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琳琳 《丝绸之路》2013,(16):24-26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制刀业发达的国家,许多少数民族也都有随身佩带刀具的习俗。本文以保安族为例,从保安腰刀的纹饰和种类入手,探究保安族腰刀文化,并与其他少数民族进行比较,凸显各自特点及内在联系,由此分析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技艺一类,并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具有发展历史悠久、制作工艺复杂、银饰种类繁多和传承人缺乏等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陈佩 《世界遗产》2016,(4):94-97
正黎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黎族祖先在积累热带柔韧纤维植物编织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演变发展,移植到服饰花边图案上,形成了纺、织、染、绣四大工艺特色。历经千年,活态传承下来的黎锦技艺及其纺织工具、黎锦(织品)蕴含了大量信息。2009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秀技艺"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4.
张北兴 《神州》2021,(9):44-45
本文以传统制扇技艺传承与保护策略为切入点,首先简要概述了传统制扇工艺,其次深入探讨了传统制扇工艺的发展,接着对传统制扇的审美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几点传承与保护传统制扇技艺的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传统制扇技艺的保护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章运 《旅游纵览》2022,(19):187-189+193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成为浙江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活化的新动力和新机遇。本文将浙江传统技艺文化遗产在旅游活化过程中的主观文化意义及其客观利益主体的诉求进行融合,从理论视角出发探讨其旅游活化模式与运转机制,并提出利用数字资源驱动与生活化传承的创新发展策略,构建活化路径,以期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促进浙江传统技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陈锋 《史学集刊》2020,(1):27-31,20
“史无定法”作为史学研究方法论的高度概括,影响巨大。学界一般认为,“史无定法”是吴承明先生的观点,事实上在其他学者笔下,或许已多有提及,如余英时在1991年写就的《怎样读中国书》中就曾经说“我以前提出过‘史无定法’的观念”。余英时:《怎样读中国书》,《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414页。所以吴承明在集中论述“史无定法”的重要文章《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中,缕述了这一观点的发轫:“1984年,我在一次在国外召开的中国经济史国际讨论会上说:就方法论而言,有新老、学派之分,但很难说有高下、优劣之别。新方法有新的功能,以至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但就历史研究来说,我不认为有什么方法是太老了,必须放弃。我以为,在方法论上不应抱有倾向性,而是根据所论问题的需要,和资料等条件的可能,作出选择,同一问题可用不同方法论证者,不妨并用,若结论相同,益增信心,若不同,可存疑”。这是吴先生提出“史无定法”的源头。在他1992年正式提出“史无定法”时,也曾经表明:“我国早有‘史无定法’之说。我赞成此说”,吴承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1期。并没有把这一提法归在自己名下。在缕述学术史时,这是需要首先明了的。  相似文献   

7.
价值多元化是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重要的特征之一.当前书画装裱修复从业者对技艺价值认知程度不均,价值认知现状不能与多元价值共存的现实相匹配.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视角,书画装裱修复从业者应从理念上重新树立多元价值观、方法上加强现代科技手段的有效介入、理念上重视传承人整体情况的深入探求、行动上加快技艺科学化研究进程等几个方面来全面构建技艺多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文物保护以展览的形式出现在多家博物馆内,有别于以往的历史展、艺术展等,文物保护类展览不论是策展还是实践环节,始终坚持学术性和科普性并重,突破了传统展览模式.南京博物院"纸载千秋——传统记忆与保护技艺"展是文物保护类展览的典型案例,其特色主要表现在动态的展陈方式、灵活的展览延伸、欣赏文物的别样角度、闲置文物的活化利用和便捷的线上展览方面.文物保护展的推出为社会公众文物保护意识的提升和相关知识的普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介绍了我国传统加工纸的发展历程,并详细综述了传统加工纸的加工工艺,包括传统染色、涂布、施胶、涂蜡、捶打、砑光、洒金银、刷云母、描金银、砑花纹等工艺。  相似文献   

10.
竹编工艺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传统手工艺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工业社会的到来,使得竹编产品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为使传统竹编工艺的深层意蕴得到延续,让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正确转型获得新生,本文通过对传统与现代竹编产品的比较分析,发现优势,找到不足,并通过对传统竹编产品再设计的案例分析,综合探讨出传统竹编工艺的可行性创新方向,使传统竹编工艺与现代生活与时俱进、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在对传统染色方法染色丝绸色度测定的基础上,尝试对其色度参数所隐含的规律进行解释和说明,以达到对传统染色方法有更好的理解和应用。为此使用传统染色方法对丝织品染色,应用无损色度学分析技术,测量染色后的丝绸纺织品的色度参数。利用RGB、XYZ、Lab和LCh色度参数,分析了传统染色工艺的色度参数的分布范围和分布规律以及染色工艺对色度参数的影响。特别观察到了R-G、X-Y参数都存在线性相关的关系,C-L数值存在近似线性关系;植物染料对丝绸染色的a-b参数存在一个大致的范围;多次染色使RGB参数下降,L值下降;套染效果基本符合颜色加法;媒染剂的光谱图主要受染料影响,丝绸材质对染色结果几乎没有影响。建立了简单染色模型,利用"亮度显色因子"和"彩度显色因子"的概念,解释了C-L参数的近似线性相关关系,以及L参数随染色次数增加而递增和递减的现象。本研究的成果对于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与丝绸纺织品的文物保护和修复相关的色彩还原、配色等问题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古建筑无地仗层彩绘传统制作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文献回顾、现场调查、实验分析、综合研究等方法,对江苏古建筑无地仗层彩绘传统制作工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传统民间家具是地方历史的重要反映,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天水市博物馆馆藏传统明清民间家具类别齐全、数量较多,传承了我国传统古典家具的历史基因,又与天水地区的自然、历史、人文、民俗文化等进行融合,呈现出类别多、造型美、结构稳、装饰题材丰富、陈设组合灵活等特征,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但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对于天水地区明清传统民间家具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章以天水市博物馆馆藏明清传统民间家具为切入点,结合天水民俗博物馆的家具展陈案例,进而总结天水地区传统民间家具的特征、陈设组合,及其所体现的天水地区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4.
15.
可移动文物中瓷质文物通常被认为理化性质比较稳定,但海洋出水的瓷质文物因为埋藏环境复杂,常有盐析、附着物、侵蚀等病害。文保工作者在对其保护修复过程中,容易将部分病害与瓷器制作过程中的制作缺陷混淆。为了在清理过程中尽可能保留文物历史信息,系统梳理景德镇窑传统制瓷工艺,对易与病害混淆的典型制作缺陷进行研究与识别,探讨传统制瓷工艺和成分特征对清理方法、修复材料选择方面的指导。从可识别性和耐老化性两方面讨论博物馆展览的瓷器修复尺度,结合实际工作谈瓷质文物保护修复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对日后的实际工作与研究做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16.
清代所修地方志不仅仅承担了主流意识形态在区域社会流布的功能,更是了解区域社会个体生存状况的重要窗口。以民族地区的贵州为例,其中的人物传列载了大量守寡纺织的女性个体,这些“纺织娘”用自己辛苦的纺织维持了一个个残缺的家庭。在这种身心的煎熬背后,却是无数个家庭的有效延续和良好社会秩序的维持,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地方志对此的记载反映了传统社会一个重要女性群体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对以铁为着色剂的高温褐彩瓷为对象的研究。首先利用实验考古学方法,模拟烧制釉上褐彩瓷及釉下褐彩瓷,然后通过OCT技术无损观测模拟样品的断面结构、揭示不同施彩工艺的特点,并采用光学显微镜方法加以辅助证明,初步建立了中国传统褐彩瓷釉上釉下施彩工艺的无损判别标准。基于此标准,本文还对古代磁州窑褐彩瓷的施彩工艺进行了成功判别。同时,该项工作的实施,也为古陶瓷高温彩绘工艺研究提供了一种客观、无损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概述了费正清“中国世界秩序”观及其对西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影响,认为费氏的理论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也有着积极意义,特别是在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和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历代边疆的治理及中国疆域的确立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