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俗话说:庙小神灵大,庄小怪人多。柳林庄庄不大,可专出怪人。别的怪咱且不表,单说周大奎。此人长得五大三粗,年青的时候,二百斤的麻包扛在肩上,还能一边走一边吃烙饼。打谷场的石碌(石毒),他轻轻用脚尖一窝,能连着翻三五个筋斗。他力气大,牛气也大,一根细篾儿,到他嘴里就能吹成旗杆。也别说人家吹,还真吹出去了。那一年,周大奎正给城里天昌号扛脚,刚一出门,正碰上一起笛儿喇叭出殡的。一打听,原来是胡杰三的闺女死了。小伙子哪有不贪热闹的,扛着麻袋就站在那里看开了。  相似文献   

2.
正民国初年,我还在贵阳的小学读书,就从母亲那里知道我在北京的舅舅姚华,前清中过举,赐同进士,被派往日本留学,以优等成绩回国后,对做官不感兴趣,却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研究诗文、曲词和书法、绘画上。舅舅写过许多书,画过数不清的画,他在北京住的寓所——莲花寺,有10多间屋子,全都是堆满书和画,有什  相似文献   

3.
正噩耗传来,一阵心疼,恍惚间又有一丝别样的感觉。尊敬的廖老师,愿您在天堂再续华章,那里没有困扰您多年的病痛,可以继续您放不下的创作了!"廖老师,您好!我是中央民院喜饶尼玛。"这是我1988年末的一次会上与廖东凡老师初次见面时的自我介绍。还记得当时他握住我的手,热情地说;"哈哈,知道,知道。你们在学校才是老师,我可不是。你就叫我老廖吧。"老廖,一个熟稔藏语的汉族人,自此与我有了交集,成为我非常敬重的藏学专家。但我对他的称呼一直是廖老师。几十年来,与他有过不少接触,也读到他不少的著作和文  相似文献   

4.
红色的百色     
刘宪标 《旅游》2005,(5):58-61
百色在我的想象中是神秘的,只那个名字就叫人浮想联翩,"百种颜色",多浪漫,多美丽呀!还知道那里是广西的革命老区,有红七军和年轻的邓小平的足迹,是新中国革命的摇篮。  相似文献   

5.
“唯酒无量,不为酒困”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善饮在朋友们中是出了名的。80岁时,他给友人的信中还说:“我能饮,朋友中知道的人不少,……至今几乎不曾间断过。”早年,叶圣陶常与茅盾、郑振铎  相似文献   

6.
梅暗香 《丝绸之路》2005,(12):22-25
最初去甘南是2001年,那年我从兰州一直到达玉门关.知道了甘肃有个甘南藏族自治州.知道了那里有着广袤的草原。而对甘南的向往.  相似文献   

7.
综观蒋廷黻一生,执教12年,从政30年,在两方面均出手不凡,功绩赫赫。有一次,他的老友李济先生问他:“廷黻,照你看是创造历史给你精神上的快乐多,还是写历史给你精神上的快乐多?”他没有正面回答,反问道:“济之,现在到底知道司马迁的人多,还是知道张骞的人多?”是的,我们没有办法回答到底是知道司马迁的人多,还是知道张黻的人多这样的问题。教书和从政,在蒋廷黻的生命史上是两段割不开的历程,他同样喜欢。1965年从台湾“驻美大使”任上退下时,他对记者说:“在清华大学教学时代,是我生活中最愉快的一段。那里的环境和设备…  相似文献   

8.
正50年的岁月,仿佛还没来得及去想,时光就不见了。记忆中那些熟悉稚嫩的脸蛋,恐怕早已如我这般青丝转白发,添了许多沧桑。尽管这样,那些陈年旧影却依旧在回忆里清晰地闪现着。万里之外,突然接到郑桂森的微信。他说,我们城南小学二班的同学要出一本书,都设计好了,书名也有了,希望我也写一篇加在里面。随即,他把封面用微信传给了我。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一看就知道是我们城南小学的大  相似文献   

9.
北京有个名的藏族风情餐吧叫玛吉阿米,那里不仅有地道的藏餐,还有精彩的藏族歌舞表演。格桑就在那里工作,他是那里唯一的弦子琴手,他不仅会拉弦子琴,而且还会唱歌、跳舞。格桑灿烂的笑容如同他高大英俊的外表一样给每一位顾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当有人问他是哪里人时,格桑总是很骄傲地回答:“我来自香格里拉”(云南迪庆)。仅此一句,没有太多的话。  相似文献   

10.
薄一波与周恩来 说起周恩来,薄一波有的是敬重和感慨. 早在大革命时期,薄一波就知道周恩来是我党卓越的活动家,可谓心仪已久,但二人相见,已经是抗日战争时的事.1937年,周恩来率八路军高级干部到了太原.当时薄一波正在山西做上层统一战线工作,便请他给牺盟会训练班的学员作报告.薄一波至今还记得,山西国民师范可容纳一千多人的大礼堂,一下子挤进了四千多人.30多岁的周恩来,风华正茂,仪表堂堂,侃侃而谈,讲中国抗日战争的持久性,讲党的统一战线,一口气讲了三个钟头.台下一片寂静,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对薄一波在山西的工作,周恩来赞赏有加.1943年,薄一波到延安参加全党整风时,周恩来还特地向他征询在山西新军中开展党的政治工作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方长英 《铁军》2022,(7):45-46
<正>八九岁时,盛夏,我大爹(伯父)会经常光着背让我和我堂姐给他刮痱子。我们也就看到他背上有个圆溜溜的大肉瘤。问他,他就告诉我们:这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留下来的,当时他被打穿了肺,子弹从前面进去,从后面出来,他一路爬,终于遇到救护队留了条命!我顿时对他肃然起敬,从此知道家里有个大英雄!  相似文献   

12.
一次学院电话总机的接线员在我的办公桌上放了一张字条,说有一位持德先生打电话找我,要我回电话。我按所留的号码拨通了电话。从听筒里听到一个苍老的声音说:“我是卡罗尔的校友,听说一位中国学者来卡罗尔任教,我很高兴,想跟他认识一下。”我高兴地请他来我的住所。见面一看,是一位头发斑白而精神党锐的老者。他说他是1924年从卡罗尔毕业的。我听了很吃一惊,因为1924年我还没有出生,而他已大学毕业了。我问他多大年纪了。他笑而不答,说过几天就知道了。从谈话中知道,他过去也是一位教师,十多年前已退休。因为是校友,他一直关心…  相似文献   

13.
很古的时候,有一个拉祜大头人,名叫扎路。他先后娶了三个妻子,一个叫娜儿,一个叫娜拉,一个叫娜娥。扎路眼看自己一年年老了,还没有一个儿女,非常忧愁,成天坐卧不安。一天,他对三个妻子说:“你们当中那个先生得儿子或姑娘,那个就做大妻子。”不久,娜娥生了一个儿子。娜儿和娜拉眼看娜娥就要成为大妻子了,就商量出一条毒计,趁娜娥生产昏迷,用一只小猴子换了娜娥的  相似文献   

14.
史晓风曾是教育部副部长叶圣陶的秘书,自1954年10月起,他一直在叶圣陶身边工作。1966年“文革”一开始,叶圣陶就因年事已高的理由,被免去副部长职务,工作另行安排。  相似文献   

15.
正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文字,才能表达出我对他的怀念与敬重。我和他已有20多年交情,更因他是一位真正的忧国忧民之士。最近才听说,他因患不治之症,前不久已经走了,按他的级别,记得有规定,报纸上会有消息,不知何故现在还没见。又不敢往他家中打电话。多方打听,说他有  相似文献   

16.
因为没有电,宗萨寺的喇嘛们最喜欢的电器就是能在偏远山区使用的多波段收音机。彭措堪布自己就有三个,一个是一位北京的弟子送的,有学生的书包那么大,一个有半个书包那么大,一个有砖头那么大。堪布平时喜欢用的是那个最小的。他说:“两个大的都在二楼他的房间里闭关了。”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段略带伤感的回忆。但也很有趣。 我的家乡在离城市不远的地方。小学毕业那年,我13岁,还没有见过城市。那时没有电视,也没有图片,不知道城市是什么样子。对城市的认识,是从一个比我年纪还小的小叔子那里听说的。他在汉口当了短暂一年的学徒。我总爱问他,汉口是  相似文献   

18.
1961年4月10日,习仲勋带领中央工作组一行12人到河南长葛蹲点调研。到长葛的第二天,习仲勋就到监狱去看望那里在押的因说真话而被划为右派的同志,有太平村的冯海成、岗刘村的刘毛、坡岳村的岳洪瑞等150多人。当时刘毛已冤死在狱中,冯海成也被内定为死刑。习仲勋为冯海成及时平反并与其他同志一起释放,冯海成当天就回了家,激动得思绪万千不能入眠。4月14日,当他知道那位解救他的干部是习仲勋  相似文献   

19.
<正>潘声煦是吴江震泽人,生于1923年农历年初一,取名"陞煦",后来就一直写成"声煦"了。父亲潘迪人,震泽中学的职工。母亲徐冠英,梅场街小学的语文教师。潘声煦从小就读梅场街小学,喜欢雕塑、绘画。他儿时,震泽镇上有一家佛像店,他每天上学放学要经过,常常在那里看制作佛像。佛像店老艺人看到他很喜欢泥塑,就教他学做泥人,直到抗战爆发才中断了学习。在离他家十多里的蠡宅乡有一个大寺院"应天寺",那天正在重塑佛像,声煦特地赶到那里看了一整天泥塑,回家后按照他们用的工具照样做了一套黄杨木工具,至今还保存着。另外,家乡有时也有临时的泥人摊,看到一些泥人,也有带卖泥人模子的(陶  相似文献   

20.
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文字,才能表达出我对他的怀念与敬重。我和他已有20多年交情,更因他是一位真正的忧国忧民之士。最近才听说,他因患不治之症,前不久已经走了,按他的级别,记得有规定,报纸上会有消息,不知何故现在还没见。又不敢往他家中打电话。多方打听,说他有交待,丧事不得张扬,但已经走了,这是确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