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吐蕃刍议     
唐代吐蕃政权统一了整个青藏高原,羊同、苏毗、达布、工布、娘布等部落属民,以及诸夷、诸羌、诸氐、鲜卑等族成分,纷纷汇聚于吐蕃的旗帜下,以“蕃”族自称。同时,把吐蕃王朝在传统习俗基础上制定的律令作为统一的行为准则,从而在共同的地域上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和民族意识。从吐蕃王朝开始,一个统一强大的“蕃”(音b)族赫然著称于世。此后,历时千余年,融合了不少别的民族成,发展成今天的藏民族。“藏人”是他称,始于清朝满族。 从历史的实际过程考察,藏族也和汉族及其它各民族一样,是多元融合形成的人们共同体。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建立吐蕃王朝,以“蕃”自称的这一支。  相似文献   

2.
敦煌石窟中的吐蕃人物画像为研究吐蕃族服饰提供了极为丰富可靠的形象资料.本文以第159窟、第231窟、第360窟的《吐蕃赞普礼佛图》为中心,对吐蕃族服饰的特色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唐蕃会盟碑,又名长庆会盟碑,藏语称"祖拉康多仁"。碑文记载:大唐与吐蕃之间、汉藏民族之间,相互通婚、吊庆、修好、献礼、互市、和盟等往来频繁,累世不绝,两族人民的友好团结清晰可见,是汉藏人民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4.
滩歌古镇坐落在甘肃省武山县西南渭河支流山丹河河畔,素有"武山小江南"之美称。这座丝绸之路南路的茶马重镇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宋真宗时期。据记载,滩歌镇威远寨是唐代吐蕃王朝的枭波部落所建,至宋朝成为中央王朝防御西夏的边境重镇。古镇的南部是绵延40余里的太皇山脉,山脉中部绝壁千仞,是古代扼控秦陇通往岷迭白马、熙河蕃羌的锁钥。  相似文献   

5.
《通典》是第一部为吐蕃设立专传的史书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吐蕃的族源风俗与典章制度 ;第二 ,吐蕃大事记及唐蕃关系大事纪年 ;第三 ,吐蕃大相论钦陵与唐朝使者郭元振的长篇对话及郭元振上疏文。本文认为《通典·吐蕃传》是唐代人所著唐代吐蕃史 ,可靠性更高 ,同时也保存了不少为两唐书“吐蕃传”所忽略的珍贵史料 ,值得研究者给予新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藏》2005,(6):90-90
普次在《西藏研究》2005年第3期上发表了关于吐蕃时期教育的章。章根据现有的历史献资料,从内容和形式上对松赞干布时期的吐蕃教育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吐蕃的官办“学校”教育始于松赞干布时期。章第一部分研究了吐蕃继承传统教育的情况,详细阐述了“仲”、“德乌”、“苯”三种藏民族早期教育形式的作用。章第二部分研究了松赞干布时期吐蕃出现的新的教育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十分注重家庭教育;二是同周边国家、地区和民族派留学生;三是在吐蕃境内办“学校”。作认为这种新教育是在吸收周边民族的优秀化和吐蕃民众的自我发展意识提高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7.
西夏是多民族王朝,除主体民族党项族(番族)外,还有汉、吐蕃,回鹘以及契丹、女真等民族。西夏文物从人物形象、服饰、生产、生活、文字、科技、丧葬等方面都反映出多民族的特点,以及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其石窟、塔寺、文献、雕塑、绘画等还反映出以佛教为主,兼有道教和原始宗教的宗教信仰特点。  相似文献   

8.
门巴族是西藏自治区独有的跨国民族,历史悠久,曾与现代藏族的祖先吐蕃族同时生活在青藏高原上。门巴族居住的地区虽然气候条件优越,但由于喜玛拉雅山的阻隔,与内地长期处于隔绝封闭状态。直到解放前,门巴族地区绝大多数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所以在其婚姻习俗中保留了原始社会,尤其是原始社会中的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的遗俗,反映了对母权衰落,父权确立的惋惜和怀念之情。独具一格的“骨肉亲”婚姻门巴族内部贫富差别不大,同时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不强,男女相爱一般不受贫富等级观念的影响,人们看重感情因素。他们实行氏…  相似文献   

9.
陆离 《敦煌学辑刊》2005,(3):110-121
本文重点对敦煌、新疆等地吐蕃时期石窟中着虎皮衣饰神祗、武士图像的内涵、年代进行研究,认为吐蕃占领河陇西域时期敦煌、龟兹等地的佛教石窟壁画、雕塑中着虎皮衣饰的神祗、武士形象实际与吐蕃民族的虎崇拜和吐蕃王朝的大虫皮制度有密切关系,吐蕃民族的虎崇拜和吐蕃王朝的大虫皮制度对蕃占敦煌、西域等地的石窟造像产生了直接影响,敦煌、西域石窟中的神柢、武士形象所着之虎皮衣饰对研究吐蕃大虫皮制度的具体内容有重要价值。这些吐蕃王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中的特有内容又为后世藏区以及周边南诏、西夏等民族政权的佛教艺术所传承,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西夏遗民,是西夏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西夏境内有党项、汉、回鹘、吐蕃、鞑靼等民族。所谓西夏遗民,并不包括西夏境内的所有民族,而是专指被蒙古灭亡后的西夏的主体民族党项族。在元代,他们被称为河西人、唐兀人等。西夏遗民问题,关注的主要是西夏以后党项族的命运,也即他们的分布地区、政治活动、宗教信仰、社会地位状况,以及他们和其他民族的关系等。西夏受汉族化的影响,遇事多立碑记述。  相似文献   

11.
陆离 《敦煌学辑刊》2005,(3):110-121
本文重点对敦煌、新疆等地吐蕃时期石窟中着虎皮衣饰神祇、武士图像的内涵、年代进行研究,认为吐蕃占领河陇西域时期敦煌、龟兹等地的佛教石窟壁画、雕塑中着虎皮衣饰的神祇、武士形象实际与吐蕃民族的虎崇拜和吐蕃王朝的大虫皮制度有密切关系,吐蕃民族的虎崇拜和吐蕃王朝的大虫皮制度对蕃占敦煌、西域等地的石窟造像产生了直接影响,敦煌、西域石窟中的神祇、武士形象所着之虎皮衣饰对研究吐蕃大虫皮制度的具体内容有重要价值.这些吐蕃王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中的特有内容又为后世藏区以及周边南诏、西夏等民族政权的佛教艺术所传承,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试论唐代吐蕃与西北各族的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略西北地区和统治被征服地区民族的过程中,吐蕃与西北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过密切的交往。西北各族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元素曾经影响到吐蕃文化,佛教传入吐蕃也有西北各族的贡献;同样,吐蕃文化也长久地影响到了西北各族,主要表现在文字、服饰、艺术等方面。吐蕃与西北各族的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各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为丰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尼山萨满传》是在满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蒙古族等民族中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尽管流传民族、地区及时代不同,并在人物、语言、情节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基本情节是一致的。尼山萨满的故事究竟源于哪个民族已无从考究,它得以流传的思想基础是这些民族共同的萨满信仰。我们可以通过尼山萨满的故事了解这些各民族的信仰和民俗。本文仅就满族的《尼山萨满传》中所及的有关满族人的信仰民俗做一分析。尼山萨满的故事是满族人喜闻乐见的口碑传承。本世纪60年代初期,金启淙先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富裕县三家…  相似文献   

14.
藏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吐蕃时期是藏族历史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时期,对吐蕃时期历史的研究,有助于加强我们更好的对藏族历史的研究,本文就近十年来对吐蕃时期的文化研究成果进行一个回顾,分析其特点,总结其不足。  相似文献   

15.
西汉初,匈奴冒顿破东胡,胡远窜辽东塞外鲜卑山和乌桓(丸)山,分支成鲜卑、乌桓两个新的北方民族。东汉时,鲜卑族势力日趋强大,逐渐向南迁移,并“尽据匈奴故地”。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率部征服三郡乌桓,大批乌桓人被迁于中原,鲜卑族始入辽西。到公元四世纪,鲜卑族慕容氏在  相似文献   

16.
敦煌文书S.1438背《书仪》残卷的作者是吐蕃占领敦煌初期的沙州都督索允,索氏为吐蕃和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大族。吐蕃在敦煌等地设置的都督源自突厥和唐朝职官,吐蕃沙州都督在793年之后开始设置,由当地汉人(包括当地粟特后裔)担任,为敦煌汉人担任的最高职务,主管民政,有正、副(大、小)二职,位居吐蕃人担任的敦煌乞利本(节儿论)、节儿监军之下。而英藏敦煌吐蕃文Fr.80号文书的作者则是S.1438背《书仪》残卷中记载的,在795年或796年沙州玉关驿户起义被镇压后由瓜州节度留后使派来的新节儿。  相似文献   

17.
祖先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先崇拜是藏民族一种古老的习俗。它源于吐蕃赞普时代。据传说吐蕃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是由苯教教徒拥立起来的,当时吐蕃流传着自称或称为“天神之子”的说法,其祖先特别崇拜的是天神。天神是苯教最大的崇拜神。每  相似文献   

18.
唐代后期河西地区的民族迁徙及其后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中叶以后的河西,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其主要原因是吐蕃的侵扰;同时,伴随着唐周边各族的交侵征战,原本以游牧为生的西北各族纷纷进入河西,造成这一地区的民族大迁徙,其原因与后果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重点. 一、河西民族迁徙的原因及其过程河西的民族迁徙现象首先与吐蕃对其周边民族地区的侵占及其“分而治之”的民族统治  相似文献   

19.
正生活在西藏高原的吐蕃民族,既是一个勇武刚强的"马上民族",但同时又是一个富有强烈创造力和丰富想象力的民族。在吐蕃文化艺术中,我们可以从中观察到许多极为精美的艺术佳作。例如,近年来考古发现或流传于世的吐蕃金银器,就有着丰富多彩的装饰性图案和纹饰,不仅造型奇特,纹饰精美,而且具有深刻的内在含意。其中,有一类带翼的神兽形象尤其引人注目,它们或者出现在器物最为显眼的腹部,或者作为一  相似文献   

20.
正羊胛骨作为藏民族一种非常古老的传播工具和书写材料,在吐蕃时期,用羊胛骨占卜吉凶的书写文本已非常成熟,行文于吐蕃时期的敦煌出土法藏PT1047号《吐蕃羊骨卜辞》和英藏ITJ763号《羊胛骨卜》古藏文写本是一篇成系统的羊胛骨占卜文书,具有吐蕃官方已经规范化的卜辞公文特征。诸如此类书写有古藏文的羊胛骨,在新疆若羌以及青海省乌兰县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