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州林县林州市张旺增1994年1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林县撤县设市,改称林州市,这是林县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林州市古称林州,由林州-林县-林州市,其建置沿革几经演变的历史,反映了不同时期林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进程。林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太行山...  相似文献   

2.
河南林县发现齐刀张增午1992年8月25日,林县文物管理所在调查,征集流散文物时,发现一枚齐国刀币。据收藏者介绍。此刀币是1972年左右出土于林县城北6公里的北陵阳村的一座废庙的旧址地下,币原置于一灰陶罐内。罐已不存。齐刀大都出土于齐国所在的山东省境...  相似文献   

3.
河南林县出土北宋铁钱张增午1983年8月,河南林县文化馆文物组(现林县文物管理所)在姚村乡东贤城村征集到35余公斤北宋铁钱。这批铁钱是河顺乡东寨村杨福昌等人1983年4月在村东南500余米处挖水库时,于地表下2米处发现的。铁钱放置较乱而无序,与红烧土...  相似文献   

4.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县(今河南林州),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资金、粮食、技术都十分匮乏的情况下,历尽艰辛在太行山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10万林县人民靠一锤、一钎、一双手,苦战10年,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的建成,不仅彻底改变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更造就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  相似文献   

5.
修建红旗渠,是当时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在1959年底做出的决定,以后的三年,属困难时期。前一年,是1958年,当时正在"大跃进",各地的浮夸风非常厉害。那年,林县小麦丰收,亩产114斤。杨贵回忆说:我到地区汇报工作,是第一个发言的。个别领导听到我的数字,很不屑地说:你们林县就是躺着不干,麦子产量也不应该这么低。  相似文献   

6.
在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可是一个出了名的地方,林县人民战天斗地修建起来的红旗渠则为人们耳熟能详。红旗渠建成后,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说它是"人工天河",是中国农民的骄傲,称它为当时中国两个奇迹之一。  相似文献   

7.
斗转星移,岁月沧桑,红旗渠开始建设至今已33年了。中共林县县委、县人民政府编纂《红旗渠志》,约我写一篇红旗渠建设的回忆录。由于当时我在林县工作,参加了红旗渠工程酝酿、建设的全过程,所以对于此项任务既不好推诿,同时也是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8.
贵刊1996年第2期所载《河南林县发现齐刀》(简称《林县齐刀》文中即墨之法化,笔者认为应是伪品。《林县齐刀》文中所刊即墨之法化币长明显短于齐地所出同类货币,而重量却比齐地所出的即墨刀重。即墨之法化是春秋时期姜齐的铸币。近年齐币在山东出土较多,但即墨之法化的数量却不是很多。笔者对建国后出土的几十批齐币窖藏进行统计,其中共发现即墨之法化170余枚。一般情况,即墨之法化刀通长185-188毫米,最宽28-30毫米,重49-51克。币身最长者为191毫米,最短者为176毫米;最重者为61克,最轻者为44.8克①。而(林县齐刀)币通长仅…  相似文献   

9.
红旗渠建设回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旗渠建设回忆杨贵斗转星移,岁月沧桑,红旗渠自开始建设至今已35年了。这条渠的修建,给林县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修建此渠时,我在林县任县委书记,兼任引漳入林筹建委员会主任、红旗渠总指挥部政委,参加了红旗渠酝酿、建设的全过程。现在我就根据...  相似文献   

10.
1978年10月,林县城北11公里的姚村乡史家河村出土一尊唐代释迦牟尼造像。现收藏在林县文化馆。石刻造像通高90厘米,长方形双层束腰须弥座长42、宽32.5、高36厘米,佛像部分高54厘米。须弥座下层束腰处雕八个负重力士,鼓目突睛,或坐、或蹲、或跪、或爬,各具形  相似文献   

11.
林县(今为林州市)之所以能够建成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是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中共河南省委、山西省委和新乡专署的积极支持、鼓励,平顺县的无私援助,以杨贵为首的中共林县县委一班人的正确决策和全县各级党组织、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同时也和李顺达同志的不懈努力有着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2.
1939年秋,河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联合中学(简称三区联中),在林县合涧镇西的山西会馆成立。因林县当时属河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即驻在合涧镇西的上庄村,故以此为校名。联中以马诚礼(字敬甫,安阳县人,北平农学院毕业)为校长,设有高中班、初中班和简易师范班。  相似文献   

13.
许多人都知道,当年河南省林县(今为林州市)修建红旗渠的时候,杨贵是该县县委第一书记。然而有趣的是,当时他的搭档、林县县长与他同名——叫李贵。这其问,我曾给李贵当过四年通信员,因而对李贵的事迹有所了解。他辞世距今虽已三十多年了,但与他相处期间的一幕幕往事还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相似文献   

14.
引漳入林工程动工后,中共林县(今为林州市)县委、县人委成立了以刘友明(县商业局局长)任组长,牛占彪(县商业局副局长)、董开元(县生产资料经理部经理)任副组长,王保章、李启学、王顺德为成员的中共林县县委水利建设物资供应领导小组。为了确保工地的物资供应,又在工地成立了红旗渠物资供应股,接受红旗渠工程总指挥部和水利建设物资供应领导小组的双重领导。  相似文献   

15.
1979年8月,林县姚村公社下陶村东北一块台地上,距地表2米处发现一件青铜  相似文献   

16.
1936年,我出生在林县(今林州市)姚村镇李家岗村。林县是个严重缺水的山区穷县,土薄石厚,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饭。 记得我六七岁时,父亲在山西当铁匠,母亲整天在地里辛勤劳作。有一次,母亲给人家纺了八天棉花,挣了半升谷子。她说:“千万别吃,留着当谷种吧。”谁知不久国民党军队就抢走了这半升谷子,还把母亲打得遍体鳞伤、卧床不起。  相似文献   

17.
1966年5月21日至25日,国务院参事室办公室主任刘岱、秘书秦萍(女),带领由金汉鼎、谌小岑、章友江、谭惕吾、徐仲航、张可曾、王卓然、陈修和、郭秉毅、张知行、贾潜、陈钧、李一平、杜超杰、陈汉章、管易文、陈达邦、张可曾等30位参事组成的参观团,在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安阳专员公署有关领导的陪同下来林县(今为林州市)参观。至今虽已过去了38年,但当时他们在林县参观的情景我仍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8.
赵凡的回忆 1960年2月10日,中共林县(今为林州市)县委、县引漳人林总指挥部发出了《引漳入林动员令》,从而拉开了苦战十年、劈山引水的序幕。当时,我在林县九中(今为河顺中学)初中二年级读书。2月22日下午,学校召集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开会,动员与会师生到引漳入林工地参加劳动。23日凌晨4时,我们吃过饭,每人领了2个花卷馍作为干粮,便在夜色中整队出发了。  相似文献   

19.
河南林县金墓清理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林县金墓清理简报张增午InMayof1992,abrick-chamberedtombwithpavilionroofandoctagonalgroundoftheJinDynastywasexcavatedinLinxianCountybyLi...  相似文献   

20.
摆平违规者     
《文史月刊》2013,(10):25-33
清朝的京官比外官穷:京官凭借权势和影响关照外官,外官则向京官送钱送东西。1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年底,山西官场出现危机:介休一位姓林的县令向省政府递交了一份报告,告发一串高级官员的违法乱纪行为,并恳请将报告转奏皇上。林县令的揭发属于正式公文,不是可以随便扣压的告状信或匿名信,省长不能隐瞒不报。可是林县令的揭发实在叫人看了害怕。他揭发的内容共二十二项,其中最要命的一条,竟是告发钦差大臣接受厚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