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现一代枭雄的完整形象──评余同元著《张献忠》张海鹏,周晓光在明末农民起义的大潮中,曾涌现了无数的豪杰之士。其中,最为杰出的二位领袖人物,当推李自成和张献忠。自成攻取北京,并建立了“大顺”农民政权。张献忠则占领四川全境,建立“大西”农民政权,历数十年...  相似文献   

2.
正张献忠是明末著名的农民军领袖,曾于崇祯十七年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近年来,四川彭山江口镇发现了大量银锭、金册、银耳环等文物,与记载中的"江口沉宝"颇多吻合,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界关注。历史上对张献忠"宝藏"的埋藏地点有很多种记载。一种认为宝藏在青城山普照寺,一种认为藏宝于雅安州府芦山县青衣镇(郑光路《张献忠"藏宝"的历史黑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们清理甘孜州文化馆原来收藏的原德格土司家部分藏品时,发现17世纪40年代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农民政权颁发的“援剿营总兵官关防印”鎏金铜印一枚。 此印长方形,长10.4,宽7.3,厚1.5厘米,长圆柄。印文篆书“援剿营总兵官关防”。印背镌刻“援剿营总兵官关防”,“礼部造,大顺二年十二月 日”。侧镌刻“大字一千二百四号”。 大西农民政权是张献忠在成都建立的农民政权。张献忠是明末农民起义的著名领袖。明朝末年,由于土地大量集中在皇室、官僚、地主手中,农民受到极为残酷地剥削和压迫,阶  相似文献   

4.
李乔先生在《随笔》2007年第1期中发表这样一篇文章《写入青史总断肠》,文中写道:“张献忠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自号‘八大王’,与自号‘闯将’的李自成齐名。但在我心里,这双雄之中,李自成要比张献忠可爱可敬。原因就是一个,张献忠嗜杀。”  相似文献   

5.
十七年 ,在历史的长河中 ,不过是一瞬间而已 ,然而在1644 -1661年 ,即清顺治元年至顺治十七年 ,遵义正处于明清交替的非常时期 ,其间明军、清军、农民军几方的反复争夺 ,使遵义城数易其主 ,城头频频变换大王旗 ,风云激荡 ,惊心动魄 ,留下些许沉重的历史思索。顺治元年 ,张献忠攻陷成都 ,建大西周。至此 ,全川俱为张献忠所据 ,唯遵义得以“保境自守”(当时遵义行政上尚属四川管辖)。那张献忠虽为农民军首领 ,却与李自成不同 ,具二重性 ,嗜杀。不但杀明朝官员 ,杀豪强地主 ,更多的是杀老百姓。因而民国以前 ,民间一直流传着“张献忠…  相似文献   

6.
1979年5月广西玉林市出土一方南明永历时期铜官印“平东将军之印”,对于这方印章的主人,众说纷纭。笔者考证后,认为该官印应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的部下大西军首领孙可望本人之印信。其理由如次:一是孙可望早在张献忠部下时已受封为平东将军。二是张献忠在四...  相似文献   

7.
张献忠与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中的两位旗鼓相当的领袖。他们推翻明王朝的历史功绩是均等的。明人谷应泰说:明王朝之亡“譬犹人之死也,献絷其手,而后闯刺其心;献揕其胸,而后闯扼其吭,则献之与闯,厥罪惟均也。”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是“厥罪惟均”,站在人民的立场则是厥“功”惟均了。然而,在明末农民起义研究中多多少少存在着“扬李抑张”的倾向。王纲同志是四川人,对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的张献  相似文献   

8.
方明  吴天文 《四川文物》2006,(4):87-89,F0003
据《彭山县志》载:“顺治三年,义军张献忠部与明参将杨展决战于江口镇,张部战船被焚,沉没过半,伤亡惨重,败回成都。”彭山县江口古镇广为流传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一直是世人难解的一个谜团。2005年江口古镇岷江河道出土明代银锭,其形制与堑刻铭文表明为崇祯时期所征解的税银。而且与张献忠曾转战四川、湖北、湖南的路线及所占地点十分吻合。充分证实了张献忠江口镇沉银之说,并为之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同时为研究明代的政治、经济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凤凰山位于西充县城东南15公里处,东临多宝寺、太阳溪,西靠金山铺,面积25平方公里,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的殉难地。(图一) 三百多年的历史过去了,昔日之古战场凤凰山的东、西、南三面筑有的石寨门,已在1958年被毁。但当年大西军在此扎营和与战斗有关的遗址、遗迹仍然很多,人们代代相传,记忆犹新。山上150亩的宽阔土地被称之“营房地”,是张献忠扎营的地方。山顶上有一方形巨石,长、宽约2.6米,高1.1米,名为“将军石”,因张献忠常在此展视地图、观察地形,研究作战方案而得名。凤凰山东麓的三礅大石,每礅大约长7米,宽6米,高4米,名叫“三堆石”。相传张献  相似文献   

10.
一、毛泽东读《永昌演义》 早在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曾对刘志丹说:“陕北这个地方,在历史上是有革命传统的。李自成、张献忠就是从这里闹起革命来的。这个地方虽穷,但穷则思变,穷就要闹革命。”抗日革命时期,毛泽东谈到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时说:“我们历来的造反领袖,后来都腐化了,做了皇帝的都不好了,但李自成始终是好的,老百姓都称赞他,因为他代表农民利益向地方阶级造反。  相似文献   

11.
1984年3月,位于绵阳市北郊的朝阳机械厂在平整房基时,掘出一座古墓。绵阳地、市文物工作者赶赴现场,收回了玉圈、玉戒指、金戒指等文物。其中的一对金戒指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这对金戒指每只重4克,直径1.7厘米,经鑑定,含纯金97%。戒指面部图案为一浅浮雕蝙蝠,面目清晰,展翅欲飞,造型十分生动。戒圈接头为活交口,可以随意调整内圈大小,甚至可以展为直条。戒圈内壁有烙制“大顺赤金”四字。“大顺”,是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在四川新建大西政权的年号。现在各  相似文献   

12.
《中国钱币》83年3期所载李翰同志《漫谈我国历代农民起义军的钱币》一文中提到农民革命领袖张献忠所铸的“大顺通宝”,但语焉不详。张献忠于公元1644年12月在成都称帝,建立农民政权,国号“大西”,改元“大顺”。置东阁、五府、六部官员,创制新历,开科取士,并铸造了“大顺通宝”铜钱。  相似文献   

13.
在各种史料记载中,张献忠被描绘为一个凶残无比的杀人恶魔。“张献忠剿四川,杀得鸡犬不留”,以至于造成整个四川省一片荒芜。康熙十年,四川湖广总督蔡毓荣说:“蜀省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清圣祖仁皇帝实录》);“逐处皆尸,河为之塞,不能行船。锦绣蓉城顿成旷野。无人居住。一片荒凉惨象,非笔舌所能形容”(古洛东《圣教人川记》);费密《荒书》记载:“盖自甲申为乱以来,已三年矣。州县民皆杀戮,一二孑遗皆逃窜,而兵专务战,田失耕种,粮又废弃,故凶饥至。此时米皆出土司,  相似文献   

14.
2016年,江口沉银遗址文物盗挖案件破获后追缴回一件"永昌大元帅印"。该印的虎钮及尺寸与明代和南明将军印类似,同时采用了明代官印的九叠篆文,当为明代至南明时期所制。金印多见于明末农民起义政权中,但"元帅"为起义军最高领导者才能有的称号。明末农民军领袖能和江口沉银遗址产生联系的只有张献忠一人,该印制作于1643年,正是大西军向南征战势力最盛之时,张献忠自封为"永昌大元帅"符合当时的形势,也表达了对政权"永昌"的期待。  相似文献   

15.
明代柳州乡贤龙文光曾在四川任职,后于张献忠进占四川、成都失陷时于四川巡抚任上殉难。研读相关文献资料,可以厘清很多藏在文献记载背后的疑云,还原龙文光在四川为官行迹。  相似文献   

16.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很快革命浪潮席卷全国。11月27日,清政府四川总督赵尔丰为形势所迫,与四川立宪派领袖蒲殿俊等签定《四川独立条约》,交出政权,四川宣告独立,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从此结束了满清王朝在四川的封建统治。然而,12月8日发生“成都兵变”,存在仅12天的大汉四川军政府即被新一届的四川军政府所取代。1912年4月,四川成都造币厂奉军政府令,开铸新版四川铜币。新币的正面珠圈内书“四川铜币”四字,中心部位有一朵芙蓉花,圈外上缘书“军政府造”,下缘书“当制钱×文”,两侧各有一个十字花;背面中心圆内有篆书“汉”…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底以来,多家报刊以四川江口考古新发现为题,对张献忠江口镇沉银作了大规模报道,进一步坐实了张献忠江口沉银事件,掀起了探索沉银之谜的又一波热潮。进入21世纪,曾是"五朵金花"之一的农民战争史研究明显降温,对于张献忠的研究,聚焦政治史、军事史角度的研究成果锐减,但是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视点转移到300多年来传说纷纭的江口沉银之谜上。据清《彭山县志》(嘉庆十九年刻本)记载,顺治三年张献忠迫于政局不利,打算撤离成都,由于旱路已被清军封锁,只好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在四川成都铸造西王赏功钱,有金、银、铜三种质地,存世数量极少,近来为泉界所瞩目。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中国古代钱币》专题陈列展出西王赏功银钱、铜钱各一枚,均为罗伯昭先生旧藏。1957年罗氏将其收藏的15427枚钱币,捐赠给北京历史博物馆(国博前身,以下简称“北京历博”),西王...  相似文献   

19.
孝子里——张献忠的仗义柔肠 2004年11月间.武昌楚王府遗址处因为建设施工,发现了三口古井。井中出土了很多文物,其中有刀、剑,有装满药渣的药罐、炼制完成的丹块。其中有一个令人心碎的发现:一个年轻的母亲抱着仅有两三岁的小女儿。当这两具骨骼出土时,那个小女孩头上的发辫还整整齐齐地没有散开。这些骨骼出土后,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焚烧楚王府的结果,无路可逃的贵族们被迫跳了井。  相似文献   

20.
罗香林先生是研究四川客家的第一人,在《客家研究导论》中他谈道:客家第四步的迁移,则以内部人口的膨胀为主因;盖客家大部分於宋至明初,徙至广东内部以后,经过朱明至清初的生息,系裔日繁,资力日充;而所占地域,山多田少,耕植所获,不足供用,以是,乃思向外移动,恰好当时有四川一省,因为,曾经张献忠多年屠杀,户口凋零,田园荒落,清廷不得已,下喻各地农民,人川开垦,客家先民,得此机会,便跟着两湖农民,走上川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