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龚浩 《中国地方志》2020,(5):12-24+124-125
近代中国地方志的编修体例与理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以道光、光绪和民国时期川沙的3部地方志为例,可以看出:编纂者的主张从"明道"转为"纪事",史料来源与选择标准从"在事实上择良"转为"惟主张事实",对章目分类按照现实情况予以重新调整,章目次序的改变表现出地方志"从满足政府需求"到"反映社会发展",编修方法上表、图、论的使用更加频繁。这些变化体现出近代地方志编修理念的变化,视野上不再专注于地方一隅,而是从国家层面去认识和探讨地方社会的发展;著史角度除了从为政府提供地方的风土民情和社会发展等基本情况外,还主张针对当地所出现的问题提出必要的政策建议;地方志的功用不再局限于存史、资政和教化,还在"兴利"。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时代,媒体形式和媒介载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媒体形式由单一多媒体形态向多媒体融合形态发展,媒介载体由非数字化主导向数字化主导方向发展。传统的单向电视、图文报纸、图像文字为主的网站正在过渡到互动网络电视、电子阅读器、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传播形式。全媒体囊括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媒体内容、媒介渠道和功能层面的总和。全媒体时代,“内容为王”的传统媒体在采集、加工职能上的优势将继续延续,而以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在渠道上的优势将更加明显,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将发挥各自优势。  相似文献   

3.
冯永香  马晓莲 《攀登》2023,(4):101-106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这对我们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出了新要求。10年来,我们党不断引领媒体融合发展向纵深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现实成就,但仍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各级媒体间发展不均衡等难题。本文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媒体融合发展现状,从顶层设计、内容建设和媒体功能拓展等方面提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牛光夏 《民俗研究》2020,(2):109-115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由"重申报"转为"重保护"阶段的"非遗后时代",传统民俗面临着信息传播的"全媒体转向"和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这样的传媒生态。要在传统和现代、世俗与神圣、地方性与全球性、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等诸多对立统一的存续要素间获得更好的发展,"非遗后时代"像泰山东岳庙会这样的传统民俗必须顺应媒介化社会的现实语境,应和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全媒体转向"和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这一传媒生态,以提升社区参与度,从传播内容、传播主体和平台、传播形式等层面进行更为多元的整合传播。  相似文献   

5.
田丰 《中国地方志》2020,(1):10-22,M0003
在文化建设受到更多关注、文化自信持续提升的大背景下,作为国家软实力和文化传承重要形式的中国地方志(1),在跨文化传播(2)的内容和渠道上,着力突出独特性、直观性、高价值和权威性等特征,满足了国外受众的多样化需求,提升了自身的国际知名度。但同时必须注意,现有的各类文化产品和活动往往立足于宏观层面,以广义而非细分的国外受众为主,相应的研究和实践还有很大的深化拓展空间。要更为精准地实现中国地方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就必须强化受众意识,从更多层面关注国外接受对象的不同特征;在个性化传播策略上不断优化,努力促成地方志"走出去"方式方法的拓展,实现对国家文化输出战略的有效配合。  相似文献   

6.
横排纵述体例适应地方志内容表达的需要,是地方志的核心体例特征及主要形式。横排体例几乎与地方志的出现同步,并随着地方志的发展而发展,至新时期首轮修志时趋于成熟,纵述体例则经历了从个别到普遍、从局部到全局、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横排纵述体例,因横利于保其"全"、纵利于存其"史",而适合于"全史"类文本的编纂,可以为"全史"类文本的编纂提供思路、规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和网络化成为时代大势,对于地方志工作而言,无论是其成果还是工作模式,都将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从地方志工作源头的"收集资料"环节中就已经明显体现出来。在多媒体数字化趋势下,我们所收集的地方志资料不应该再局限于文字记载的史料,而是包括传统纸介质在内的多种载体形式和涵盖文、表、图、音和视频各类资料形式结合的"多媒体数字化史志资料"。要做好多媒体数字化史料的收集工作,则对方志工作者又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手机媒体作为一种及时性与互动性良好的媒体终端形式,在新时代中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全媒体时代下,媒体形式以及传播过程都应该更加具备时代精神和观念,在体育传媒过程中,通过与手机媒体的融合,能够提供给受众更好的个性化服务,也能够提高新闻的传播效率和价值。在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不断更替中,媒体形式以及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借助于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报纸、广播、杂志等传播媒体逐渐被新兴的互联网以及移  相似文献   

9.
乡镇志编纂历史悠久,从可考的南宋常棠撰《澉水志》至今,也有近千年的传承。近几年,乡镇志编纂得到各级政府和地方志工作机构的高度重视,民间自发编修行为也形成热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明确要求建立地方志编修体系、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体系、质量保障体系、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工作保障体系"五位一体"的地方志事业发展综合体系,乡镇志作为"小志",对构建地方志编修体系意义重大,对于丰富和完善地方志成果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当前,学界对乡镇志的研究尚未形成热潮,需要引起更加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和网络化成为时代大势,对于地方志工作而言,无论是其成果还是工作模式,都将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从地方志工作源头的"搜集资料"环节中就已经明显体现出来。在多媒体数字化趋势下,搜集地方志资料不应该再局限于文字记载的史料,而是包括传统纸介质在内的多种载体形式和涵盖文、表、图、音和视频各类资料形式结合的"多媒体数字化史志资料"。要做好多媒体数字化史料的收集工作,则对地方志工作者又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文化作为不可或缺的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作用。虽然年鉴只是地方志文化中的一个品种,但以其一年一卷的出版时效和出版数量而言,完全能够承担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的记述和宣传使命。中国庞大的年鉴群与我国文化传播的想象力、民族文化的创造力和中国未来在国际话语舞台中的地位有一定的关联,所以,我们要从更高的视角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地方志和年鉴,让文化成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目标的"助推器"和"加速器",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润滑剂";让精品年鉴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2.
《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以来,地方志事业在依法治志的导向下得到长足发展。当前,国家赋予地方志机构的职责持续加强,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在信息传播技术发展推动下得到丰富和拓展,地方志及其成果的社会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和增强。地方志要从一项工作向一项事业转型发展,就必须实现依法治志,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志法》(以下简称《史志法》)的立法工作十分必要。本文从制定和实施《史志法》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必然和历史选择、信息传播技术在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上的延伸和突破对法律保障的要求等方面略论史志立法。  相似文献   

13.
王伟 《神州》2013,(12):264-264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播方式已从跨媒体多媒体的形式逐转变为全媒体的崭新方式,科技馆教育传播同样也面临着全媒体时代多元化传播方式所带来的考验和冲击。本文试图阐述全媒体传播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对于科技馆教育的重要性,并探讨科技馆教育如何利用全媒体传播实现创新转型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2006年5月18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关于地方志工作的全国性法规——《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并于当日实施,地方志工作从此进入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阶段。一、充分认识《条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条例》明确了地方志工作的重要地位。我国自隋唐以来,历代都将修志确立为"官修",修志是"官职"、"官责",并颁布政令对修志进行统一规范。我们党四代领导核心都非常重视新编地方志工作。早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  相似文献   

15.
盛世修志,志载盛世。地方志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心骨",方志文化自信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主打歌"。在新时代"编用并举"理念的引导下,地方志的开发利用也在迎难而上、创新发展。尤其是影像志,为"唱响地方志、传承历史智慧"开辟了新路,为方志文化传播带来新动力,为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新思考,并激发公众对地方史志的热爱与追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若干意见》提出"慎用特载、专记",而各地编纂实践中不仅没有慎用,反而滥用,出现专记数量、名称、级别、位置、篇幅、体式极为混乱的现象,致使专记內容有类不归,割裂与正文的关系。认为,与其"慎用",毋宁不用,可从四个方面化解"特载""专记":一般专记归类增设章节记述,特大专记改设专志,数量多的专记集中设置人事纪略,小专记作小附录。  相似文献   

17.
方志传播学是方志学与传播学相互交叉、融合的产物。方志传播学应以方志和方志知识为研究对象,以传播学的视角,立足于自古至今方志与方志知识在空间与时间上的传播事实,并结合当下的信息化传播发展,探究方志与方志知识的传播历史和发展趋势,目的在于探求方志与方志知识的传播规律,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志的社会价值,提高社会传承地方志的自觉性。方志传播有直接传播、中介传播、转换传播三种,研究采用的方法除传统模式外,更要注意从时间、空间和个案三个维度进行。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的出现和互联网的广泛运用,改变了人们储存资料和传播资料的方式,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阅读文本的方式,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很大改变,地方志产生和存在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网络时代,地方志书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更多只是一种文本载体和信息技术。在关注志书的载体和传播形式之外,更要关注志书的内容本身。纸质志书面临着电子书籍的挑战,但仍具有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地方志应扬长避短,重在考虑做别人不可取代的事情。要提高网络时代地方志书的价值,要在史实和数据上,保证权威性;在资料取舍上,反映典型性;在内容和形式上,添加独有性;在读者定位上,凸显学术性。  相似文献   

19.
刘健 《神州》2011,(12):67-71
从20世纪末开始的互联网时代,一场由新技术带来的全方位的信息革命带来的出了便捷的通信和无处不在的信息传播外,也引起了多种的社会问题。网络水军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个现象,深刻的影响着互联网媒体的生存和发展。了解网络水军的构成和生效过程,研究网络水军正面的作用和负面的影响,提出适当的监管建议,并最终得出网络水军在舆论导向方向可能产生的功能是本文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0.
<正>地方志书是什么性质的书?《地方志工作条例》说",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当然,从学术研究角度,也可以有"资料性著述"、地理书"、历史书"、史地兼有之书"、地情书"等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