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艳涛 《湖南文史》2012,(10):65-65
公元前492年,越王勾践为了麻痹吴王夫差,来到吴国给夫差当奴仆。吴相国伍子胥看出勾践的计策,劝吴王杀掉勾践以绝后患,但吴王不听。  相似文献   

2.
关于青铜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6年第5期《文物》曾经报导在湖北望山出土了一柄越王勾践剑,本期又报导了湖北襄阳和河南辉县出土和发现了吴王夫差剑。这些铜剑由于制作精美,而且它们的所有者是春秋时代赫赫有名的两个统治者,这就引起了文物爱好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3.
<正>划龙舟又称"龙舟竞渡",是我国流传极为广泛的民俗活动,有关它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说法。一说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二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和曹娥。传说伍子胥因遭谗言诽谤,被吴王夫差命人抛于钱塘江波涛之中,有曹娥驾舟去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  相似文献   

4.
吴越争霸     
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在春秋期时的“诸侯争霸”部分,谈到吴越争霸的史实,但太简略。本文仅作点补充,以便读者参考。吴王阖闾(庐)十九年(前496年)夏,伐越,越王勾践迎击之(?)李(今浙江嘉兴西南)。之后,越伐吴,败吴师于姑苏(吴地,今江苏苏州),伤吴王阖庐指,病伤而死,子夫差立。夫差二年(前494年),发举国精兵伐越,敗越军于夫椒(山名,在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勾践以甲兵五千被困会稽(今浙江绍兴),使大夫文种  相似文献   

5.
正2000多年来,范蠡帮越王勾践兴越灭吴后,到底隐居何处?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有很多种,其中,在洞庭湖区就广泛流传着范蠡、西施隐居赤山岛的故事,而且自唐代起,洞庭湖中心的赤山岛就更名为蠡山岛。这些传说是否真实可信呢?笔者通过长期的实地考察、查阅史料并结合近年来洞庭湖区出土文物,认为范蠡、西施隐居湖南沅江洞庭湖赤山岛是真实可信的。文献资料研究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期楚国宛三户(今河南南阳)人。曾辅佐越王勾践20余年,奋发图强,灭亡吴国,开创  相似文献   

6.
正木渎,别名渎川,胥江,雅称香溪,位于苏州古城西部,地处太湖流域,素有"吴中第一镇"、"秀绝冠江南"之誉。相传春秋末年,吴越纷争,越国战败,献美女西施干吴王。吴王夫差为取悦西施,"得越贡神木,将筑姑苏台,积材三年,连沟塞渎",木渎便由此得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秦以吴国故都设立吴县,木渎隶吴县。三国时,木渎已是三吴重镇。东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头发代表一种礼仪,是礼貌、文明的象征。在刑法刚刚设立的时候,髡(kun)刑是最严厉的刑法之一,就是剃光犯人的头发。很多比较情绪化的人在自我惩罚时,都采取剃头方式,如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就采取了剃光头和文身等极端行为来惩罚自己。那么,到了清朝,为什么要“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呢?  相似文献   

8.
大美无锡     
<正> 到无锡,我的耳边仿佛又想起《太湖美》的熟悉曲调。大自然给予无锡太多的恩赐,自然风光占尽太湖绝佳之处。早有古人惊愕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以"包孕吴越"之佳句颂咏太湖汇纳江河的胸襟和润泽黎民的温情。在曾经的吴越大地上,你会想起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想起范蠡与西施。千古美人西施曾在这里的湖光山色中流连。无锡的蠡园因范蠡而得名,范蠡功成身退,远离政治的攻伐杀戮,不爱江山爱美人(爱江山会掉脑袋),与美人西施驾扁舟,泛五湖,做个有钱的富翁,不亦快哉!大美无锡——孕育了流传千古的大智大勇与百代风流!  相似文献   

9.
《风景名胜》2010,(10):30-31
翻开大运河的千年日记,第一页为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所写。公元前486年,夫差打败越国之后,意欲北进伐齐,以实现称霸中原的梦想。为了运送军队和辎重,夫差决定开掘运河。沟通江淮。这项任务落在了首辅大臣伍子胥的身上。伍子胥自扬州向北缀连湖泊洲渚,用一年的时间开凿了一条长约150千米的运河。  相似文献   

10.
伴君如伴虎卷四十《渐江水》经“北过余杭,东入于海”注云:“昔子胥亮于吴,而浮尸于江,吴人怜之,立祠于江上,名曰胥山。……文种诚于越,而伏剑于山阴,越人哀之,葬于重山。”这里说的是吴王夫差杀伍子胥和越王句践杀文种的故事。伍子胥是楚国人,由于楚平王枉杀了...  相似文献   

11.
正清华简柒《越公其事》第三章记吴王夫差对越王使者文种求成的答复,是一篇言辞讲究的外交辞令。其中第15下—21号简有如下一段话:(1)吴王乃出,亲见使者,曰:"……余弃恶周好,以徼求上下吉祥,孤用率我一二子弟,以奔告于边。边人为不道,或抗御寡人之辞,不使达迄;(2)罗甲缨  相似文献   

12.
《史记·东越传》记载:“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又称东团王一笔者)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姓骏氏。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问越王,王闽中故地。”可见早在秦统一中国前,无诸已经称王;至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又恢复  相似文献   

13.
<正>苏州城西部与太湖之间有一脉山岭。春天晴朗的天空,满眼山峦的青色中树荫墨绿,空气中有淡淡的湿气,春风中飘来一缕缕青草的香味。山脉迂回曲折,从南向北,有灵岩山,山顶有吴王夫差与西施的馆娃宫,紧倚着北边的天平山相传是东海龙王龙尾扫成,天平山上有范仲淹坟地,自明代,官宦文  相似文献   

14.
为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检阅我国文物工作的新成就,文化部在首都北京举办了《全国出土文物珍品展览》。我省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文物考古重大新发现中,精选了三十六件文物珍品,参加了这次重要的展览。我省参加这个展览的文物展品,有宜都出土的商代铜罍,应城出土的提梁鴞卤,京山出土的西周提梁方铜卤,黄陂出土的西周铜簋、铜方鼎和铜圆鼎,秭归的“越王朱勾”铜剑,江陵出土的“吴王夫差自作  相似文献   

15.
琅玡怀古     
小时候就听说,我们家乡诸城东南一百多里的海边,有个琅琊台。长大之后,读了一点历史,对琅玡台知道得更多了一些。 据史书记载,琅琊台最早为越王勾践所建。《吴越春秋》中说:“越王勾践二十五年,徙都琅玡,立观台以望东海。”《括地志》也说,“密州诸城县东南百六十里有琅琊台,越王勾践观台也.台西北十里有琅琊故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登琅玡台。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南登琅琊,大乐之,留三月。下诏徙黔首三万户琅琊台下”,重修琅琊台,并“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一年后(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游,第二次到琅玡。过了九年,他…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证了金文拓本著录中的两个问题。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者旨於睗剑旧有两种不同的拓本,之前不少著录都误以为是两柄不同的越王剑。我们辨识出了其中一种是一个"错误"的拓本。程瑶田《通艺录》中提及司马达甫收藏的一柄古剑,我们认为即是著名的吴王夫差剑。通过对司马达甫卒年的考证,可知司马达甫是目前所知该剑的第一个收藏者。程瑶田《通艺录》较早辨识出活字模痕并描摹出來,是该剑早期著录中的一个重要摹本。  相似文献   

17.
莫艳梅 《福建史志》2012,(1):25-26,35
闽越王无诸,最早见载于《史记·东越列传》:“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句践之后也。姓驺氏。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上述文字显示,闽越王无诸是秦汉时期人。越王句践的后裔。  相似文献   

18.
<正> 相传,春秋时期,范蠡助越王勾践成功复国。当年七月初七,携美女西施泛舟归隐于五里湖畔……于是,有了今天的蠡园。如今,美人已不在,但清脆的笑声,窈窕的身姿,却依然隐约在眼前流动。湖因人而传承,园因湖而灵动。该园三面环水,以水景见长。远眺翠嶂连绵,近闻长浪拍岸;南堤春晓,桃红柳绿;枕水长廊,步移景换;假山耸翠,  相似文献   

19.
王子今 《文博》2020,(1):111-112
<正>宋人张伯玉《虎丘》诗写道:"东客从来过虎丘,橘花渡口维扁舟。阖闾宫殿不可见,但对古塔寒飕飗。忆昔夫差全胜日,水犀十万横吴钩。楚山既掘荆人冡,越岭仍将句践囚。岂谓西施能破国,谁知麋鹿上台游。唯有吴王在时月,夜深闲照剑池头。"(《宋诗纪事》卷二〇据《吴郡志》)言古迹保留了悠远的历史记忆,其中也说到了"古塔"。  相似文献   

20.
古越阁所藏青铜兵器选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北王振华先生,室名古越阁,积年收藏文物甚为丰富,尤以青铜兵器为最。1992年秋,我在南京参加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年会期间,得与王振华先生相见,看到其藏品的一部分照片、幻灯片,种种珍奇,令人惊诧。今承王振华先生允许,选取所藏兵器特别具有研究价值的十余件,试作论述,请读者指教。古越阁收藏兵器,最引人注目的有三柄剑,即吴王夫差剑、越王州句剑和错金几何云纹剑。下面就先从这三柄剑谈起,然后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