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35年,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以吕思勉《白话本国史》"丑诋岳飞,推崇秦桧"为由而责令修改;有人以此控告商务印书馆与吕思勉,法院决定不起诉。《白话本国史》中的岳飞叙述,不利于在民族危机中激发民族意识来抵抗日本侵略;但其中反军阀思想,有利于国民党加强中央权力,又为南京政府所需要。该案的处理方式反映了国民党政府对民族英雄叙述的尺度:尊崇岳飞为民族英雄,突出其反抗外族侵略的一面,希望借助其抗金形象来振发国民志气;同时把岳飞叙述限制于抗金事迹中,弱化其武将身份,警惕其对军阀政治的影响,以加强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2.
《二十六史》的整理点校工作,始于20世纪上半叶,张元济、顾颉刚、金毓黻等诸多史家对此贡献良多;然而,所取得的成绩却喜忧参半。建国后,《二十六史》的整理方得以有效进行。究其原因,实与国家力量支持的强弱、时局的安定与否等因素休戚相关。 相似文献
3.
何炳松编撰的《外国史》教科书,是民国时期中国历史学家和教育家对外国史关注、研究的产物。不仅在当时反响强烈,而且对我国当代历史教科书在历史教科书外观、编排、实用性和多元化、学法指导和历史思维、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的编撰,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我国史学领域各方面的研究中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他在民间家谱方面的贡献。人们知之甚少。本文就顾先生家谱观与他的《侯氏家谱序》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5.
元修《辽史》多取材于耶律俨《皇朝实录》。《辽史.营卫志》实出自耶律俨《实录》,《百官志》中也包含大量《实录》佚文;此外,圣宗、兴宗、道宗三《纪》应也是依据《实录》写成。耶律俨《皇朝实录》的资料主要来源于此前分别成书于圣宗统和九年(991)、兴宗重熙十四年(1045)、道宗大安元年(1085)的《实录》,这些内容应为研究辽史的第一手资料,值得我们特别重视。但从耶律俨《实录》来看,《实录》内容失之过略应是辽修《实录》的通病。有关辽代史料的匮乏,恐怕不能完全归咎于辽亡后史料的散失。 相似文献
6.
《尧典》作为《尚书》历史的开篇,标榜尧舜禅让之盛事,在儒家政治伦理学和历史编纂学中具有开宗明义的地位,是儒家思想的奠基石。但此篇虽属《虞书》,却并非唐虞历史之实录,而是战国时期儒家知识分子综合古史传说编纂而成的神话"创世纪"。顾颉刚早已指出了《尧典》中材料的神话来源,从比较神话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尧典》文本构成和情节结构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其神话意蕴。 相似文献
7.
8.
9.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主持之《中华民国史》12卷本的完整出版,应该是近年来中国大陆民国史研究的盛事。这套书从立案到陆续出版,前后超过30年,这是一段不算短的时间,当年参与其事的前辈学者已有多位故世,青年学生已成为中年学者,不久前又将尚缺的5卷补齐,以全套出版,且在纪念辛亥百年之际,自然引发各界注意,相关报道不断。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中的妖魔虽然各有背景,但许多成员法力并不高强,之所以能跟齐天大圣抗衡,靠的都是有特殊功用的法宝。《山海经》中记录着一个广为人知的上古传说,称大禹的父亲盗窃了天帝的“息壤”来堵塞洪水。据史家顾颉刚的《息壤考》,所谓的“息壤”,就是渭河峡谷的黄土地区,因春季水位上涨,土地突然隆起,古人误认为这种土会自己生长,故而把它编为治水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考古学建立之初,不免材料不足并有先天局限,但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壮大,其对中国上古史之重建的作用日益显现。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对旧古史系统进行了摧毁性的批判,傅斯年、李济等人继之而起,开辟了重建之路。傅斯年为重建中国古史提供了体制保证并指明方向,李济则在理论和方法上提出了系统的方案。然而,李济等人限于当时条件,具体实践工作并不理想,而中国大陆考古学者们则做出了切实的贡献。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田野考古学取得极大的成就,苏秉琦等学者据此提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和中国文明"多元一体格局说",中国上古史重建已进入切实展开的时期。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中国近代史学科形成于 2 0世纪 3 0年代。从学术史的角度看 ,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一 )新材料的发现 ,包括清内阁大库明清档案的发现及海外中国近代史资料的搜求 ,特别是清内阁大库明清档案的发现 ,直接改变了学者关于近代史的观念 ,导致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兴起 ;(二 )史学新思想、新方法的输入 ,可以说 ,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形成 ,就是新史料运用新史学的实践的结果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进步史观的输入导致了中国近代史“近代化叙事模式”的确立 ;二是重视史法的倾向导致了中国近代史编撰模式的转变 ;三是普遍史的倾向导致了中国近代史内容的更新 相似文献
13.
段金生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0,(1):13-18,213
近代边疆研究日益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既是学术研究内在学理自然发展之结果,也与当代社会各界关注边疆问题的历史性反思有着密切关联。对近代边疆史的研究,既不能割裂其与古代边疆史的延续性,也不能拘泥于断代史的话语诠释;既不能忽略边疆问题的殊相,也不要陷入地方史的思维;既要有纵向的深入思考,也要有横向的宽广视野。须从整体思维出发,在全球史视野下审视近代中国边疆问题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秩序重构的复杂关系,以国家史观念从全局上把握近代边疆问题与中国国家建设之间密切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1926年《古史辨》第一册出版,标志着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的建立。同年,顾颉刚先生写了《(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一文,列举《周易》的记载认定先商有易杀王亥取仆牛的史实,其中借用了王国维的研究结果。顾颉刚先生撰此文本来做的是一个反题,但正如他自己所说,“破坏和建设只是一事的两面”,所以此文实为顾颉刚先生在古史建设方面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在古史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 5 0年代 ,经过中国史学会精心组织 ,由一批第一流学者分别担任主编 ,1 0年之中编辑出版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1 0种 ,62册 ,共计 3 0 0 0余万字。它是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下对近代史资料的一次大规模的科学整理 ,为近代史研究提供了最基本和最有价值的史料 ,成就巨大 ,影响深远 ,因而堪称是新中国历史科学的盛举。 相似文献
16.
正视·总结·继承·发展——2007年高教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理论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ao Shouliang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15(1):114-119
200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具有鲜明的文化发展意识、民族发展意识、史学批评意识、历史总结意识和自觉的会通意识等特点。该书的面世不仅有助于推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和历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还在一定意义上体现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意义和发展趋势,可以看作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进入21世纪后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最新研究和解读。 相似文献
17.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论命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说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史料学的层面,它的现代性似乎主要体现在顾颉刚对历史知识一般性质、尤其是其不确定性的看法上或对历史知识的谦卑的态度上。搁置历史本体、着重于古史知识形成过程的“层累构成说”标明了顾颉刚经验主义的知识立场。而在普遍的知识论意义上,从怀疑古史记录到怀疑全部历史记录,顾颉刚事实上已经触及了历史知识的一般性质与“神话”的性质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8.
《禹贡》半月刊对中国史学近代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禹贡》半月刊对中国史学近代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该刊自觉拓展史学研究新领域,刊登了大量关于人口、民族、地理、宗教、交通等方面的论文,为人口学、民族学、历史地理学、宗教学、人口史等史学新兴学科的成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研究方法上,该刊力主扩大史料范围,倡导合作研究,重视平等讨论,创造出思想上活跃开放、学术上自由争鸣的良好氛围。该刊还特别重视译介西学成果和资料,为中国学术界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国的学术研究状况开辟了一个窗口,为近代中国学人借鉴外国研究方法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9.
冯金朋 《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2009,(1)
顾颉刚创立的“古史层累说”理论具有普遍适用性,不仅适用于中国古史研究,也适用于其他地区古代史的研究。本文以“古史层累说”的理论为指导,分析毕达哥拉斯从人到神的演变过程以及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背后原因,进而通过这个具体个案的研究,来论证顾颉刚“古史层累说”理论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