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波 《郑和研究》2005,(4):70-71
静海寺是郑和在南京的重要历史遗存,现保存在静海寺的天妃宫碑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最重要文物之一,1936年郑鹤声先生发现的静海寺残碑对于研究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和船型也具有独特的惟一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
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记载,在我国黑龙江东部地区,在魏晋时期存在着两支文化遗存,即河口遗存和凤林文化遗存。通过对历史遗存研究,这两处文化遗存具有一致性和趋同性,充分的反应了当时民族融合及发展。文中对河口遗存和凤林文化遗存进行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安宁河流域考古学文化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宁河流域考古学文化可为三期:一期为“横栏山文化”;二期为过渡期,包括有“礼州中段遗存”、“礼州晚段遗存”、“大洋堆下层遗存”、“咪咪啷遗存”;三期为“大石墓遗存”。首先是土著的横栏山文化,横栏山文化后来演变为礼州中段遗存,与此同时,外来文化进入安宁河流域,如与齐家文化较为密切的大洋堆下层遗存,伴随而来的可能是外来族群的迁入。外来文化与土著文化经过一段时期的并存而后逐渐融合,如礼州晚段遗存和咪咪啷遗存。最后融合发展的结果形成了1类大石墓文化遗存,在大石墓遗存的发展过程中,又受到了新的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第2类大石墓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4.
贾领 《草原文物》2022,(2):56-63
以史家湾遗址为代表的史家湾遗存和以蒲城马坡遗址H1为代表的马坡类型年代早于齐家文化,两类文化遗存在齐家文化形成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器物、装饰风格以及祭祀类遗存等的承继关系上。齐家文化是东部文化遗存西进与菜园文化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红砂岩作为建筑材料,在广东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故东莞地区遗留有众多的红砂岩文化遗存,它们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红砂岩文化遗存多处于露天状态,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病害状况较严重。目前,针对这些文化遗存的保护研究还没有充分开展。为此,在对红砂岩文化遗存保存状况调查的基础上,使用XRD等分析手段研究该地区红砂岩文化遗存的风化腐蚀机理。结果表明,侵蚀破坏红砂岩文化遗存的主要因素是水(降雨、酸雨、毛细水)和可溶盐。本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该地区红砂岩文化遗存的规划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期要览     
科尔沁左翼后旗阿仁艾勒遗址调查与遗存试析该遗址含有三种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第一组遗存与沈阳新乐下层文化相类,第二组遗存与赵宝沟文化相像,第三组遗存与近年来发现于科左中旗的哈民遗存几乎相同,其年代大体相当于红山文化晚期。  相似文献   

7.
郧西归仙河遗址2009年度发掘获取了一批石家河文化、汉代、唐代、明代遗存,其中石家河文化遗存较为丰富,丰富了鄂西北地区石家河文化的内涵。归仙河遗址的石家河文化遗存和郧县青龙泉遗址的石家河文化遗存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但文化面貌纯净,遗址中仅见石家河文化遗存一种新石器时代遗存,不见青龙泉遗址中出现的仰韶时期及龙山时期的其他文化因素。因此归仙河遗址的石家河文化遗存对于鄂西北地区石家河文化的界定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东龙山遗址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的丹江上游,考古发掘表明该遗址包含有仰韶、龙山、夏、商和西周五个时期的遗存,遗址I区主要为夏代晚期与商代早期遗存。夏代晚期遗存的文化面貌与二里头文化同期遗存基本相同,或可将该遗存视作二里头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故我们提议将其称作"商洛类型"。商代遗存的文化面貌则与郑州二里岗等商代遗存基本相同,应属同一文化。  相似文献   

9.
以近年来河北邯郸地区考古发掘的漳河型下七垣文化遗存为研究对象,总结其文化特征;通过比对典型器物,对该文化遗存进行分期梳理,并将其文化遗存分为三期六段,归纳出典型器物演变规律,同时对文化遗存中的各种文化因素进行分析。主要以二里头文化为标尺,探讨了该文化遗存的相对年代为二里头文化二期至早商文化一期。  相似文献   

10.
三星堆一期与二期文化遗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缺环。1999年以来,在三星堆遗址的多个地点发现了一组新的文化遗存,文化面貌介于三星堆一期和二期之间,并与温江鱼凫村遗址第三期文化遗存的陶器群几乎完全相同,从而填补了三星堆一期与二期的缺环,也基本上解决了三星堆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与青铜时代文化遗存陶器群的传承关系。新遗存中的A组陶器是"三星堆一期——宝墩文化"晚段的常见器物,但新出现的B组陶器已明显属于三星堆文化的范畴,因此再将这组遗存归入"三星堆一期——宝墩文化"显然是不合适的。考虑到以这组器物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在成都平原有着广泛的分布,因此将其单列出来,命名为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是适宜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一继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之后,分布在陕晋豫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主要有“半坡四期文化”、“泉护二期文化”、“西王村三期文化”、“大地湾仰韶晚期遗存”、“东下冯龙山早期遗存”、商县紫荆遗址第三期和第四期遗存中的部分单  相似文献   

12.
先商文化新探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本文在对郑州近年发现的洛达庙文化遗存与豫东杞县鹿台岗先商文化遗存的比较研究中 ,发现洛达庙类型的文化遗存同鹿台岗先商文化的关系密切。早商二里岗文化来源于本地的洛达庙类型 ,而后者又是从豫东鹿台岗先商文化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3.
雕龙碑遗址第三期遗存是该遗址发现的最丰富的遗存,其特征与前两期遗存明显不同。本文根据目前所发表的雕龙碑遗址第三期遗存及相关材料,就这类遗存的年代、性质、渊源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这类遗存是屈家岭文化早期流行于汉水中游和汉东地区的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即"雕龙碑三期文化"。它是在"油子岭文化"的基础上接受了仰韶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后被屈家岭文化所取代。  相似文献   

14.
蟹子地遗址2009年发掘获取了一批重要的遗存,在鄂东南地区的先秦文化谱系探讨和科技考古实践两个方面都有重要收获。其新石器时代遗存整体属石家河文化系统,但区域特色突出,一期遗存可能代表了新的区域类型,二期遗存新见有少量"后石家河文化"因素。其商周遗存属鄂东南地区西周土著文化,与矿冶有关。  相似文献   

15.
郑和七次下西洋所到达的地域,实施的措施,产生的影响及其在人类航海史上的地位,学人论述颇多,且一致肯定了郑和开创了中西交通史上的新局面,扩大了中西海上交通、海上贸易、海上文化交流的范围,推动了华侨向海外的迁移,促进了南洋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和友谊等。对郑和下西洋产生的负面影响论及的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目的、其所到之处采取的措施,及郑和下西洋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来客观阐述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质。以便我们以史为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从中寻取其有价值的部分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16.
2003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考古部等单位在运城盆地开展"晋西南聚落形态的变迁与中国文明起源"课题研究,重点对涑水河与青龙河流域进行拉网式调查,并对柳庄遗址进行试掘。柳庄遗址中的遗存属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相当于东下冯遗存的第Ⅳ期;柳庄遗址的商文化遗存可归入二里岗文化东下冯类型,属商早期遗存。该遗址的发掘为晋南地区尤其是运城盆地夏商文化遗存的研究提供了一批新材料,加深了对东下冯类型文化遗存的认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林荃 《郑和研究》2006,(1):43-47
郑和七下西洋,创建了世界航运史上的伟大壮举。15世纪以及明朝中期,在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等方面处于世界各国发展前列的文明古国中国,为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成功,提供了基础条件和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广东博罗银岗遗址第二次发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此次发掘是继1996年之后对该遗址的第二次发掘。在广乐地区,与银岗一期文化内涵相似的遗存一般称为“夔纹陶类型遗存”,与银岗二期文化内涵相似的遗存一般称为“米字纹陶类型遗存”。此次发掘再次证明了两类遗存的早晚关系。  相似文献   

19.
靺鞨罐是靺鞨文化遗存的重要指示器物。本文通过对其整体形态特点的观察,将目前已发现的靺鞨罐分为13种基本形态,并根据遗存中的靺鞨罐主流种类,将靺鞨文化遗存进行分组研究。试图寻找各组遗存与靺鞨不同部族或不同时期的对照关系,分析文化遗存的分布与靺鞨民族发展进程的内在联系及靺鞨后期文化面貌趋同的状况下各遗存依然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试论镇江营文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于孝东 《文物春秋》2007,(4):《文物春秋》-3-9,27
镇江营文化是本文以镇江营遗址早期新石器遗存为典型代表而提出的考古学文化命名。依据笔者以前对镇江营早期新石器遗存的文化面貌总结和分期研究,本文把河北易县北福地第二期遗存、北福地甲类遗存、涞水县炭山第一期遗存(H1)、安新县留村部分遗存、永年县石北口早期一段遗存进行归并,提出起源于华北平原西北隅,分布于太行山东麓山前平原交接地带的一支早期新石器文化——镇江营文化,并对其进行了分期年代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