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水流域旧石器时期的远古居民与生态环境武仙竹(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汉水,是我国中部唯一一条南北向奔流的大河。《水经注》里除了黄河、长江外,只有汉水(《水经注》称沔水)和渭水占有三卷以上的篇幅。汉水流经陕西、湖北、河南三省,全长1577公里,流域面积...  相似文献   

2.
《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汉志》)卷二十八上,弘农郡卢氏县(今河南省卢氏县)下载:“熊耳山在东,…又有育水(今白河),南至顺阳入沔(今汉江),又有洱水,东南至鲁阳,亦入沔,皆过郡二,行六百里。”这里班氏的记载认为洱水和育水均为过郡二,行六百里,独立入汉江之河流。对此历来争议颇大。一是洱水与育水合流说。如清·钱坫、徐松《新校注地理志集释》(《二十五史补编》(一),中华书局1955年版)认为:“洱水盖合育水而入汉水,本互受通称之例。”二是洱水为今镇平县之潦河说。如清·陈澧《汉志水道图说》(同上)认为:“洱水,今河南镇平县之潦河,南…  相似文献   

3.
沌水话源     
武汉市郊西南部,有一条逶迤向东的河流,流经汉南区和蔡甸区的边界,于蔡甸区的沌口入长江.这就是汉水的支流东荆河(也称通顺河)的下游.这段河俗称长河,古代称为沌水.  相似文献   

4.
索子长河     
旧时汉阳,地夹江汉之中,位于古云梦泽北岸,港湖交错,河泊纵横,在江汉腹地未形成之先,为所谓“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其后由于水利渐修,江汉平原逐渐形成,而长江与汉水在汉阳境内遂分道扬镳,各向东流.但汉水自潜江之泽口有一支流经潜江、沔阳而入汉阳境内,该河在潜、沔境内,称东荆河,在汉阳境内,曰沌水,由沌口以出长江.解放前,每到夏秋之际,河流因雨水而聚集,小火轮由武汉而沌口—黄陵矶—山羊头—沔阳彭场——沔阳县城.  相似文献   

5.
赣江小考     
<正> 《汉书·地理志》载赣江有三源:日豫章水,出赣县西南,北入大江;曰湖汉水,出雩都县东,至彭泽入江;曰彭水,出南野县,东入湖汉。豫章水即后来的章水,湖汉水即后来的贡水,章、贡的名称应是拆“赣”而来。《水道提纲》却说“赣”字因章、贡二水合流而称之,诚为谬也。“赣  相似文献   

6.
夏口位于江沔交汇之所,能够控制长江中游水运交通及驶往江陵、襄阳的夏水、汉水航道,因而受到各方的重视与争夺。孙权先后在南北两岸的黄鹄山和鲁山筑城屯兵,设置船官与港坞,作为国都武昌的军事屏障,并“遣将入沔,与敌争利”,获得成功。曹魏后期至晋初对夏口实施了筑垒进逼的用兵方略,蚕食吴国领土,专设江北都督以统辖江夏战区。孙吴末年将荆州军政重心西移到乐乡、西陵,而夏口、武昌兵力削弱,将非其任,以致在晋军灭吴之役中望风溃降,未能起到江防砥柱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县域变迁汉阳县(今蔡甸区)定名于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县名一直未改,县城基本未变.古老的汉阳县地处长江中游、汉水与长江汇流地段.地跨汉水南北,东濒长江,西连(汉)川沔(阳),南与嘉鱼、武昌隔江相望,北与黄破、孝感彼此接壤.县辖土地总面积近3000平方公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化史上长久占据一席之地的、典型而多变的"莫愁"符号,其最初的人物原型为南朝石城的歌伎莫愁,歌伎莫愁又为活跃在汉水大堤的艳姬群体成员。石城莫愁之个体、大堤艳姬之群体,共同构建了中古时代襄沔地区作为历史表征的区域人文景观。而这样的人文景观之形成,缘于诸多历史本相元素的共同形塑。先秦以来,襄沔地区的汉水大堤、楚地的女子好游风俗以及地域记忆中的神女想象情结,为大堤艳姬群体的产生提供了基本条件;魏晋时期,襄沔地区便捷的水陆交通条件与四方凑会的地缘优势,吸引南方蛮族大量北迁、西北胡人频密东徙,加之地方特产宜城美酒的名声渐起,最终导致大堤艳姬群体的生成与为人熟知,而其代表人物"莫愁女"亦逐步成为文人争相吟咏与记忆的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9.
汉口早在明清之际已被誉为“天下四聚”,入清以来,商贸更称繁盛,所谓“南珍北货藏作窟,吴船蜀客到如家”,长江、汉水的商路沟通着东西南北,汉口的河街、正街、夹街成为商贾辐辏、店铺栉比的地方,汉水两岸更呈现出“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繁华景  相似文献   

10.
黄陂街忆旧     
一、昔日的黄金窝如果说汉正街是沿着汉水而下的一条“黄金地带”,那么黄陂街正是地跨江汉汇聚之点的一颗明珠,是闻名武汉的一个“黄金窝窝”.黄陂街上自鲍家巷,原湖北省官钱而起,横穿现在的民权与民生两条马路,直到江汉路分为上中下三段.上自汉水集家嘴,中经汉水入江的龙王庙,下抵江汉关.由于它濒临二水,横贯东西,宛如巨人的双臂,一手迎送沔汉荆襄的土特杂货,一手传输川湘江淮的绫罗纱棉,因而商贾林立,百业兴旺,华泽百货,应有尽有,是华中地区物资集散的中心,是九省通衢的汇聚分流的枢纽.汉江上许多名牌商号,巨商大贾,大多汇聚于此,创造了历史上无与伦比的繁盛景象,尤以抗战前夕,其繁荣之势已达于顶峰.  相似文献   

11.
狄道城西洮水古渡王楷丝路南线的走向是:沿渭水河谷地,经威阳、宝鸡,折而北上,过千阳、陇县,越陇坂,入甘肃境。经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清水、天水、秦安、甘谷、武山、陇西,至渭源县境,越鸟鼠山的高城岭,沿滥水(《山海经》称滥水,《水经注》称陇水,今称东峪河)...  相似文献   

12.
汉水纵贯我国南北,连接黄河与长江两大母亲河,在考古学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廊道作用。通过对汉水流域已有的商代考古资料的梳理和文化因素对比分析,结合文献,探讨了商时期汉水在考古学文化南北交流、东西交流方面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以及汉水流域商代考古学文化交流的具体路线问题。作为文化交流的廊道,汉水流域商代考古学文化交流的路线主要有三条。第一条,商代前期文化在河南境内沿今天的京广线南下,由豫东南越过桐柏山到达鄂东北,经澴水、滠水及其附近进入盘龙城,继而南下到长江中游。第二条,以豫西、晋南为中心的二里冈文化沿渭河、洛河向西传播到渭河平原、陕东南地区,然后越过秦岭山间孔道,沿丹江、汉水向东南传播到鄂西北,至此开始出现两条分支路线,一条溯汉水南下到长江中游,另一条则逆汉水而上向西至汉水谷地。第三条,中原商文化在河南境内向南传播,很可能直接经由南阳盆地进入鄂西北地区,再沿丹江、汉水南下至长江中游。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从来都是双向互动的,通过以上三条路线,反方向的文化交流同样存在。  相似文献   

13.
紧靠晴川阁北面的龟山历来不仅以苍秀见长,而且以险固闻名,它东临长江,北带汉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遗址“锁穴”就是一个重要见证,有关它的历史故事流传至今。《三国志·吴书·董袭传》记载:“孙权征黄祖,黄祖于大江中横两蒙冲挟守沔口,以栟榈大绁系石为矴。”  相似文献   

14.
嘉陵江上游诸水在历史时期发生过重大的水系变迁。汉初以前,今嘉陵江上游诸水本是古汉水的上游,由于河道壅塞,在今陕西略阳以上形成河道型的山间湖泊"天池大泽"。公元前186年的武都道大地震,震中约在今陕西略阳、宁强一带,造成今陕西宁强汉王山一带山体发生巨大滑坡。山体滑坡阻断古汉水,并在古汉水上游形成规模极为巨大的堰塞湖。至前161年,堰塞湖水南向溢流而夺古潜水河道下泄,又在龙门山以北的阳平关谷地形成新的"大泽"。随着堰塞湖、"天池大泽"和龙门山以北"大泽"的相继消失,到约8世纪,嘉陵江"袭夺"古汉水上游的历史过程完成。古汉水上游的水系变迁不是由于河流的溯源侵蚀,而是大地震导致河道堵塞后堰塞湖水发生溢流侵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前已见文字资料中,楚薳氏的族称有薳、蔿、、远四种形态。薳、蔿、在春秋晚期同时存在,其中薳氏见诸史册较早,战国楚简省作远,是大宗,蔿、是小宗。薳、蔿、既为族称,也是采邑之名。蔿、两小宗的采邑,很可能是从薳氏大宗邑田中分割出来的,故总言称薳,析论则谓薳、蔿、。三邑的地望,大致在汉水中游老河口至襄阳段以北、南阳盆地西南,彼此相距不远。目前见到的薳氏诸宗均属"以邑为氏",其氏称的金文写法也都从邑旁。  相似文献   

16.
汉水上游巴文化与殷周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水源于蟠蝝(宁强县境内),流经汉中盆地及安康地区,经鄂西北而达汉口入长江。在汉水上游两岸,通过考古调查与出土文物资料证实,它是我国古代西部南北文化重要的汇聚区之一。在汉中盆地的城固、洋县、勉县、汉中市及西乡县等地都发现有殷周及战国时代的青铜器,与汉中相邻的安康地区部分县亦有出土,这些铜器的造型、纹饰内容和布局,经过研究分析,部分器物则与中原地区出土殷、周时代的同类型器物  相似文献   

17.
玩水     
武汉的水实在是太多了。除了数不清的湖泊外,两条大江——长江和汉水——从城中穿过并在城市的中央地带汇合,也着实是一个了不得的景观。你往长江大桥上一站,入江口便在眼底。那淡绿色的汉水无止无息地汇入到浑浊的长江之中,两水相激,界线是那样清晰分明,看着两色江水的涌动,你会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正因为有了这浩浩的两条江水的流淌,才使我觉得武汉有了它特别的一份壮美。  相似文献   

18.
正襄阳是万里茶道的汉水中枢。今天称为襄阳的这个地方,在当年万里茶道上是三个重镇,汉水北岸的襄阳(今襄城);汉水南岸的樊城;再往上游去90公里,汉水东岸的老河口。而运茶船只沿汉水经襄阳进入白河往北,到河南南阳社旗,南方水路运输终于达到尽头,茶叶从社旗起岸,从此靠车马北运了。南船北马,汉水中枢当年,携货北上的茶商们,将茶包塞满襄阳楸子,离开汉口,经天门岳口,逆水行舟二十多天。一大批在樊城卸货,换体积小的船北上,  相似文献   

19.
<正> 郦注之误 《水经注》一书有许多错误。不论其他,只从河流水道而言,错误也是极多的。黄宗羲在《今水经序》中说:“余越人也,以越水证之,以曹娥江为浦阳江,以姚江为大江之奇分,苕水出山阴县,具区在余姚,沔水至余姚入海,皆错误之大者。”陈澧在  相似文献   

20.
解放前习称的"武汉三镇"名符其实,因为它们不仅隔有宽阔的长江与汉水,且无桥梁联结,在行政体系上汉口是直属中央的特别市,武昌为湖北省会,汉阳则为受辖于专区的普通县城,故而各自为政,谁也管不了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