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扬州新发现的唐代青花瓷片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花瓷器是我国古代陶瓷中最富民族特色的优秀品种之一,历来受到国内外人们的喜爱和赞赏。近几年来,特别是从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浙江等地相继报道发现了来代的早期青花瓷片和青花瓷器的消息,更引起了人们对青花瓷器的兴趣,围绕着青花瓷器的起源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从目前已发表的文章看,对青花瓷器的起源,总的可分为两种观点。一些同志从已发现并被确认的元代青花瓷器着手,研究、分析了元青花的工艺水平和成熟程度,认为  相似文献   

2.
青花瓷器是我国彩瓷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自河南巩县窑烧制出第一批青花瓷器以来,青 花瓷器就已经初露头角。经过宋、元、明、清发展到现在,青花瓷器依然经久不衰,深受国 内外人士的赞赏。青花瓷器的出现,在我国文化史、艺术史、陶瓷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 置。欣赏青花瓷器,除了欣赏它的瓷质、造型以外,主要就是欣赏它的装饰。装饰在欣赏瓷器 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何构制青花瓷器中的纹饰,这是青花瓷器制造者煞费苦心的重要课题 。总的来说,青花瓷器中的装饰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图案为主的,民族化 和大众化是…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来的研究心得,对有关元代青花瓷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述和探讨。元代青花瓷器的造型、纹饰、胎釉彩及制作工艺等均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是鉴定元代青花瓷器的关键。另外.了解并熟悉元代青花瓷器的仿造情况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4.
黄釉青花瓷器是景德镇窑明清两代烧制的彩瓷品种之一。它既有青花典雅的风格,又具皇家器物风范。本文重点介绍黄釉青花瓷器的制作工艺、发展及其在造型、纹饰、款识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研究心得,对有关青花瓷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述和探讨。元代青花瓷的造型、纹饰、胎釉彩及制作工艺等均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是鉴定元代青花瓷器的关键。另外,了解并熟悉元代青花瓷器的仿造情况,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摘自《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2期)元代青花瓷器识鉴@吕成龙  相似文献   

6.
中国青花瓷器历史悠久,举世闻名。明代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烧制了大量青花瓷器,其中宣德窑青花尤其精良,古文献中有"瓷器以宣窑为佳"、"宣窑青花最贵"的称颂。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宣德青花海水龙纹大扁瓶,是明青花瓷的典型代表之一(见图)。青花海水龙纹大扁瓶高45.8、口径8.1、足径14.8厘米。口微敞,短颈上细下粗,扁  相似文献   

7.
明代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宣德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宣德青花烧造数量上也是空前的,据《大明会典》记载,宜德八年(1433),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44.35件的任务。其中青花占大多数,由此  相似文献   

8.
《收藏家》2016,(2)
正瓷器工艺在元朝有非常重要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陶瓷的转折点。元代瓷器在陶瓷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辟了瓷器装饰新纪元,打破了过去一色釉的单色局面。青花、釉里红的烧成,使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的结合更趋成熟,具有强烈的中国气派与风格的釉下彩瓷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景德镇元青花的精美成熟让人感叹,伴随着元青花瓷,元代釉里红也放出了异样的光彩。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古陶瓷文明源远流长,而在明清瓷器中康熙一朝的瓷器又以其独到的青花用料以及利用青花分水画出三维空间感的绘制手法成为经典之作。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正式恢复御器厂后。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康熙朝青花的色料。早期使用浙料,中期青花则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康熙青花瓷纹饰取材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画法自然,均是当时社会习俗和文化观念的直接反映,情趣盎然。在瓷器修复的工作中,笔者曾经对一件带锔钉的清·康熙青花仕女婴戏纹罐进行了修复。  相似文献   

10.
虞刚 《东南文化》2000,(3):111-114
生产于景德镇民营手工作坊内,供当时民众使用的青花瓷器,在瓷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青花瓷器的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花瓷器的起源问题是近几年提出的。以往由于条件所限,把研究青花瓷器的重点放在明、清时期。随着出土瓷器的不断增加,对元代青花逐渐有所认识,但对于青花瓷器的起源问题的研究仍不具备条件。从八十年代开始涉及这个题目,但还只是初步认识。资料虽然不多,但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下面从大陆发掘的资料及国外收藏的陶瓷器谈起。  相似文献   

12.
(三) 元代青花瓷器青花是白地蓝花瓷器的专门名称,它是景德鎮制瓷工匠的重要发明之一,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他置。青花瓷器的主要着色剂是鈷矿,由于各地出产的鈷矿含有不同的杂质,元、明、清各代瓷器采用不同地区的鈷矿,因之也就呈現出不同的深、浅蓝色。青花瓷器以其色調的优美以及它的非常丰富的裝飾紋样,自十四世纪以来就深受国內外人的欢迎,一直到今天还在继續烧制,它是我国瓷器沿袭时間最久,产量最大与最具民族风格的一个品种。青花的起源始于宋是不容怀疑的,遺憾的是没有发現可以肯定为宋代的青花瓷器。文物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能谱仪对龙坦窑址考古发掘出土的青花瓷器样品进行了无损分析,通过数据分析与讨论,取得如下成果:(1)探明了龙坦青花瓷器胎釉组成特征与演变规律;(2)揭示了龙坦青花标本与景德镇青花瓷器标本的产地差异和形成原因;(3)研究了龙坦窑址青花瓷器所用青花钴料与《明实录》《天工开物》以及《陶冶图说》中记载的"浙料"之间的关系。本工作不仅为科学认识青花"浙料"以及浙江明代青花瓷器工艺特征、发展规律等相关学术问题提供了科学数据,也为相关遗址出土青花瓷器标本甚至外销青花瓷器的产地判别提供了新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品种丰富多彩,有单色,也有彩色,彩色中,又有青花、釉里红、粉彩、五彩等等,但别具特色的还是青花瓷。青花瓷就是用含有化学成分钴的矿物直接在瓷胎上进行绘画,然后罩以透明釉,在1300℃左右的高温下一次烧成,形成蓝白两色相间的瓷器。这种白地蓝花或蓝地白花的瓷器素洁高贵,雅静宜人,入明之后,除这两种青花之外,又出现了黄地青花,豆青釉青花、哥釉青花,大大丰富了青花瓷品种。青花瓷的起源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虽然曾出土过唐代和宋代的青花瓷片,但  相似文献   

15.
《文物》2016,(8)
正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现藏800余件陶瓷器[1]。其中,明清瓷器约占一半,包括青花瓷器(含个别青花釉里红、青花矾红彩瓷器)近80件,且不乏宣德把莲纹大盘、宣德缠枝莲花纹盘、万历莲瓣形盘、康熙"中和堂"款碗等珍品。部分瓷器属于民窑佳作,更多的为景德镇明清官窑出品,是研究明清时期陶瓷手工业发展的重要资料。现择其中较为重要的15件加以介绍。一明代青花瓷器  相似文献   

16.
朱方芳 《收藏家》2013,(10):61-68
谈到瓷器上青花和粉彩的结合,大家马上会想到五彩、斗彩,但很少有注意到乾隆时期创烧的一个非常特别和稀有的品种青花粉彩瓷器,近年在参观海内外博物馆和参加拍卖时,不时有所发现,特别是近期市场上出现了一件卖得高价的青花粉彩瓷器,我觉得有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必要,故详述如下,以期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陈润民 《收藏家》2002,(9):21-28
明代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宜德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相似文献   

18.
张尧 《旅游纵览》2013,(2):237-238
"五彩过于华丽,殊鲜逸气,而青花则较五彩隽逸"青花瓷因其清雅高贵,这种白底蓝彩、千年如新的瓷器,是中国瓷器史上的一抹幽兰。清三代是中国青花瓷器的高度发展时期,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古铜器考》一书称赞当时的制瓷业是"有陶以来,未有今日之美备"。  相似文献   

19.
<正>青花釉里红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窑创造性地将青花和釉里红两种釉下彩工艺相结合而烧成的一个瓷器釉下彩装饰品种。明、清时期的青花釉里红虽延续生产,但由于它的烧制工艺技术复杂、难度  相似文献   

20.
卢引科  李绪成  李开  刘雨茂  易立 《文物》2011,(7):7-21,1
2005年4月,在四川省崇州市万家镇发现一处明代窖藏,出土器物49件。器物按质地分为瓷器、锡器、铜器三大类。其中瓷器44件,另有锡执壶3件、铜盆1件、海螺杯1件。瓷器以青花瓷为主,另有少量青釉、白釉、白釉褐彩等品种,器形包括碗、高足杯、碟、执壶、壁瓶、炉、人像等,绝大多数是景德镇民间窑场的产品,其年代为明代晚期,即万历中后期至崇祯年间,下限可能到清初。这批窖藏瓷器中,青花"赤壁赋"文碗、青花山水人物纹高足杯、青花桃果枝叶纹碟、青花团花竹石纹壁瓶、青花蕉叶人物开光纹执壶、仿宋官窑青釉三足炉等制作精美,为研究明晚期瓷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