为叙述方便,现将3件弩机分别编为1、2、3号予以介绍。 1号弩机郭、望山均完好,望山无刻度,悬刀下端残。长15、宽4、望山高6、悬刀残长8.5厘米。铭文錾刻于郭面、左侧及前端:郭面望山右侧有一“右”字,字迹较工整,錾刻较浅(图一);左侧有“上卫十六”,字形潦草不工,刻划较浅(图二、三:4);  相似文献   

15.
《文物》于1998年第8期发表的《徐州师子山西汉楚王陵发掘简报》及王恺先生“印章”文,释文有多处误释。第45页图版第15印应释“朐之右尉”,误释为“昭之右尉”。因此字误释,该文误以为西汉楚国有昭县(第47页右第1行)。此字形体,可参考罗福颐《汉印文字征》(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卷四第14页“朐”字,又可见罗福颐主编《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302号“朐长之印”。王先生此文亦提到该楚王陵另有“朐之左尉”印(第47页左倒9行),亦可对照。  相似文献   

16.
佛教造像于何时传入我国,这是学术界长期以来所关心的问题。《文物》1980年第5期上发表了俞伟超先生的文章,明确提出了“最迟至东汉的桓灵时期,从新疆开始,直到东边的山东滕县和沂南、北边的内蒙和林格尔、南边的四川彭山乐山等地,佛教图像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传布”。1982年《文物》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论证连云港孔望山摩崖的大批佛像为东汉时期所造,遂引起学术界的轰动和争议。本文作者阮荣春同志认为我国东汉时期尚不具备产生佛像之条件,他曾于《考古》1985年第1期就孔望山佛教造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本文主要针对俞伟超先生所举出的几处“东汉佛教图像”提出异议,并进一步阐述了东汉时期不可能产生佛像的主张。  相似文献   

17.
刘备墓,史称“惠陵”(图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都武侯祠里一重要古迹,位于祠内诸葛亮殿西侧。现存墓茔封土高20米,周长180米,陵墓占地约三亩。墓上绿草离离,陵边柏树森森,有砖墙绕陵一圈。陵前有“汉昭烈皇帝之陵”石碑一通(图二),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立。另有康熙七年(1668年)石刻“汉昭烈之陵”横额一  相似文献   

18.
<正>今连云港地区清末属海州直隶州,1912年废州设县,析海州直隶州为东海、灌云二县。但在1961年新海连市正式更名为连云港市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海州都是连云港的代称。近代海州城市中心随着地理环境、交通方式和城市发展主导力量的改变,实现了从海州城到新浦的转移。工商业的兴起使新浦繁荣一时,但近代海州终因重重局限性而陷入了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9.
三国铜弩机考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76年1月,江油县河西乡普照村农民,在旧汉王台遗址上进行改土时,从地下出土了三件铜弩机,伴随着出土了几枚铁棺钉。三件弩机以文物编号列后:178—B66号,青铜制造,长15,宽1,高10.5厘米,重1536克。弩机分郭、望山,牙和悬刀几部分,郭呈长方形状,郭上装有望山,郭内装牙,下安悬刀,身穿二孔,绑扎于木弩臂的后面。部身刻有“虐十六”铭文。179—B67号。青铜制造,长15、宽4、高12.5厘米,重1535克。郭呈长方形状,上装望山比178号略长,郭内夹牙,下安悬刀,郭身仍有二穿孔。郭身上有刀刻铭文:“景初二年二月一日,左尚方造…  相似文献   

20.
汉水流域是古楚国发源和兴盛地区,武汉是汉水入江的汇合口,是“江汉朝宗于海”的起点,也是楚文化发展的中心地区。早在公元前858年“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立中子红为鄂王。当时周历王暴虐,熊渠畏其代楚,亦去其王(号)”(《史记·楚世家》)。熊渠所居城池的具体位置,据光绪《武昌县志》、《湖北通志》云:武昌县南120里马迹乡有鄂王城。1962年,经湖北省博物馆派人调查:鄂王城遗址犹存。1956年划归大冶县,城址在高河南4里,东偏北距金牛镇15里,城址东西长380米,南北宽约260米,曾出土8孔石刀与陶鬲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