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古建石活的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之差异及由此形成的不同效果,指出了在古建筑石构件的修缮复原工程中,不宜完全用现代工艺与工具取代传统工艺与工具,并提出在运用现代技术的同时应保留优秀的传统工艺做法。  相似文献   

2.
3.
通过对中世纪欧洲国际秩序及其原则的追述,从体系和单位双重视野出发考察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我们发现,随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国际体系的崩溃,西方国际构造的重心发生了从意大利和地中海西移到北大西洋东岸的转移,全球性政治经济初露端倪;而现代强国的最初浮现与形成,则明显地具有它们作为最初的领土集中的现代民族国家这一根本特征。运用体系和单位双重视野,我们还可以获得如下认识:(1)使得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具有重大复杂性甚而曲折性的主要因素,相当集中地寓于与西欧现代强国并立的哈布斯堡"传统型半旧帝国";(2)在这起源时代若干萌发中的新要素,很大程度上规定了现代国际体系未来长期演进的基本方向和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该文是对美国学者狄宇宙所著《古代中国与其强邻:东亚历史上游牧力量的兴起》进行的延展性评论。作者认为狄宇宙此作从游牧一般性的起源关注中国北方游牧势力的兴起,由此引生出南北互动关系的讨论,是从中原以外的视角作出的有益尝试,呈现给中国学术界以新的意义,特别是其揭示游牧社会与农业社会互动所凸显的方法论意义,更值得中国学者在阅览的基础上去体验与分享。该文又对书中有关长城的描写并结合长城的地理分区谈了自己的想法,认为其逻辑关系应当是:生态环境决定文化和生活方式,文化和生活方式则决定族属划分,国家政治体由民族群体所建构,长城是(王朝、国家等)政治体军事攻防的产物,与民族(族群)、生活方式、自然环境并不产生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音韵古籍整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不可回避的事实是,也存在着不足与缺憾。就当前来看,编制整理规划、编写《汉语古今字音总汇》、调查已佚音韵古籍,影印罕见音韵古籍,以及总结音韵古籍整理理论、培养人才等是刻不容缓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商代聚落模式及其所体现的政治经济景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朝云 《史学集刊》2004,1(3):16-22
以金字塔式的聚落等级体系、横向纵向联系紧密的聚落群网状分布形式构成了商代的聚落模式。这种聚落模式体现了商代统治者“体国经野”和“立君利群”的政治内容:金字塔式的聚落等级模式体现了商代森严的等级制度,城的修建和内部区划体现了有力的社会调控机制,聚落群的形成体现了商王朝聚落迁徙的全民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商王朝强大的政治强制性。商代聚落模式还蕴含着统治者关注农业生产和经济地理位置的优选、聚落内经济区域建设的因素:商代聚落体系的择立要素和聚落内涵体现出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社会经济景观,商聚落体系经济地理位置的优选体现了聚敛矿产资源的经济管理景观。商王国及各方国的中心聚落与其周围聚落群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形成了较密切的从属与依赖关系,并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动态的网状系统,构成商王朝自上而下的统治体系。  相似文献   

7.
高句丽民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少数民族之一。公元前37年,高句丽建立政权,但仍和原高句丽族一样,继续归汉玄菟郡或辽东郡管辖。四郡削弱之后,高句丽政权又连续接受中原、南方政权的册封,完全形成了一种惯例和制度。高句丽的名称后改称高丽,改称的时间,严格地说,是在5世纪末。宽而言之。则是5世纪。  相似文献   

8.
清代两浙大规模从柴塘改建为石塘开始于乾隆第五次南巡。乾隆希望通过河工、海塘来成就不朽功勋,谕令在并不需要改建的柴塘中伺机改建石塘,强调以柴塘作坦水且不必岁修,这违背了石塘需要间接护岸工程的技术要求。乾隆深知如果新建石塘仍建设与维护间接护岸工程,将无疑说明其决策失误。当臣工谈到新修石塘需修筑坦水或者岁修作为石塘外护的柴塘,他的反应是: 反复声称柴塘作为石塘外护不需岁修,把决策失误责任推卸给相关臣工,隐晦或者露骨暗示钦差大员把责任推卸给相关人员。即使皇帝极力维护自己决策正确,但客观技术要求终使他批准了柴塘岁修专项银制度,也从侧面说明了其决策不当。整个过程充分说明,在涉及古代大型公共水利工程的制度问题时,技术与环境因素往往要让位于政治,在制度、技术、环境和政治因素的复杂交织中,历史的复杂性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9.
“良妻贤母”曾经是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的代名词,有知识、有文化,始终是近代日本妇女的“贤”与“良”的主要标准之一。其时的中国也曾受其影响,以培养“贤妻良母”为目标。然而,近代以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况使中国妇女不可能像日本妇女那样,在相对安稳的环境下去接受教育和知识的熏陶。日本的“良妻贤母”与中国的“贤妻良母”不仅有着不同的内涵,也面临着完全不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甲骨文、金文以及秦楚瓦文、简牍中所见的“封”(“夆”)乃是人工堆筑的土堆,其上或植有树木;“封”多沿着道路设置,用以表示其地域之归属;田地中的“封”则置立于田畔或阡道上,用于标识田地的归属。金文与秦楚简牍中所见的“疆”“畺”或“彊”,则是人为地划出的界线,它可以但并不必然表现为自然或人为的地理事物。“界”也是一种人为的划分,却有具体的自然或人为的地理事物作为标识;用于表示“界”的地理事物主要有关、垣、离、格、堑、封、刊、坞、虎落、天田、立石等人为的地理事物,以及山、川等自然地理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