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力子在陕西两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节期间,我到邵力子先生的遗孀、傅学文奶奶那里去拜年,在她的书柜里看到1985年第二期《民国档案》,载有王自成等同志的《邵力子在陕西史料略述》一文。阅读之后,颇有启示,同时也感到有两点需要加以补充。第一点是邵先生在陕西,确实很重视文化教育工作,该文谈了很多实例:如提议给在金陵大学上学和留日等陕西学生发放奖励金;捐款给“陕西旅沪学会”和《西北》、《互励》等刊物;协助建立“中国文化学会陕西分会”;受聘为“中华国学社”董事;参加西安小学教师暑假讲习会开业典礼大会;支持傅学文创办“西京助产学校”等等。但是这些都是邵先生从旁协助、支持别人搞的文化教育工作。亦即该文所说,邵先生“……积极支持办学和创  相似文献   

2.
古本《纪年》所载西周穆王以下的都邑“西郑”与“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的“郑”实为一地,郭璞、臣瓒等以其地在今陕西华县一带,通过对存世金文资料的梳理,结合文献记载,笔者认为周王朝中后期的都邑——西郑的地望在今陕西凤翔一带,而非陕西华县。  相似文献   

3.
宋金战争爆发以来,宋朝统治者一再请求议和,金人一直不许。直至天眷元年(1138年),金人才同意议和,并答应将伪齐刘豫的河南、陕西地归还南宋。金人为什么同意归还宋朝河南、陕西之地呢?当时宋廷上下,议论纷纷,各自从不同角度对此事作出了不同的分析和猜测。有人上书反对议和,认为金国归宋河南、陕西地是“一大饵”,目的是“以钓江南”,  相似文献   

4.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士商阶层频繁互动、陕西盐商因“贾而好儒”所引发的传记需求以及当时如火如荼的修志活动等共同促成了明代士人文集中陕西盐商传记的大量涌现。在传记创作的过程之中,受累于当时的社会观念,陕西盐商往往会寻求那些关系较为亲密者或出身于盐商、商人家庭的乡族士人作为请托对象。而在传记的实际撰写过程中,除“铭而不实”的书写特征以外,撰者的撰写思路明显受到了《史记·食货列传》以及当时正史、地方志书中“节”“孝”撰写模式的影响。此外,在“关中主体说”依然成立的前提下,清代陕西盐商的籍贯构成相较于明代可能更为多元和复杂。  相似文献   

5.
群刊撷萃     
陕西注重王莽钱币铸造工艺研究中国钱币学会陕西分会出版的《陕西金融》1990年增刊为王莽钱币研究专辑,其中专辟“莽钱铸造”栏目,发表了一批新莽钱范等材料;在“问题探讨”栏中,也有专文就莽钱铸造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当代陕西文博》是陈全方先生继《周原与周文化》后的又一部新著。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建国四十余年来陕西文物、考古、博物馆方面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果。全书24万字,从内容上囊括有文化遗址、古代建筑、墓葬、博物馆等各个方面;从时间上,上起史前、下至晚清;从地域上,以关中为中心,兼及陕南、陕北。全书分为“文物工作的过去和现在”、“博物馆事业的今昔”、“陕西古建的发现与维修”、“陕西考古发掘成绩卓著”、“陕西博物馆事业的未来设想”五章,内容丰富,资  相似文献   

7.
在爆发于清朝同治年间的陕西回民起义中,起义者进行过广泛而频繁的“求抚”活动。陕西回民起义军的“求抚”活动与一般的叛变投敌行为具有明显的不同。在一般的人民反抗斗争中,叛变投敌只是少数人为了他们的私利而背叛大多数人的卑劣行径,这类  相似文献   

8.
早在30年代以前,有宗周钟,其铭文中有“(害夫)”字。郭沫若同志以为该钟是西周昭王时器,“(害夫)”字应是西周昭王的名字“瑕”。而唐兰同志则以为是西周厉王时器,“(害夫)”字释为厉王的名字“胡”。后来也有同志释作“甫”的。1973年在陕西兰田出土有(害夫)叔鼎,铭文中有“(害夫)叔”二字。1975年在陕西扶风县出土的伯(?)诸器中,也多有“戎(害夫)”等字样。1977年在陕西岐山县发现大批西周的甲骨文。其中的 H_(11:232)片之文为:“其于伐(害夫)侯?”联系过去出土的录簋、录(?)卣、(?)甗等,对于(害夫)国的讨论又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9.
元前期文献中颇为常见的“陕西五路西蜀四川”称谓,系元人整合前代对陕西、四川两地的习称而成。“陕西五路”与“西蜀四川”具有文字对仗关系,其中的“四川”应理解为四路。曾被前辈学者视为误称的“秦蜀五路四川”实则是“陕西五路西蜀四川”乃至“秦蜀九路”的另一种表述。这一称谓的产生,与元初陕西四川同属一个军政大区有关,使用时段也与这一大区的存续时间大致同步。这一称谓在元初全真道职官系统中也曾出现,时间较地方行政层面稍迟。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记者在陕西获悉:国家主席江泽民日前为陕西桥山黄帝陵题词:“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此之前,为黄帝陵题词的还有李鹏、萧克、李铁映等同志。李鹏题词是;“发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萧克题词是:“黄陵雄立示大统,神州胄衍皆同根”。李铁映的题词是书写的毛主席1937年祭黄帝陵之句;“赫赫始祖,吾华肇造,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江泽民主席等领导同志为黄帝陵题词  相似文献   

11.
缘起 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我到陕西日报社询问是否有关于“陕西抗日义勇军”的报道,答复是上级没有安排稿件,报社的同志更不知道有“陕西抗日义勇军”这回事情。我当时的心情难以言表。后来有一位老同志指点我到党史办查一查。在省党史办的资料室里,我查找到一位“陕西抗日义勇军”的老战士霍德元于1983年11月写给省委的信,那时,他听到我们党将要隆重庆祝抗战胜利40周年的消息,心情万分激动,觉得“陕西是抗日战争的基地和先锋”,“作为一名亲身经历”,有义务汇报“陕西抗日义勇军”的情况,他认为“这也是陕西的光荣历史”。顺着这位老人提供的线索,我到省图书馆翻阅了抗战初期西安发行的报纸以及一批陕西的方志、党史、史资料,几个月下来,总算没有白费功夫。  相似文献   

12.
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陕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士的陶器上发现了大量的形形色色的“鱼纹”和一些“人面鱼纹”图案(图1-6),其后又相继在陕西临潼县姜寨村,宝鸡北首岭,汉中西乡县何家湾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遗址中的陶器上也发现了“鱼纹”和“人面鱼纹”图案(图7-14)。后者的“鱼纹”虽然没有半坡遗址中的鱼纹那样多姿多彩,但“人面鱼纹”却极为相似。这些遗址的“人面鱼纹”图案一般都是圆圆的脸盘,头上戴有“非”字形的装饰物,眼、耳、口、鼻等五官形象是用直线,曲线或空白等简单线条表示,如鼻子用  相似文献   

13.
五十年代以后,在陕西境内陆续发现与客省庄二期文化内涵相同的文化遗存,学术界称为“陕西龙山文化”.本文拟对陕西龙山文化中的康家类型进行综合考察,就它的分布、特征、时代、分期等问题谈一点看法,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4.
碑刻、摩崖     
《文博》1997,(3)
陕西的碑刻及摩崖题刻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清代集金石著录大成的《金石萃编》中,收录的陕西金石就占全国的半数以上.据记载,陕西最早的石刻文字有上古‘阳虚岩壁二十八字”、传为夏代禹王所刻的“嶓冢摩崖”和秦“石鼓文”、“诅楚文”,今除“嶓冢摩崖”尚残存于原地、“石鼓文”藏北京故宫外,其余二品已失佚.在全省现存的逾万通(方)碑刻和摩崖中,汉代至元代的有160余处、300余通(方)(不包括墓志和绝大部分墓碑),内容包括记事、颂功、石经等类.以处计,关中地区占三分之二以上.肇建于北宋的西安碑林,  相似文献   

15.
易华 《丝绸之路》2013,(19):10-20
炎帝祠 我一路寻古,到了陕西宝鸡,拜诣炎帝祠。从姜城堡至天台山建有多处仿古牌坊,上书“炎帝故里”、“神农之乡”、“神农门”、“人杰地灵”等。  相似文献   

16.
党顺民 《中国钱币》2010,(1):36-38,I0008
一、陕西华阴发现“襄阴二”钱 2008年3月,在西安一古玩市场,发现二十余枚“半两”钱,其中混杂一枚“襄阴二”钱。据了解,这批钱发现于陕西华阴地区。  相似文献   

17.
支广正 《文物春秋》2006,(5):39-45,51
本文对陕西、河北等地历年出土的“盈”字款白瓷进行了分析,并对“盈”字款白瓷的产地、“盈”字的含义和“盈”字款白瓷的入贡时间等尚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戏剧作为中华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陕西亦源远流长。我国第一个有人物、有化装、有情节的“角抵戏”《东海黄公》,就产生在三辅地区的民间,而后经过不断地加工演出,成为我国戏剧的雏型。汉代,是我国“百戏”的繁荣时期;宋元杂剧是汉、唐杂剧的继承与发展;明代中叶到明末清初,是以秦腔为主的陕西地方剧种形成、发展和成熟时期;明代中期“秦腔”名称的出现,标志着陕西地方戏剧从金元杂剧派生出来后,成为陕西的独立剧种,同时也标志着秦腔艺术的最后形成。  相似文献   

19.
由韩国南冥学研究院、国际南冥学研究会、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陕西关学与实学研究会、陕西传统文化研究院共同发起 ,于 2 0 0 3年 7月 2 7- 2 8日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张载与曹南冥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张载是中国北宋时期的大思想家、宋明理学的开创者之一 ,宋元明清时代“实学”思想的奠基者。曹南冥是韩国李朝时代“性理学”的开创者和“实学”研究的推动者之一。张载和曹南冥在学术思想上坚持“经世致用”、“重德尚礼”的价值取向、“躬行实践”、“反对空谈”的务实学风、长期生活于下层民间开展讲学活动、了解和同情民间疾苦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历史上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由朝廷或地方官府出面组织编修地方志。现在校点的这部《陕西通志》,是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由时任陕西巡抚赵廷瑞主修、陕西三原籍名学马理等人编纂的一部省级地方志书,共四十卷。不过,当时的“陕西”是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