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一直喜欢南朝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没想却在北欧撞见草长莺飞的景致。  相似文献   

2.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萧梁时期,继谢灵运来任永嘉太守的丘迟,在楠溪江流域写下了这一千古丽句。这条景色异常秀美的楠溪江,在浙江省东南部,是瓯江下游最大也是最末处的一条支流,溪流由北向南,贯穿永嘉南北,末处注入瓯江,流  相似文献   

3.
公元506年,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的梁朝发动北伐,主帅萧宏命令手下乌程(今浙江湖州)丘迟给镇守寿阳(今安徽寿县)的北魏将军、睢陵(今江苏盱眙一带)人、原梁朝降将陈伯之写了封信,伯之得信,于是拥众八千来归。这是一封怎样的书信呢?古往今来,大家都以为信中的这几句最为感人: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  相似文献   

4.
初夏六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一派欣欣向荣、明媚灿烂之景。美丽校园,书生意气,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尽显百舸争流、扶摇直上之势。  相似文献   

5.
杂花生树     
在我的印象里,“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只有三月江南才有的,所以,我很自然地想到江南。广阔的水域,广阔的天空,岸边的青草半人高,花穗点缀在草丛中歪歪倒倒,水草与浮萍紧挨着草丛,满满地覆盖着水面,掩盖了界限。风一吹,吹出了水的笑纹。一叶扁舟在水草间穿梭,一家三口站在小船上,背对着岸,周身镀上一层金辉——夕阳的杰作。几只小船缓缓聚拢,渔人优稚地把乳白色的鱼网抛向水面,如同挥舞着水袖般轻柔。能把劳动演绎得如此优美,也算是江南的特有风情了。  相似文献   

6.
滨海 《中华遗产》2006,(3):15-15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旅京才子唐吟方、朱永灵在姑苏名苑——听枫园举行的书画联展,引来八方艺文清客,赏艺品茗,访古探幽,思接千载,衍生出展示晚明闲赏文化流风遗韵的“苏州雅集”。听枫吟月品书读画清光绪年间苏州知府吴云构筑的听枫园,虽仅占地亩许,然小有花木之  相似文献   

7.
汤菁 《风景名胜》2011,(5):12-17
暮春的时候,,心血来潮决定给自己放个小假。想着,也体会一下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美丽。背上行囊,伴着耳机中的音乐,就这么一路前行,恍然之间发现自己已身在江南,住进了江南的烟雨朦胧之中……宿在那个有着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烟雨江南里,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情调。  相似文献   

8.
杏花春雨、草长茑飞、斜风细雨、乱花迷人——在卷帙浩繁的中国古典诗词中,你可以找到无数的华美词藻用来形容江南的三月。通常意义上的江南,指的是苏杭一带,大致是西湖、太湖区域。因此,从地理位置上而言,位于苏州之北、长江之南的虞山尚湖不属于江南的核心地带,但我们在这里却感受到了典型的江南文化的晕染。  相似文献   

9.
<正>繁盛于南朝时期的江南吴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艺术瑰宝,《乌夜啼》便是江南吴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曲牌之一。李白、李煜和陆游都曾以《乌夜啼》曲牌写过诗句,其中最经典的是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近千年来,《乌夜啼》已经成为中国人心中美好的情感书写,具有浓郁的古典意蕴和抒情色彩。这首著名的江南吴歌名曲产生于东晋时代,故事的产  相似文献   

10.
阳春三月,江南是杂花生树,昆明是百花怒放,而云贵高原的乌蒙山,却是“沾衣松雾微成雨”,另有一番景象。乌蒙山不仅气候迥异,山峦起伏苍翠,别具一格;乌蒙山彝族人民的婚姻习俗,也是有趣得很。在一个陡峭的山坡上,狭窄的羊肠小道旁,彝族中年歌手罗永昌给我叙述了彝族的订婚习俗。他谈到一般要经过这几道手续: 第一次,吃允口酒。解放前,绝大部分的婚姻都是包办婚,都必须请媒人去提亲。媒人到女方家介绍男方情况,女方父母满意  相似文献   

11.
月令     
《山茶》2009,(3):198-199
三月——春的礼赞 说起“上巳节”,恐怕多数人不知道。农历三月初三的这一汉族古老节日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论语》中曾点对孔子描述自己的志趣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暮春三月,换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个人,带着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  相似文献   

12.
唐令关于其江南诸州租,并回造纳布的规定,仅见于《通典.食货.赋税下》。从中无法得出其江南诸州租,并回造纳布为开元二十五年新制的结论,但也不足以断定它是重申武德七年令。陈寅恪说折租为布为南朝旧制,依据只是两条明显失校的南齐资料。南朝并无折租为布的制度。唐代江南的折租造布算不上国家财政制度史上一大变革。南北朝财政收入构成大同小异,北朝与南朝,关市之税在财政总收入中所占比重都远不及田租或户调。甄琛说南朝仍崇关鄽之税,北魏唯受谷帛之输,都不符合历史真实。南朝关市之税在其全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即使比北朝高,也不表示南朝国民经济国家财政较北方进步。  相似文献   

13.
张俊峰  李杰 《民俗研究》2022,(1):94-108
隋唐以降,"江南"不仅是地域概称,亦作为一种美称在北方地区广泛流行。根据各地被称为"江南"的缘由,可大致分为水利型、稻作型、文化型、富足象征型以及景观型。各种类型的"江南"并非泾渭分明,北方各地之"江南"多是几个类型的集合体,是为复合型"江南"。北方"江南"多位于自然条件优越之地,多数"江南"指代地域为一县之隅。"江南"本是对某地社会之赞美,但美称亦会转化为"实累",明代宁夏即为此例。综合来看,传统时代北方民众对"江南"美誉的认可,缘于江南地区的繁荣兴盛,其本质上体现的是对于富足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亦是传统时代北方民众对于"何谓江南"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文物》1979,(4)
千里鶯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江南春》,把南朝的寺庙突出于诗情画意的江南景色之中,写出了南朝佛教的兴盛景象。公元四世纪初到六世纪,正当北方黄河流域陷入大战乱时,南方长江流域由汉族世族地主阶级建立的南朝经历了相对稳定的发展。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南朝统治者又大大崇尚两晋十六国时就已很兴盛的佛教,在江南建立了许多寺院,江苏吴县角直的保圣寺就是其中的一处。  相似文献   

15.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局混乱,商品经济发展趋于停滞,"恶钱"泛滥是其特有的经济现象。"恶钱"作为一种质量低下的货币大量流入市场,会极大地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历朝历代都予以打击和遏制。但是在南朝时期"恶钱"却屡禁不绝,有时朝廷甚至予以放任。梳理"恶钱"的发行过程和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并运用现代经济学原理加以分析,探究剖析南朝"恶钱"泛滥的政治和经济原因,为未来货币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6.
《收藏家》2016,(6)
正公元前六世纪,释迦牟尼在古代南亚次大陆北部地区创立的佛教,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传入中国。三国吴赤乌年间西域僧人康僧会创立的海盐金粟寺,为江南最早的佛寺之一,因此嘉兴成为江南佛教流传最早的地区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频繁,江南一带偏安一隅,佛教盛行,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后嘉兴"民物渐繁,  相似文献   

17.
夏明方 《历史研究》2020,(2):148-171
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部分的江南与作为整体的中国,在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不同阶段显现出不同的关系。在20世纪50年代以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大讨论中,江南被普遍地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典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历史研究的区域转向,江南之异于其他地区的发展道路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江南非中国"论也逐步取代了早期的"江南即中国"论。因此,如何批判性地分析这两种极端化的叙事,辩证地处理江南与其他地区乃至整个中国在经济演化道路上的关系,无疑是新时代历史学者不容回避的话题。跳出从江南内部看江南的"内史"框架,以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生态史视野,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时空网络或层层嵌套的"山海生态体系"之中,把历史时期江南地域空间越来越小的变动过程视为中国经济的"江南化"和"非江南化"过程,或可构建"内外联动"、"上下结合"、"古今贯通"、"中西互动"、"天人相应"、"形神兼备"的立体化的"新江南史"。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较偏于西 ) ,而不在南方。东晋南朝时期 ,江南的经济在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 ,有了非常显著的发展。从此以后 ,江南 (较偏于东 )的经济就逐步赶上并超过北方 ,中国的经济重心 ,也便由北方移到南方。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来对照今日的西部大开发 ,可以得到具有重要意义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赏画有感     
陈石  成建三 《贵阳文史》2014,(2):F0002-F0002
正600年前,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写过:"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如今黔中大地,"真山真水到处是"(陈毅诗句),令人称奇叫绝的风景数不胜数,"公园省"的美名早就蜚声海内外。这样的大好河山自然逃不过  相似文献   

20.
东晋南朝流行的券顶式长方形墓葬,其建筑形式来源于中原地区的洞石墓,其文化含义可能与侨居以及道教的修炼有关,那就是迁居江南的北方人士虽然死在了江南,但却始终想回到自己的故土,想乘坐上带有卷棚的"安车",躺在安车式的墓葬之中,实现回归的梦想。当故乡已经完全不可回归的时候,侨民们又无可奈何地选择了佛教和道教的方式,将墓室视作洞天福地,就地修炼超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