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甘肃河西走廊古郡酒泉北部50多公里处的大漠深处,有一片连绵起伏的绿洲盆地,古老而文明的金塔,就镶嵌在这片绿洲上。它与祁连山支脉南夹山遥遥相望,闻名河西走廊的丝绸古道驿栈高峡平湖鸳鸯池,就坐落在夹山龙口之间。  相似文献   

2.
河西走廊     
<正>河西走廊是夹峙在祁连山和北山之间的一块狭长平坦地带,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全长1100公里,最窄处数十公里,因地处黄河以西,史称"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不但是一条地理上的走廊,更是一座纵贯历史的长廊,自西汉开通丝绸之路至今,河西走廊已走过了2000年的历史。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两关是嘉  相似文献   

3.
河西三关     
汪玉萍 《丝绸之路》2005,(12):41-42
河西走廊多雄关。 玉门关、阳关、嘉峪关通称河西三关,都是“一夫荷戈,千军束手”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河西走廊历史时期绿洲边缘荒漠植被破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引用正史以及汉简、敦煌遗书、西夏文书、明清方志等大量有关史料 ,并经实地反复考察 ,对于河西走廊历史时期绿洲边缘荒漠植被的破坏状况 ,作了细致的探讨。史实表明 ,早在河西汉代大规模开发始 ,因大量用作薪柴、饲草等 ,这一破坏即已发生。且危害匪浅。迨至唐代、西夏破坏更趋严重。及至明清伴随着河西更大规模的开发 ,绿洲边缘荒漠植被遂被更大面积的刈伐、采挖 ,由此引发更为严重的沙漠化过程。研究历史上荒漠植被的破坏 ,可为今天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甘肃工作多年尚未去敦煌一带看看,心中一直有所期待。汽车清晨从金昌出发,过张掖、临泽、高台,下午到达酒泉。先去城东1公里的酒泉公园,园内有清宣统年间立的一块石碑,上刻“西汉酒泉胜迹”六字,碑侧一泉以护栏围之,名酒泉。史载公元前121年汉武  相似文献   

6.
河西三关     
河西三关是指位于河西走廊西部,控扼进出西域交通要道、管理丝绸之路的三个著名关口,它们是玉门关、阳关和白虎关。  相似文献   

7.
跨过黄河,从乌鞘岭往西,是东西长约1000公里、宽十余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的狭长地带,位于南、北两山之间,形如走廊,因在黄河以西,被称为河西走廊。  相似文献   

8.
2005年8月下旬,我有机会参加了市总工会组织的赴西北的学习考察活动,同行的还有民革贵阳市委组织部长余宽和机关工会主席张焕霞。我们民革市委会的3位同志是第一次到祖国的大西北,杨永楦主委千叮咛,万嘱咐:注意安全、注意身体、注意休息……。此行会看见什么,会听到什么,会有什么事呢?带着对那片神秘土地的种种猜测,我们出发了。第一天到西安时已是半夜时分。从咸阳机场往住宿的途中导游指导我们看一路上的小土堆说有9个是帝王的墓地,由于天太黑,只看见似丘陵状,与周围的山也无特别之处,看来国君昔日的威武高大,故去也是想融入民间,成为百姓…  相似文献   

9.
河西绿洲     
亲切、鲜活、洁净、素朴的绿洲,从苍茫的历史深处走来,依旧魅力四射,散发迷人光彩;依旧生命蓬勃,照亮汗水浸染的日子。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传统史料和出土文献的钩稽考证,指出,先秦汉初,河西就有造酒的传统。汉唐时代,河西美酒融合中外,品种多样,质量上乘,为皇家巨宦、文人骚客所击赏。直至清代,酒泉酒还被大学者洪亮吉赞为天下一等名酒。文章详尽地考实了历代河西诸种美酒的名称,及其来历传说、制作工艺、口味特色,是一篇全面考论河西走廊酒业发展史的专文,希望能对新时期河西酿酒业再创辉煌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王牧 《旅游》2002,(5):40-43
今天的河西走廊有如一场洪水过后的景象,所有的历史都被冲刷得很干净,消失的古城从人们的记忆中蒸发,然而有些源自于汉代的传统仍在这片土地上延续,就好像深藏在祁连山脚下的山丹军马场。  相似文献   

12.
当你乘汽车或坐火车经过河西走廊,常常会看到一座又一座的桥涵从你脚下闪过,桥涵的上游和下游是鹅卵石铺底的扇形河床,无论旱季、汛期,这些河床总是干涸的。这些公路桥铁路桥总给人多此一举的感觉。  相似文献   

13.
叶舒宪 《丝绸之路》2012,(12):12-16
本文引经据典,结合实地考察和新发掘考古资料,对河西走廊文化历史进行梳理,视角独特,观点新颖。  相似文献   

14.
河西人情     
王蓬 《丝绸之路》2013,(21):64-66
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河西走廊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使长期受其影响、熏陶的河西群众在性情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5.
河西走廊历史上曾是中原通往西域、中亚、西亚以至非洲、欧洲的必经孔道,是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干线路段之一。本文通过敦煌文献,对唐代河西走廊交通道路加以考证,认为唐代河西交通道路达到空前繁荣。  相似文献   

16.
地名与河西的民族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名作为语言的活化石,是研究民族分布及其变迁的重要依据。历史上河西走廊为多民族、多部落分布之地域,民族变动极为频繁,不同民族都曾以自己的语言命名过地名。本文通过对河西走廊有关地名的追索研究,初步探索了河西走廊地区历史上民族演替及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7.
大斗拔谷     
田瞳 《丝绸之路》2008,(4):28-29
在遥远的大西北,河西走廊南侧,巍峨的祁连山由东向西绵延千里,成为甘肃,青海之间的一道天然屏障,大山阻隔之下,南北间一条横穿群山的百里峡谷,打通了悬于祁连群峰两侧的甘、青两省,可想而知,其地理位置是何等显要了。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生活在新疆的哈萨克族分多批迁入河西地区,因寻觅草场、内部纷争、军民冲突、民族摩擦等原因,在甘青新之间又不断流迁.哈萨克族入迁给当地的社会治理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为了加强对入迁哈萨克族的有效管理,民国中央和地方的军政官吏采取了封官笼络、划定牧场、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军事弹压、改变生计方式、遣返回疆等措施以消除哈萨克族迁入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缺乏正确的民族政策作为指导,官民之间、民族之间互信不足,政策难以有效执行,哈萨克族与政府、其他民族的关系没有实现和解,直至民国末期,迁入的哈萨克问题一直困扰着民国各级军政官吏.  相似文献   

19.
李海军 《丝绸之路》2011,(14):50-51
可持续发展关注自然与人文生态,重视传承,这样的发展观适合生态脆弱的河西走廊地区。本文根据资源的重要性、现状、承载力现状,将河西走廊的旅游资源归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类,省、市、县级常规保护类,非重点经营类,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利用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20.
甘肃河西走廊历史上一直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间文化。本文分汉以前、汉晋、唐宋元、明清及以后4个时期对河西走廊的民间文化作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