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想得雪莲花要上雪山采,想知哈萨克人要到哈萨克草原来。”这是哈萨克人流传久远的一句名谚。  相似文献   

2.
那拉提草原有会飞的马,会飞的还有哈萨克人的歌声,草原上空萦回着无形的飞歌,骏马和歌声象征着两只翅膀,擎托起哈萨克人的梦。那拉提草原襟山带河,山泉密布,溪流如织;花草葱郁,林木森森,如此宜人的碧野令人心醉。但哈萨克人想飞——带着他们的骏马和歌声,因为这片空中花园为他们铺架了一条通天的阶梯。  相似文献   

3.
哈萨克族风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士敬  宋君 《丝绸之路》2006,(12):41-43
哈萨克人生活在天山草原和阿尔泰草原,生存环境优美,性格豪爽,热情奔放。哈萨克人热爱草原,热爱生活,草原处处飘荡着他们的歌声。他们勤劳朴实,逐水草而居,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翅膀。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中亚草原发生剧烈社会变革时期,哈萨克人在沙俄与清朝之间选择了后者.对哈萨克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新疆北部地区,既有辽阔茂盛的草原,又有清朝统一后安定宽松的政治环境.而后发的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在新疆地区的表现独具特点:一方面是境内外多种势力的激烈争夺,另一方面是中央和地方政府被迫强化对所属土地和臣民的管理.在此环境下的新疆哈萨克人,面临生存环境和自身内部的剧烈转型,一部分人选择继续东迁,实属游牧社会的历史回声.  相似文献   

5.
在近现代历史中,新疆与中亚两地哈萨克人互有往来、迁徙,形成了跨国民族。在新疆定居的一部分哈萨克人又移居到中亚,具有了华人华侨的一些特点。现在我们所称的哈萨克族华人华侨大多数分布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少数在西亚的土耳其。在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族华人华侨,在中哈两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正>哈萨克族是一个爱好音乐和诗歌的民族,祖先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尤其是六十二阔恩尔。千百年前,一代又一代艺人用手中的冬不拉弹唱着草原、马、天鹅、故乡、亲情……它是音乐,也是哈萨克族人民的精神所在。传承久远的草原旋律"六十二"和"阔恩尔"是中国哈萨克人心目中两个神圣的词汇。哈萨克人认为,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六十二根血脉,正是这些血脉终日不停地运动,才给人体带来了旺盛的生命力。"六十二"在哈萨克人的生活中具有"众多的""重要的""代表性的"等多重含义。"阔恩尔"音译为"棕褐色",能够让人联想到泥土、山峦、草木在秋季自  相似文献   

7.
奶酪,是哈萨克人的零食,原本只是为了解决剩余的鲜奶,最终却成就了一种美味。它需要被草原的风吹拂,在强烈的阳光下晾晒,再随着蒙古包四处流浪……  相似文献   

8.
巩乃斯草原为巩乃斯河流域大小草原的统称,在天山西部新源县境内,那拉提草原风景区包含其中。这里降水丰富,四季有充足的水草资源,是马背民族——哈萨克人繁衍生息的好地方。这里又是新疆细毛羊和伊犁天马的重要产地。[编按]  相似文献   

9.
唱着来 唱着去──哈萨克族的礼仪歌郭德茂哈萨克族的人生礼仪歌,集中在诞生、婚礼、葬礼三个重要的人生阶段。小孩出世,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哈萨克人认为,生小孩不仅是某一家的事,而且是整个部落的喜事,是部落人丁兴旺。繁荣昌盛的喜事。他们请有声望的妇女给小孩割...  相似文献   

10.
生活在伊犁河畔的哈萨克族,人人能骑善射,个个能歌善舞。在大草原上,人们常说:“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一对翅膀。”这说明哈萨克人把唱歌看得与牧马一样重要。哈萨克人有这样一句谚语:“当你降生的时候,歌声为你打开世界的大门;当你死亡的时候,歌声伴你走入坟墓。”哈萨克族传统的文学艺术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旧社会,哈萨克族识字的人不多,过去的历史、传说以及其他民间文学都是靠口头流传下来的。在这个过程中,阿肯起了重要作用。阿肯是哈萨克语,意为民间歌手。阿肯既是演唱家,又是诗人、作家。他们不仅收集,还能创作。他们能出口成章,即兴而歌,才华出众。获得“阿肯”称号的人,深受牧民们的尊敬和爱戴,声望很高。据说,过去部落间发生争执和摩擦时,假如有一位很有名望的阿肯出来调停,弹着“冬不拉”(一种民族弹奏乐器),唱着和善歌,冲突的双方就会握手言好。每逢节日或喜庆日子,都少不了阿肯的身影。在哈萨克聚居区,还经常举行阿肯弹唱会。阿肯弹唱会一般由著名的阿肯独奏冬不拉开始,然后是男女阿肯的对唱,内容一般是赞美家乡的美丽风光,歌颂英雄人物,比较多的是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歌词多半是一问一答式的即兴之作。阿肯们弹唱的歌曲,有时激昂高亢,有时诙谐幽默,声...  相似文献   

11.
《丝绸之路》2006,(9):77-77
1.新疆阿勒泰喀纳斯 去了喀纳斯,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秋色。白桦树叶、青杨树叶在秋风的轻抚中由绿变黄,再由黄变红,层林尽染。哈萨克人木屋中的炊烟,袅袅升起,环绕在树梢,弥漫在田野,悠远而宁静。在秋日阳光的照耀下,喀纳斯湖呈现出蓝色和绿色,一层淡淡的雾霁在湖面蒸腾……然而,喀纳斯之秋来得快,去得也快,一般国庆是最好的秋游时节。  相似文献   

12.
阿依特斯是哈萨克族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其清晰地用自己的文化把口传心授的草原游牧文化向历史做了另一种表达,阿肯是阿依特斯的传承者、播种者,同时也是历史载体,记载了民族记忆。作为传统艺术的阿依特斯,保持了其“源”的来历。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及无数代哈萨克人的心血,始达到今天的成就。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生存空间狭小,生存和发展成为悖论,究竟如何生存,找到一席之地,在多元文化的现代社会框架中是面临的最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最后的萨满     
按照哈萨克族古老的传统,草原上的萨满师是一种神职,孤独徜徉在草原帐落之间。两匹马,一前一后走在幽昧的深谷。谷顶丛生的灌木遮天蔽日,怪石遍布谷底,长满了厚厚的苔藓,散发出潮气,这条哈萨克人放牧时经由的小道平时很少有人走过,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空空荡荡、冷冷清清。86岁的萨满师热素力像一个独行侠催马赶路,似乎忘掉了我的存在,也许,他从马足匀实的踢哒声感应我跟在身后。这条博格达峰北麓的谷地,是地质第四  相似文献   

14.
王民斌 《世界》2005,(7):66-68
前几年由于工作上的原因,笔者曾往返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十余次,累计居住时间达13个月。每次抵达这座被绿阴掩映的城市,都能给我留下新的感受。阿拉木图市位于哈萨克人古老的领地——热特索地区,在伊犁阿拉套山脉北麓附近,建城于1854年,旧称维尔内,是哈萨克斯坦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由于阿拉木图盛产苹果,就由此得名(哈语意为盛产苹果之地),1997年12月9日以前是哈萨克斯坦首都(现已迁往阿斯塔纳市),但哈萨克  相似文献   

15.
哈萨克人(自称哈萨克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以前,曾误称他们为吉尔吉斯卡依萨克人,或简称为吉尔吉斯人)居住在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兹别克和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以及奥伦堡州和车里雅宾斯克州的毗邻地区。大批哈萨克人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八十二万人)、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西部(七万人)和阿富汗的东北部(五千人)。许多古代部落参加形成了哈萨克民族。公元前十世纪到公元十世纪,萨基人、乌孙人、坎哥尤依部落联盟、阿兰人等就占据在现今哈萨克斯坦的领土上。在公元六世纪到七世纪,在这块领土上出现了属于西突厥汗国的各种突厥  相似文献   

16.
不论是苏俄时期的语言本土化政策、斯大林时期的语言俄罗斯化政策,还是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将哈语作为惟一国语的政策,政治目的始终是其要旨。对今日哈萨克斯坦而言,其语言政策是将单一语言思想、多语言思想和国际化语言思想等因素集于一体:将哈语作为惟一的国语体现了单一语言思想,强调的是哈语的象征意义,并通过复兴哈语和扩大哈语的使用范围来增进哈萨克人的民族认同感;俄语和其他语言的地位得到国家法律的承认和保护,表明了多语言思想;而将俄语作为官方语言和教学语言,以及英语的普及,则是国际化语言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学界对乾隆时期的清朝与中亚哈萨克部的贸易多有讨论,一般认为贸易是清廷给予中亚哈萨克部的"特恩",清朝与哈萨克贸易的实质是一种"羁縻"关系。实际上,以清廷为视角进行的研究,有片面夸大清朝与哈萨克贸易所具有的"羁縻"作用之嫌。首先,作为中原王朝"羁縻"游牧部落的核心要素,茶叶贸易并未出现在乾隆时期的清朝与哈萨克贸易活动中;其次,以往研究忽视了哈萨克人所具有的能动性,仅将他们视为清廷‘羁縻'政策的被动承受者。此外,由于缺乏对清朝与哈萨克贸易背后的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将清朝与哈萨克部贸易视作一种"羁縻"关系的观点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相似文献   

18.
我头一次听到“魔鬼城”这个名字 ,好一阵心惊肉跳。虽然我知道这只不过是人们的形容罢了 ,可是对到“魔鬼城”去探险 ,心里也不免有几分紧张。“魔鬼城”实实在在地建造在准噶尔盆地西部 ,和举世闻名的克拉玛依油田相距120公里。当地的蒙古人称呼它是“苏鲁木克” ,哈萨克人把它叫做“得衣坦克尔西” ,两种说法 ,都是“鬼城”的意思。然而 ,说它是“城” ,那不过是一种形象的比方罢了 ,除了沙砾遍地 ,沟壑纵横 ,便是重叠错落的土丘、石林。可是 ,这些土丘、石林却很不寻常。它们盘踞的地方很大 ,足有六七十平方公里 ,而且个个都是突地而…  相似文献   

19.
阿尔泰山,是亚洲中部宏伟山系中的一员,也是我国古老的名山之一。《后汉书》称它是“金微山”;《新唐书》、《旧唐书》皆称它是“金山”;《元史》时儿称它是“金山”,时儿又称它是“按”,《元圣武亲征录》又称它是“按台”,《蒙古秘史》则称它是“阿勒台”;清《朔方备乘》、《清实录》、《圣武亲征录》等等又分别称它是“阿勒坦”、“阿勒泰”或“阿尔泰”等等。刨根觅底,古代牧居于此的突厥人、蒙古人、回纥人、哈萨克人的语言都称黄金为“阿里吞”或“阿尔泰”(Atai);上述种种称谓都是“阿尔泰”的对音,名实也极相吻合。阿尔泰的黄金分布地域十分广阔,蕴藏量也相当可观,连古希腊神话中都有阿尔勒是看守金块的身插双翅狮身鹰头神的传说(注)。  相似文献   

20.
哈萨克刺绣     
哈萨克族妇女擅长一门传统的本民族手工艺术———刺绣。哈萨克刺绣色泽鲜艳绚丽,图案类型众多,古朴大方,带有一种强烈的草原民族风韵。虽然构图大多用对称的手法,但表现的风格不落俗套,毫无生硬呆板、枯燥单调的感觉,表现了哈萨克族牧民健康、朴素的审美观。哈萨克刺绣色彩亦有该民族独特的寓意:蓝色象征蓝天;红色象征火、太阳和光明;白色象征真理、快乐、幸福;黄色象征智慧、丰收;黑色是大地;绿色象征着青春以及生命……哈萨克刺绣的题材、内容、色彩都与哈萨克族牧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牧民们从自然界直接取材,观察细致,但不受自然形态的约束,十分重视艺术的概括、取舍和提炼,流行用省略、夸张、变形来突出主题。刺绣作品中,马的嘶鸣、鹿的跳跃、花朵的对称及色彩搭配都设计独特,各具风格,深刻反映了哈萨克族的民族风貌、生活习惯和世代相传的民族意识。哈萨克族姑娘从小就学刺绣,长大订婚以后,专门在家把自己喜爱的花草、山鹿、骏马等图案绣在枕套、被罩、布幔、床幄、挂囊、窗帘和壁挂服饰上,这些刺绣品便是姑娘的嫁妆。举行婚礼时,男方要搭起一顶叫“吾陶”的小型毡房,专供摆放新娘的女红,房子里面被刺花、绣花和补花的装饰品装扮得十分漂亮,几乎是一座哈萨克人绣花、刺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