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感隐喻大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语言使用中,它不但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具有明显的认知性。通感隐喻的认知实现主要依靠意象图式和隐喻模式。  相似文献   

2.
于晨凌 《神州》2014,(6):145-145
隐喻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们重要的认知手段。随着近几年隐喻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当中的重要作用。笔者就结合隐喻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从认知角度出发对认知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研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隐喻认知与英汉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红霞 《攀登》2008,27(5):148-150
隐喻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事物的方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模式。它受社会文化背景影响,表现出明显的文化特征。隐喻是理解认知能力的唯一方法,也是语言理解和语言习得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了解英汉语言中隐喻的不同特点,对于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学习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花 《丝绸之路》2012,(6):86-88
概念隐喻理论是词汇习得策略的一个重要补充,在高职、高专学生词汇习得过程中融人概念隐喻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词汇内在含义扩展的能力和隐喻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比较好地掌握一词多义、词汇搭配和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提高词汇习得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5.
李秀荣 《沧桑》2009,(4):214-215
本文介绍了隐喻应用于词汇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其作用:隐喻认知对词汇语义范畴发展的作用;隐喻认知在词汇隐喻概念理解中的作用;隐喻认知对词义发展的作用。指出其对词汇教学的启示:重视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重视词汇隐喻意义和隐喻扩展义的教学,和重视词汇文化内涵的教学。  相似文献   

6.
维吾尔语动名词有名词化的现象和取向。本文从历时的角度来分析维吾尔语动名词名词化的原因,从现时的角度来论述维吾尔语动名词在语用实践中失去其动词特征变为名词的语法特征,探讨了此种现象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肖俊 《神州》2012,(31):162-162
本文运用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初步探讨了英语与维吾尔语对比研究的背景、意义与这项研究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8.
肖俊一 《神州》2012,(33):152-152
本文运用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初步探讨了英语与维吾尔语对比研究的背景、意义与这项研究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9.
洪艺维 《神州》2013,(4):133-13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着世界上千姿百态的文化。词汇反映了特定的社会文化,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造成了词汇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文化的差异赋予同一动物词语不同的内涵。本文从汉泰谚语中动物形象对比入手,以辅助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0.
伴随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当代博物馆展陈在博物馆建筑、展厅以及装饰细部等陈列元素上体现出鲜明的隐喻特征。这些充满象征与暗示的元素综合生成了博物馆的个性空间,成为博物馆表达历史记忆的载体,也是构建视觉文化的重要端口。当代博物馆借助隐喻的视觉文化来塑造观众的"看"进而实现对观众的引导与塑造。因此,研究展陈中的隐喻对于探讨当代博物馆的展陈理念以及背后的文化诉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相对于歌谣逸诗的整理,上古文献中格言谚语的辑录遗漏较多,主要原因在于未能细察古书引用俗语格言的方式和体例,因而有必要做进一步研究.上古文献中引用谚语格言,除了明确标以“谚”、“语”、“言”等,还常常用“闻之”和“故曰”为标志;没有任何标志而引用谚语格言的情形也普遍存在,应当依据语官的对仗、押韵、排比等形式、内容的哲理性和经验总结性以及不同文献或同一文献的不同篇章同时出现这三条主要原则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2.
葛勇 《丝绸之路》2009,(22):83-85
阿拉伯语与维吾尔语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看似相同,但这两种语言无论在字母、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阿拉伯语对维吾尔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维吾尔语也正是在这种影响下不断变革、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本文对阿拉伯语和维吾尔语两种语言的字母及语音进行了对比分析,阐述了阿拉伯语和维吾尔语字母和语音的内在区别。  相似文献   

13.
孟劲飞 《神州》2012,(36):195-195,197
近年来,对于韩国语语尾“ ”的研究已不为少数,众多学者也认为对此的研究已接近尽善尽关,然而笔者则认为关于此语尾的研究还尚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韩国语语尾“甜/鳅/缀”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其的超时制用法进行阐述分析。  相似文献   

14.
梅春才  张岩 《神州》2013,(16):249-250
本文通过对普京总统国情咨文中政治隐喻模式的界定、归纳及分析,进一步探究普京的执政理念,了解俄罗斯民众的意识形态,笔者希望本研究能为寻找政治隐喻研究新视角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孟劲飞 《神州》2012,(36):195+197
近年来,对于韩国语语尾"■/■/■"的研究已不为少数,众多学者也认为对此的研究已接近尽善尽美,然而笔者则认为关于此语尾的研究还尚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韩国语语尾"■/■/■"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其的超时制用法进行阐述分析。  相似文献   

16.
张岩 《神州》2012,(31):253-253
2012年俄罗斯总统大选,普京成功获选,再次入主克林姆林官,其发表的言论,尤其是其前两届任期的国情咨文将备受瞩目。政治隐喻,作为政治家们喜欢使用的一种语言表达手段,因其具有界定,说服,信息处理等功能,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理解政治现象或政治人物及其主张。  相似文献   

17.
日语谚语是承载日本文化涵的一个重载体,同时也是反映日本文化特征的具体表现形式。本文从消费观、经商观、风险观等方面对日语谚语进行了归纳整理、试译与分析,并从中抽取出了日本传统商业意识与商业规范的特质。采用将语言、文化、经济、商业等多元因素相结合的手法,对日本谚语中所蕴涵和折射出的商业文化特征加以系统性论述。  相似文献   

18.
张乐 《风景名胜》2021,(2):0082-0082
隐喻作为一种设计手法,从古到今,它在产品表现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被我们运用到各种领域.隐喻手法可以将设计师地想要表达的文化内涵、功能形式等,通过对一定符号元素的提炼与转化,表现在产品的外形、颜色、材质、形态中,从而使得产品与人类之前的认知习惯相吻合,与社会、历史、文化相关联.  相似文献   

19.
王洪志  范铮 《神州》2012,(5):15+17-15,17
通过武术谚语这种武术文化的重要载体,探究沧州武术的审美特征。沧州武术传承了中华武术意境深远的审美特色,具有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神形兼备的韵味之美、美善相济的内蕴之美;同时形成自己浓郁的地域风格,表现为异彩纷呈的博大之美、质实本色的厚重之美、独具一格的奇绝之美。  相似文献   

20.
郑婉薇 《神州》2012,(18):112-113,117
简介人们对隐喻的研究可谓源远流长。西方的隐喻修辞学研究始于亚里士多德(大约公元前300年),他在其经典名著《诗学》(Poetics)和《修辞学》(Rhetoric)中表示:"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借喻他物,这个词便成了隐喻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