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甘肃地区流行着一种名为"花儿"的山歌,研究学者们将其按词体格式、曲调特征分为"河州型花儿"和"洮岷型花儿"。"花儿"音乐生存繁衍了数百年之久,在回族、汉族、裕固族、撒拉族等多个民族中得到广泛传唱,是中国民歌花园中的一朵艺术奇葩。一种音乐形式能够经久不衰,与其自身的音乐性紧密相关,本文将追溯"河州型花儿"的历史,并通过对"河州型花儿"的词体格式、曲调特征和衬词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以"河州型花儿"著名曲令之一的"仓啷啷令"《雪白的鸽子》为研究目标,详细分析其音乐特征及演唱特点。  相似文献   

2.
最初认识炳灵寺,不是佛,不是菩萨,更不是喇嘛和尚,而是一首流传很广的关于炳灵寺的花儿:寺沟里麻了着雨来了,身带地草帽儿忘了。半路上遇见尕妹了,手拿的礼当儿忘了。“寺沟”又叫大寺沟,由于著名的炳灵寺石窟位于这条山沟里,故得此名。这一首花儿是少年放羊时,从老羊倌那里学来的。第二首关于炳灵寺的花儿是在20年前的一部以花儿为题材的电影《黄河飞渡》中学到的一首《白牡丹》令:左边的黄河右边的崖,手扳住栏杆了过来。远处的尕妹妹我跟前来,手扳住胛子了唱来。“黄河飞渡”是炳灵寺附近的一处名胜,电影《黄河飞渡》也是在这里拍摄的。镜头中汹涌澎湃的黄河浪涛和高耸入云的积石石林,伴随着花儿次第涌出,令人心旷神怡。《黄河飞渡》在花儿的故乡一炮走红,这首《白牡丹》令也随之变成了妇孺皆知的流行歌。“花儿”也叫“野曲”,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在山野里唱的歌,河州人禁忌在家里村上或在不同辈分之间唱花儿,这就形成了许多花儿山场,又叫“会场”。炳灵寺的花儿会一般在每年端午节前后三天举行。炳灵寺是一座有着近1700年历史的佛教石窟寺,在中国佛教史、考古史和艺术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与敦煌莫高窟等石窟并称为中国六大石窟寺。炳灵寺也是一块花儿的乐园。佛教文...  相似文献   

3.
"花儿"广泛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及新疆一带,其流行地域之广、曲调之丰富、文化蕴涵之深,在中外民歌中极为罕见.尤其是青海"花儿"不但形成独特的表现形式,还形成独具特色的音乐现象.只有把"花儿"与时代发展结合起来、与旅游景区结合起来,为旅游胜地赋予艺术色彩和文化品质,才能深挖"花儿"丰富内涵,体现时代气息和整合作用.才能...  相似文献   

4.
"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时由不得个家。作为一种珍贵的民间口头文学,目前,"花儿"已经渗透进群众生活中。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花儿"这种最纯真、最优美的民歌有了更多的渴望。针对群众对"花儿"与日俱增的需求,近年来,青海省文化馆馆长颜宗成及青海省文化馆、青海花儿研究会等达成共识,各部门形成合力,积极探索,培养"花儿"人才、挖掘"花儿"曲令、扶持"花儿"产业、打造"花儿"品牌。同时,努力改变"花儿"活动自生自灭的状态,脱俗求雅,从一些"花儿"茶园庸俗调侃的低档次中走向高雅,成为"花儿"品牌的民间基础。如今,青海"花儿"已经成为一种有较高知名度的青海文化品牌,随着东西部文化的交融,它正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多年来,青海省文化馆馆长颜宗成先生一直孜孜不倦地在"花儿"园地中辛勤耕耘,以强烈的文化自觉,潜心发掘、积极保护、大胆创新青海"花儿"。本刊特编发他撰写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青海省打造"花儿"品牌的工作实践及思考》一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人物:八哥,松山村一年轻小伙. 尕三妹,阳山村一年轻姑娘. 黑哥,松山村人 王哥,尕三妹的阿哥 管家,松山寺喇嘛 群众演员,甲、乙 [松山林外景及"花儿"会场场景,伴《花儿与少年》音乐,拉开序幕.] 画外音:这是流传在青海河湟两岸的一个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它讲述了民和县峡门"花儿"会的来历,以及河湟先民对爱情生活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2002年4月25日,是著名文学家、戏剧理论家赵景深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本刊特发表关家铮同志介绍赵先生一篇佚文的文章,以示纪念.赵景深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写的这篇推介西北民歌"花儿"的文章,是首次公开刊出,该文也是解放后研究花儿的第一篇文章,它扩展了我们对花儿研究的视野,开拓了花儿研究新的领域.文章虽然是半个世纪前所写,但是无论对于我们今天花儿的研究,还是对于了解花儿研究史无疑是有一定助益的.  相似文献   

7.
人物:八哥,松山村一年轻小伙。尕三妹,阳山村一年轻姑娘。黑哥,松山村人王哥,尕三妹的阿哥管家,松山寺喇嘛群众演员,甲、乙[松山林外景及"花儿"会场场景,伴《花儿与少年》音乐,拉开序幕。]画外音:这是流传在青海河湟两岸的一个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它讲述了民和县峡门"花儿"会的来历,以及河湟先民对爱情生活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8.
黄锦 《丝绸之路》2011,(24):48-49
甘肃民族歌剧的创作和演出在历史上曾形成三次高峰,涌现出近百部优秀的作品。而这些作品均有一个共同之处,即与花儿结下了不解之缘。甘肃民族歌剧剧本题材多反映花儿流行地区的历史故事、社会生活、民俗民情等,唱词多以花儿格律和结构方式为主,音乐则以花儿曲令为基础,道白采用花儿流行地区的方言土语,在表演上吸收了花儿演唱中的摇头、垫步等表演程式,形成了独树一帜、具有浓烈地方色彩的民族歌剧之路。  相似文献   

9.
何艺源 《神州》2021,(1):70-71
本文对作曲家李滨扬先生的民族室内乐作品《花鼓》进行深入分析.这首作品是作曲家于2013年应邀为中央音乐学院"圣风"乐团而作,并同年在"金钟奖"比赛中荣获金奖,文章从作者的创作思维,民歌凤阳花鼓的溯源,本作品的各音乐要素方面进行整体上的分析研究.通过对音乐文本的相关分析,探究作曲家将中国民间音乐元素与西方技法相结合的具体...  相似文献   

10.
保安族是甘青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特殊的民族历史进程。保安族花儿因保安令及其独特声调,使之在河州型花儿中个性突出。保安族花儿的习成及特色,与该族群的地理演变和历史进程有密切关系。保安族花儿艺术的习成又影响了保安族语言。  相似文献   

11.
马国英 《丝绸之路》2013,(12):46-49
本文对临夏方言的语言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进而探究临夏花儿"字"的发音特征、唱词的结构特征及演唱技巧,并对学习、传唱临夏花儿的现实意义以及传承、发展临夏花儿的思路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2.
过去朝阳是北山, 石板崖, 要喝个互助的酒哩; 阳世上陪你到阴间, 望乡台, 转过了还绕个手哩. 这首传唱了数百年的"花儿",以地名和酒起兴,歌颂了土族人民坚贞的爱情和对家乡的热爱.歌里说的"互助的酒",就是现在闻名遐迩的青海青稞酒.  相似文献   

13.
松鸣岩区域是"南乡花儿"的大本营,更是"花儿"在中国西北的一个流传中心。在清末文人诗词、《歌谣周刊》《花儿集》等前人文献中,都记载有松鸣岩区域的"花儿"传承。通过与当下的传承现状相比照,可以发现:松鸣岩区域的"花儿"传承,呈现出稳定的代际延续特征。时至今日,"花儿"在松鸣岩区域的传承场域得到进一步拓展,受众广泛,传承有力。民众的文化自享决定了"花儿"能够在松鸣岩区域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4.
"花儿"是回族民间艺术的奇葩,它以回族文化为底蕴,以回族大众为载体,通过民间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新疆回族"花儿"作为新疆典型的民歌艺术,依托于它特有的功能。本文就新疆回族"花儿"的情感表达、认知、文化整合、教化等功能进行必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土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土族歌曲种类很多,有“花儿”、“宴席曲”、“喜歌”等。其中,“花儿”是流传最广的一种。“花儿”是山歌。除平日在山间、田野传唱外,每年四月,麦苗发青时节,各地都要举行“花儿”会。人们欢聚一起,支起白帐篷,进行唱歌比赛。即兴编词,一问一答,对唱如流,相持两三日。土族“花儿”格式以四句式为多,前两句比兴,后两句表达实意。另外,还有“拦腰斩式”及三句式。土族“花儿”最明显的民族特点是结尾音拖长而下滑,给人以深沉的感觉。土族“花儿”调令有“好花儿今”、“杨柳姐令”、“马营令”等。…  相似文献   

16.
积石山下,黄河两岸——青海循化地区,聚居着一个聪明、勤奋的民族——撒拉族.1955年,这里建立了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撒拉人自称"撒拉儿".在汉文史书中,早就有"沙剌""撒鲁儿"等音译称谓. "我们街子上有一棵歇凉的树, 头抬(者)看, 还有个喜鹊的窝哩……" 这首"花儿"中所称的"街子",位于循化古城西郊五公里许,傍山临水,绿树掩映.街子西南隅有一潭碧水,水中一块白石,这便是骆驼泉和骆驼石.  相似文献   

17.
著名"花儿"王子马俊曾有一句戏言:青海的"花儿"在河湟,河湟的"花儿"在民和,民和是"花儿"的窝窝。的确,作为河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民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是"花儿"创作的富矿区,也是"花儿"广为传唱的流行区,其境内流行的曲令多达十数种,大小"花儿"会也有五六个,尤其以七里寺"花儿"会为最。其传唱流行的"花儿"可以说基本上涵盖了河湟"花儿"的绝大多数,特别是七里寺"花儿",是民和地区"花儿"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有其传承发展的重要价值。因而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记者 郭晓芸)近日,杨生顺《河湟"花儿"综论》由青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杨生顺,青海开放大学副教授,青海花儿研究会秘书长.20年来,他深入西北、江南与江淮,深度调研访谈,搜集、整理、研究"花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6年,主持完成青海社科规划项目"基于青海生态文化建设背景下'花儿'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19.
花儿与花市     
《旅游》1999,(6)
花儿是一种民歌,花市则是售花之地。表面上互无联系,但内在里却密切得很。它们是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01向往生活、热爱生活共有的表现。花儿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陕西一带居住的汉、东乡、保安、撒拉、土家甚至部分藏、裕固民族广泛传唱中。人们称之为“西北之魂”、“西北的百科全书”。花}L曲调之丰富、唱词之浩瀚,又可列全国民间艺术的前茅。而这美妙花儿的故乡就在河州。民谚云二“陕西的乱弹,河州的少年”,少年即是花儿的别名。专家们从其保留的音调、早期唱词及遗留的民俗推断,是由古代羌、汉民歌融合而具雏型的。后…  相似文献   

20.
毋庸置疑,时至今日,人们不会再以花儿是情歌伤风败俗,花儿是"野曲"难登大雅之堂来审视花儿、妄评花儿。也不会用"花椒树上你嫑上,上去时树杈儿挂哩,庄子里去了你嫑唱,胡唱时老汉们骂哩"禁锢花儿的演唱活动。花儿作为口传心授的民歌,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早以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众多的曲令,特色各异的演唱方式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