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河北中南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皆着双领下垂式袈裟,按其袈裟表现样式可分为阶梯状衣褶双领下垂式袈裟、棱角状衣褶双领下垂式袈裟和双勾阴线衣褶双领下垂式袈裟三种类型,三者依次出现,后两者存在直接的承续关系。第三类型的较大尺寸造像,体现出纯熟的雕刻技巧和富于装饰性的视觉特征。这些以白石为主的石刻佛像,在北魏晚期和东魏大致呈现两阶段发展,前阶段实例结合了洛阳地区造像因素和本地金铜佛像造型特征,后阶段逐渐形成自身特点,并对周边地区产生较广泛影响。这些实例头部造型只出现波形发髻和磨光发髻,其中东魏实例多数头部比例被有意夸大,人体也趋于丰壮,这一变化直接影响了其后的北齐造像。  相似文献   

2.
黄河南岸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中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代表着当时北方中央造型式样.绝大多数实例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基于袈裟表现形式的微观变化可分为五组,前两组皆为龙门古阳洞实例,在沿袭大同云冈石窟佛像特征的同时形成自身独特性.第三组皆为龙门北魏窟龛中尺寸较大的主尊佛像,出现了多种新特征,第四组在云冈佛像造型基础上向程式化和装饰性发展,第五组是受前四组影响的洛阳周边地区小型洞窟龛像及零散单体造像.五组佛像大致呈先后发展次序,人体造型变化不甚显著,外在袈裟表现则是此时期佛像造型的重心所在.  相似文献   

3.
佛像拍摄记     
《华夏人文地理》2014,(4):200-200
大昭寺的释伽牟尼十二岁等身像是拉萨城的原点,也是这座城市的核心与灵魂。为了拍摄好这张照片,我做了许多准备,先是搜索关于这张佛像的图片,大都是正面的——穿戴整齐,法相庄严。我想找一个别人没有拍过的角度,运气不错,在我拍摄的这段时间里,正好赶上班德拉姆节和燃灯节。加上冬季是藏族的农闲时节,朝拜的人特别多,其中有些信徒会供奉纯黄金粉末。给佛像刷金粉塑身。一个画面在我脑海里形成了。我想拍一张为佛像刷金粉的图片.为此我们费尽周折。  相似文献   

4.
《丝绸之路》2010,(9):79-79
近日,从西安市碑林博物馆获悉,该馆耗费6000余万元的新石刻馆“长安佛韵”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集中展出,其中100余件珍贵造像为首次展出。  相似文献   

5.
金申 《收藏家》2000,(5):31-34
去年秋,到尼泊尔的加德满都及附近的佛教遗迹考察了数日。加德满都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巴格马提河与比兴马提河的交江口,海拔1370米,四周群山环抱,为盆地形。释迦牟尼即出生于尼泊尔,其父是当时迦毗罗卫城净饭王,其母摩耶夫人在分娩前按俗返娘家途中,于兰毗尼园生下了释迦。这些佛迹至今依稀尚存。我国晋代高僧法显于公元403年也曾到这些遗迹巡礼。尼泊尔的历史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4-8世纪的查理威王朝,第二期为9-18世纪的塔古里王朝及玛兹拉王朝,第三期为18世纪(1768年)至今的古尔喀王朝。这三个王朝的执政者都是印度系民族,且信奉  相似文献   

6.
卵石刻佛像     
卵石刻佛像,1985年5月28日,在新疆库车县苏巴什古城昭怙厘大寺南20多公里的库车河河床西岸被发现。卵石呈椭圆形,长径24厘米,短径19厘米,最大厚度9厘米,下部略大,其上随形刻一佛像,跏趺坐于莲台。这是吐蕃人在9世纪中叶占驻库车时的藏传密教三十五佛中的华吉祥佛。华吉祥佛即《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所列诸佛中的第24尊。佛像偏袒,右手侧出,掌心向外,拇指曲压手心,施无畏印;左手于胸,手心向上,拇指与食指似掐一布帛。佛像头顶下大上小两肉髻,髻上作髻,眉间白毫如豆,嘴额已毁,有头光、背光双层光环,灵…  相似文献   

7.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成都市物管理处从废品收购站收回一件青铜佛像,收回时佛像的双膝处已被砸残,后背及座子已砸变形,左膝处有修补痕迹。但整体形状基本完好,大致可以恢复其原状(如图所示)。该尊佛像以红铜为主要成分,螺发,肉髻细而高,髻顶有圆球形宝珠,发际线在额中略向下呈弧形,脸部瘦削,眉心有白毫,短下巴,双耳下垂,胸部肌肉隆起。披袒右袈裟,露右乳,  相似文献   

8.
河北永年朱山唐代石刻考察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河北永年县城西北朱山上有一处唐代摩崖石刻,光绪三年刊本《永年县志》卷14《碑碣志》曾有著录,称:“娄山题名残石共四行,一曰监军判官济阴郁久闾明达,一曰侍御史鲁国郡,一曰沼州刺史,一曰范阳卢  相似文献   

9.
元嘉金铜佛像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山东莒县博物馆所藏的一尊元嘉二十一年金铜佛像,并就其造型艺术与海外现存同类金铜佛像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现藏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的一尊鎏金铜佛像分为佛陀与头光两部分,其中佛陀及台座上的双狮都具备典型的犍陀罗艺术特征,当产自中亚或印度,年代约为2世纪末到3世纪初,即中国的东汉晚期;头光背面的火焰纹是中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为5—6世纪在东亚地区后补制作的。此类来自中亚或印度的鎏金铜佛像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早期小型鎏金铜佛像的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河北地区出土的30多尊小型鎏金铜佛像无论从造型还是细节特征都深受健陀罗风格的影响。其中1955年出土于河北石家庄北宋村东汉晚期墓葬的鎏金铜佛像,年代与哈佛佛像接近,佛陀脑后有插榫,佛首微微前倾,施禅定印,身前有两位下跪的供养人,台座正面立有双狮,双狮中间为浮雕或者线刻的莲花,是3—4世纪中国早期小型鎏金铜佛像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1.
王勇 《文博》2003,(3):68-72
一、夔门天下雄 夔门,也称“瞿塘关”,位于瞿塘峡西端入口处,是长江三峡的起点。瞿塘峡是三峡中最短的一个峡,东起巫山大溪,西至奉节白帝城,全长仅8公里,然而地势险要,“锁全川之水,扼巴蜀咽喉”。它的河道狭窄,山势雄奇,在西端入口处,北岸红色的赤甲山与南岸灰白的白盐山隔江相峙,就象一扇半开的石门,  相似文献   

12.
柳州市区摩崖石刻主要集中在三山两岩,现已发现155方,题材以题诗、题字为主,又有记事抒怀,其内容体现了柳州地方文化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3.
邢继柱 《收藏家》2011,(8):69-78
佛教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佛像艺术亦随之而来。东汉中晚期,我国开始了造像活动,揭开了中国佛像艺术发展的序幕,此后历朝历代造像不断,绵延近两千载。最早期的佛造像多见于石雕石刻,随着佛教的兴盛,金铜佛像逐渐出现。  相似文献   

14.
佛像最初建于何时、何地的“佛像起源”说,自A.伏歇.A.K.库马拉斯瓦米以来一直有争论,至今尚未见到结果。争论的焦点为最初产生的佛像是犍陀罗?还是秣菟罗?或是贵霜朝以前?还是贵霜朝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罗胡意泽.德.来乌(Louhuizen-deLeeuw)、J.马歇尔(J.Marshall)、高田修这些学者,对此问题作过详细研究。尤其高田修的大作《佛像的起源》(岩波书店1957年),论述极其详细。但是对佛像的起源并没有最终的结局,相反,唤起近年越发活跃的议论。①初期佛像编年上所遇困难,在于以可信的层位、年代观为基准的考古学上发掘出土的雕刻类很少;…  相似文献   

15.
16.
白文 《文物世界》2008,(5):39-47
慈善寺石窟位于陕西省麟游县城东2.5公里处、漆水河西岸崖面上,目前现存3窟,均坐西朝东。慈善寺的第1、2、3窟,构成了麟游慈善寺有机的统一体;根据目前的研究,第1窟为三佛题材,主题、开凿时间相对明确;第3窟是未完成石窟,年代较第1、2窟要晚;唯独第2窟主像,及作为整体配置的两侧三组合龛像似乎疑点颇多,说法不一;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试图对慈善寺第2窟整体构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刘丽超 《神州》2012,(17):201-201
藏传佛教舞蹈存活在仪式中,存活在每一尊佛像的形象中。藏传佛教每年都会有很多重大的法会举行,大法会上僧人会跳传统的羌姆,他们的舞蹈并非即兴,舞蹈都是有一定顺序和叙事性。然而,作为舞蹈这个视角看佛教仪式,对于每一种佛像的形态采集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采集的佛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内被确认为三国时期的出土物并不多,只有郫县出土的蜀汉铜弩机、威远县出土的蜀汉铜钱、大邑三国画像砖墓、忠县蜀汉崖墓等几组,因而在三国研究中就显得更为珍贵。本对四川大邑三国墓等处出土的画像砖和忠县蜀汉墓等处出土的佛像的内涵进行探讨,进一步谈谈它们的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金申 《中原文物》2007,(6):66-71
山东地区以青州为中心流行的北魏到北齐时代的一佛二菩萨像,不论是石雕还是铜铸,多是佛身与台座明显地分成两部分,佛、菩萨共同包容在一个大光背之内,两侧的菩萨立像位于光背最外侧,犹如悬在空中。朝鲜三国时代的金铜佛像是从山东的佛像样式接受而来的,有的佛像上青州派色彩还较浓厚。但朝鲜佛像自身的特点还是明显的,光背外形上较为秀美,脸型略微清瘦,表情恬静内省。对圆柱形覆莲座更为偏爱,台座也略微高瘦。  相似文献   

20.
孙煌 《福建文史》2001,(1):58-60
“石刻版画”问世已有39年了。在漫长的岁月里,是幻想、激动、沉默,是成功或是挫折,作为回想,一切都显得那么简单与平静,但却是那样的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