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大和·南吕中声"钟一件,原存内蒙喀喇沁旗锦山镇公爷府附近的一所寺院内,1954年由旗文教科征集,曾藏热河省博物馆,现归河北省博物馆收藏。此钟青铜质,属椭圆筒式乐钟。通高27.8、纽高5.8、舞广14.2、舞修14.3、鼓间17.2、铣间18.9、厚0.8厘米。纽作相对的扁体双夔龙,龙首饰粟粒纹,龙身饰回纹;二龙之间有一方形小环纽。钲部周廓及  相似文献   

2.
1999年3月,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匹沙土乡毛家村委毛家村农民在村旁上山坡上,开荒种果树挖土约一米深时,出土一件青铜甬钟,博物馆干部得知后,立即赶到现场察看,没有发现其它伴随物。甬钟现藏新余市博物馆。甬钟,青铜所铸,甬钟中空与内腔相通,干上无旋,铸有两级对称卷云纹,舞面素纹。甬钟两面各铸有圆锥乳钉六组,三枚一组,共36枚。钲间16厘米,呈长方形,篆部铸饰云雷纹,鼓部隧间饰一组对称兽面纹。甬长11.5厘米,衡径4厘米,舞纵17.5厘米,铣纵22.4厘米,铣宽13厘米,通高32厘米,净重7.25公斤。这件甬钟造型古朴,色泽黑褐(泛绿),纹饰庄重,器形完整,从形…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咸丰县文管所收藏的部分青铜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50年代以来,咸丰县文管所陆续收藏了许多青铜器,现将几件较有特色的青铜器介绍如下。甬钟 3件,分2式。 1式 2件(61、197号)。形制基本相同。钲部由凸弦纹分成四区,每区三排九枚。197号1979年8月阳洞区水井朝乡收集,经调查为当地窖藏出土。甬部残,鼓部近铣处两面各有乳钉两枚。高20、舞修12.2、舞广6、铣间16.3、鼓间6厘米(图一、三:1)。61号1957年3月活龙坪区  相似文献   

4.
王孙诰编钟     
时代: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出土时间:1978年出土地点:河南省淅川县下寺2号墓出土尺寸:最大钟通高1204厘米,舞修523厘米,铣间5975厘米,重1528公斤最小钟通高2335厘米,舞修106厘米,铣间1225厘米,...  相似文献   

5.
1998年春,仙桃市张沟镇长丰村六组农民在水塘清淤过程中,挖出一件青铜甬钟。现藏荆州博物馆。甬钟通高29.4、甬长10.4、体高19、舞宽13、两铣间距15.5厘米。重2.5公斤(图一、二)。钟甬部素面,上面范痕明显,并有孔洞。  相似文献   

6.
浙江萧山杜家村出土西周甬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1年3月,浙江省萧山县所前公社杜家大队社员开山时,在小东山西坡离地面60厘米深处发现一件西周青铜甬钟(图一)。钟通高41.5、甬长13.5、钲长17.6、鼓长10.4厘米。铣间24.2、鼓间17、舞修20.1、舞广15.3厘米。枚形较尖,长1.8厘米。绳索形半环旋。干部正背两面都饰以圆目凸出的细线饕餮纹。舞面饰"线刻式"云雷纹。枚篆交界和钲边饰连缀乳纹,每行乳纹以细线框边。钲中纵线一条。篆部似为变体雷纹。鼓  相似文献   

7.
秭归县周坪乡怀抱石村社员,于1985年元月9日在村西北羊地方搬石造田时,发现铜甬钟三个,已送交县文化部门。甬钟出土地点为乱石地(图一),三个甬钟大小重量均不相同。I式:(图二)通高29.5厘米、钲长10.3、鼓长7.7厘米。铣间15.5、鼓间12、舞修13.3、舞广10.2厘米。钲面左右两区各有  相似文献   

8.
1、云纹甬钟 1977年10月岐山县青化乡梁田村村民在其村东取土时掘得,交售给青化乡废品收购站(同出尚铜质(竹巽)(?)配件,借被砸碎一并交售)。岐山县博物馆闻讯后随即派员前往察看出土现场,由收购站将钟拣出,归馆收藏。藏品编号为岐总137号。通高50.1、甬长15.9、舞修26、广20、铣长34.2、铣间30.6,鼓间23.5、枚高2.8、衡面径5.2×4.5厘米,重18.2公斤。直甬,甬内中空未通钟腔。甬下部有  相似文献   

9.
东北师范大学文物陈列室收藏有一件青铜铙,无明确出土地点,入馆时间亦不详,应为收集品。铜铙呈绿色,通高37、甬长15、铣间宽30厘米,重6公斤。甬上有旋,甬与器身内腔相通。甬部顶端原应有銎,现被后人附加一铁帽,帽上有铁丝环(图一、二)。铜烧器身表面有磨损痕迹,有些地方已光滑发亮,除舞部无纹饰外,其余部分均有纹饰。钲部中间以雷纹为中线,左右两侧各饰一鸟一蛇,除鸟蛇纹外,整个钲部填满雷纹,鼓部和甬部及其旋也满饰雷纹,纹饰繁密精细。  相似文献   

10.
宁乡月山铺发现商代大铜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3年6月下旬,湖南宁乡县月山铺公社龙泉大队茶园生产队社员在挖地时发现了一件大型铜铙,及时报告了有关部门,并将铜铙上交。铙通体灰褐,微泛深绿色,无光泽。从甬口破损处可知质地为紫铜。通高103.5、柄长36.3、铣口长69.5、宽48、壁厚2.9厘米。甬呈圆筒管状,与钲腔相通,甬直径14.6、壁厚2厘米。舞部素面无纹,长56、宽  相似文献   

11.
句鑃 2件,形制基本相同。素面,器体较长扁,长铣,弧于,扁柱形短柄,壁较薄。一件铣部残,器内存有范土。通高32、柄长6.2、舞径2.4~13.6、口径3~16.6厘米(图一)。另一件通高31.2、柄长6.3、舞径2.5~13.7、口径3~17厘米(图二)。此两器为收购品。因腔体甚扁,器壁较薄,应是战国时期的遗物。铎 1件。素面,呈扁椭圆形,方短甬,中空与内腔相通。铣侈,弧于。通高  相似文献   

12.
浙江长兴县出土的两件铜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60,(7)
1959年10月在从长兴到广德牛头山的筑路工程中,曾经出土过零星的石器和铜器,其中以嘉兴专区公安局筑路大队发现的一件铜钟和一件铜簋最为重要.这两件铜器在长兴县西北七公里上草楼村附近的地里(现已改为水田)发现.钟平放在地下,口朝东;簋倒置在钟内,出土时离地面80厘米左右.钟:两范合簋,甬中空与内腔通,弧于,无铭.甬长18.3厘米,口径(两铣间)40.3厘米,通高51.4厘米.甬上有幹无旋,幹饰云雷纹和凸起的三角形钩纹.甬上端两面各有兽目状的乳钉一对.钟体两面都有圆枚,枚饰圆涡纹.鼓、篆、舞、甬各部均饰云雷纹,布局严谨稳重.簋:圆愎圈足,口径18.1厘米,通高10厘米.口沿宽平,上饰"C"形云纹一道.肩上有四个凸目兽面形的穿鼻.足饰云雷纹,腹饰云雷纹和凸起的  相似文献   

13.
衡阳县文化馆藏两件西周甬钟,分别在本县长安乡和栏垅乡出土。 (一)1977年5月,长安乡社员挖塘泥时,发现西周云纹钢甬钟一件,未见其它器物伴出。甬钟表面呈绿色,通高44、栾长29.5、铣间宽23厘米,重10公斤。钲部有尖锥形乳丁36个,乳丁高3厘米。甬部有旋,旋上有旋虫。隧部和篆间饰细线云纹,周围饰  相似文献   

14.
2004年3月,浙江省安吉县高禹镇中学基建工地发现一件铜铙。县博物馆工作人员闻讯后赶赴出土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并对铜铙出土点进行了发掘清理,证明铜铙出土于距地表4米多深的一座墓葬。此铜铙为合范浇铸,器壁留有较多的沙眼,通体褐色泛有绿色锈斑。钲部两面各有3排枚,每面18个,甬与身内腔相通,铣侧至舞和甬部各有一条明显的范痕,但内腔平整。钲部饰有云雷纹。通高32,甬高13、径55,铣长22,钲高19,舞广11,舞修16,枚高12,壁厚07厘米。重57千克(图一、二)。安吉铜铙的形制同1993年6月湖南省宁乡老粮仓出土的Ⅱ式7号铜铙相似[1],再结合与铜铙一起…  相似文献   

15.
楚器《王孙遗者钟》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孙遗者钟》是清光绪年间在湖北省宜都县城西出土的一具甬钟.此钟通高二尺四寸四分(甬高为九寸四分),舞修一尺一寸,舞广七寸九分;铣间一尺三寸,鼓广九寸,其正、背两面之钲部及左右鼓均铸有铭文,计十九行,一百一十七字(含重文四字).曾见于《荆南萃古编》、《陶斋吉金续录》、《湖北通志·金石志》、《三代吉金文存》、《小校经阁金文拓本》等十余家著录.一九三一年郭沫若同志侨寓日本时纂辑  相似文献   

16.
腰铃舞     
腰铃舞《腰铃舞》为满族传统民间舞蹈。它来源于满族早期的骑射生活,对萨满舞也有所借鉴。《腰铃舞》为多人舞。舞者头扎一条红带,手持"响板",腰系一条拴有许多圆椎形铜铃或铁铃的宽带子。表演时打着"响板",扭动腰铃,板声、铃声相和,铿锵悦耳。舞姿矫健活泼,充...  相似文献   

17.
香玉 《神州》2014,(1):34-37
<正>"宴舞"这种文化现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就有1000多年,它多为统治阶层独享,因此被称为"宫廷宴舞"。如今的"宴舞"走向民间、走向大众,它将历史沿袭下来的歌舞艺术、服装展示与筵席文化结合起来,以满足部分消费者饮食和文化生活的双重需求。  相似文献   

18.
《韶》乐的艺术形制,古人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晰。根据传世文献,结合出土文物,我们认为,形成于虞舜时期的《韶》乐,是有乐、有舞、有诗的大型乐舞,是载歌载舞,乐、舞、诗结合的综合艺术,其艺术形式是乐、舞、歌三者的统一。《韶》乐的表演,以"九成"作为其结构方式,将乐、舞、诗这三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张维 《文物》1992,(12)
1984年4月,增城县镇龙区汤村乡一农民在挖水松木根时,离地表0.9米处出土青铜甬钟1件。此钟现存广东省博物馆。甬钟通高49.5、衡径4.2、舞径11~19.5、铣距23.5、于宽13.7厘米。甬高9厘米处有一圆穿,应为穿绳悬挂之用。甬为素面,有干,旋呈索状,断面径1.4厘米。枚高3、直径0.5厘米。钟体正面篆周围有尖利似刺的  相似文献   

20.
柘枝舞是唐代极为流行的一种少数民族舞蹈,历来有"西域说"和"南蛮说"之争。向达先生有《柘枝舞小考》一文,详考柘枝舞来源于西域及舞者服饰、容态等,甚为详赅。笔者在披览史料时发现一些资料,尚可补充向达先生之文,因援笔以续貂尾,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