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渭金 《华夏考古》2002,38(1):28-32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表明 ,人类在不断地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 ,人类的生存发展也将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 ,这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的史前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 ,研究史前文化除应注重考古遗迹、遗物外 ,对当时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古自然环境的研究也不容忽视。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 ,除采集了动植物遗存并作了科学鉴定外 ,同时还做了地层植物孢粉采样鉴定 ,从而为科学地复原河姆渡先民生活时期的古自然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材料。本文在已有的文化内涵及自然环境研究基础上 ,试图对河姆渡先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出…  相似文献   

2.
<正>文化的生态观是考古学和人类学系统论框架中最富创造力的理论之一。生态学被定义为生物有机体与环境,或结构与自然功能之间内在关系的科学。人类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人与其他有机体及其自然环境的关系被定义为人类生态学。生物有机体的生物学需求和基因结构决定了大部分生物有机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人类拥有发达的文化,文化在人与环境之间以各种形式发挥着一种媒介的角色——怀特在将文化定义为人类超肌体适应手段时意识了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人类自从形成的那天起,就同身边的自然环境发生关系。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载体。人类的发展就是不断地与自然环境发生关系的过程。在长期的与自然环境发生关系的过程中,人类创造了语言文字和文化。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然而,由于大自然的地壳运动造就了不同的自然环境,处在不同自然环境的人们,在长期的与身边的自然环境发生关系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点。民族特点亦如此。民族是在破坏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部落以后,以地缘关系为基础产生的,构  相似文献   

4.
论自然环境对河洛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靳松安  张进 《中原文物》2004,24(4):31-35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同时气候条件也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制约作用,时代愈早表现得愈明显.河洛地区史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不同考古学文化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异同,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只有适应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才能够去改造自然,并在一定程度上战胜自然,从而使人类文化持续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长寿点区的地理分布及其环境背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体现在人类健康与自然环境关系之上。人类生存于自然环境之中,人类的疾病、健康与寿命都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天、地、人之间关系的探究,很早就认识到了健康长寿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对人类寿命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和探索。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通过对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环境与长寿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人们对寿命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中国古代文献所述长寿点区的环境背景等三个方面的具体探讨,初步揭示中国古代人们在人类健康与自然环境关系方面的思想成就。一中国古代对自然环境与…  相似文献   

6.
论地理与历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主的认识模式中,学者的任务就是把人类活动当成人类思想的体现加以研究。然而,历史地理学中的“自然历史观”并未将历史看成自主的认识模式。由于历史学的认识方法具有自主性,因而历史地理学家在研究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时,应更多地注意历史时期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同时,历史地理研究也不能离开历史学家所处的现实世界,而是在研究时应将所有知识运用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中。将历史学充分地运用于历史地理学科,以为地理学工作者提供一个机会,使地理学者运用适合的历史学方法研究历史变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环境文化是指人类认识、适应、利用、改造、保护自然环境的物质文明和相应的精神文明的总和。环境文化是"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致力于可持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思想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修琦  牟神州 《人文地理》2005,20(4):110-113
在人类正面临生存环境的严重挑战的今天,中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受到中西方学者的高度重视。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思想的突出特色在于,承认自然环境限制作用,强调在此前提下主动地适应自然环境,从以人为本的基点出发去保护自然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这种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人地观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与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现今社会的发展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几十年来,随着田野调查、发掘和理论探索的进展,殷墟已经进行了多学科、深层次的研究,但对当时自然环境及其与殷王朝的关系迄无专题论著。拙文就殷墟呈述若干思考认识,敬希方家指正。自然生态环境是古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环境的不同导致人类适应、利用环境的生活方式的不同,进而从根本上制约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并深刻影响着一个区域人类文化发展道路。近几年来人类学中新出现的分文学科——“动物考古学”已展现出广阔领域和巨大潜力。动物的存在都需要特定的生态环境,任何动物群都能够反映与之相应的自然环境,环境的改变一定会在…  相似文献   

10.
自然环境的变迁在社会形态发展中的作用──环境考古学研究之一董琦自然环境的变迁对人类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否认的。本文所要强调的是,自然环境的变迁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大到什么程度,是局部的还是全局性的,是经济生活文化方面的,还是社会政治组织方面的,进...  相似文献   

11.
刘延臣 《神州》2013,(2):186-186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改变“应试教育”的偏向,强调着眼于提高公民素质,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遵循这一理念,地理教学改革要运用鼓励,过程与结果并重;以学定教,灵活运用教法;教学相长,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艺科互补,处理好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或者与创造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存。人类的创造活动,离不开知识和物质,离不开人文和自然环境。但凡建筑物等等,都修建在一定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之中,或者与之相协调,或者融为一体,称为名胜或名胜古迹,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垣曲县旧石器时代至商周诸时期的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垣曲县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再一次证明:自古以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当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人类逐渐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最终迈向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作为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的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储存中心,经济建设的知识宝库.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文化生活需求也随之增长的今天,对图书馆如何适应发展形势,提出了新的挑战.科学发展观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也是指导图书馆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深入理解和领会科学发展观,认真思考图书馆事业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和图书馆事业的自身规律.对图书馆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史前城址的自然环境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钱耀鹏 《江汉考古》2001,(1):41-46,40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载体,而文化只不过是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中介与产物。在特定条件下,自然环境往往制约甚或决定着人类的生存与生产方式,亦即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常常存在着不同经济类型文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居住生  相似文献   

16.
林木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使用最为普遍的物质。秦汉时期是中国林木资源全面开发利用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古代民众利用自然林、栽培经济林,使之成为人民生计的重要来源,形成以园圃制为基础的农林复合经济模式。在商品经济刺激下,木材及林副产品成为大宗货物进入到各阶层民众生活之中,林木资源商品化已达到较高的程度。因此,林木资源亦成为国家财富的重要来源,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秦汉时期得到全面实现,可以说天下资财半出于材。林木资源的开发利用,呈现出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多重历史面相,并对古代中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自然环境是一地地情全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续志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编写续志的自然环境,笔者认为:一要科学设置自然环境篇目,二要充分记述自然环境内容。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文化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俊 《攀登》2008,27(6):144-148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表现为“分立”与“融合”,二者的分立所导致的严重后果直接表现为科技的异化和人类价值观的扭曲,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和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科学与人文分立的历史追溯,发现既有科学对人文的压制,又有人文对科学的反抗。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益凸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必然选择,这既是理论发展的趋势又是现实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文化融合了科学与人文的内涵,体现了人文关怀,营造了“科技人性化”发展的氛围。科学与人文必将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文化的发展而不断融合。  相似文献   

19.
张婷 《神州》2013,(10):142
中韩良好的互信关系不仅使得双方在经济交往上有了长足发展更令韩国文化逐步深入到中国人生活之中。了解与体会韩国文化是学好韩语的前提与基础,本文以培养韩语跨文化意识为目标,探讨如何利用多样化形式来提高韩语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20.
民俗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传承并相沿成习的经济与文化生活模式.本文就满族与鄂伦春族的生育习俗进行比较分析,来看民俗对其民族的繁衍争发展产生的影响,并分析其文化意蕴.满族作为一个非常善于接受先进文化影响,并善于把优秀文化迅速融和到自己文化之中的一个优秀民族,以颇含科学原理的生育习俗,在促进母婴健康,保证种族繁衍,发展壮大民族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鄂伦春民族因其相对原始封闭的先天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以及一些鄙陋的生育观念,使得妇女孕期和分娩时得到的保护极少,婴儿成活率极低.通过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同的社会群体或不同的民族,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不同以及思维意识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习俗,而不同的习俗就会对其民族或社会群体产生不同影响,甚至影响到其民族的繁衍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