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植傑在“诸葛亮论”中,对这一历史人物的活动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也提出了应该如何评价这一历史人物的意见。从文章里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有关诸葛亮的史料是做过不少蒐集思考的工作的,文章里也有不少确当的论述。这篇文章的主要缺点,在于还没有对于诸葛亮这一人物作出符合于历史的评价,对于有关诸葛亮的历史活动的叙述也有着不少错误,笔者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以及有关诸葛亮的历史还了解得很不够,现在提出一些问题,以求对于这一问题有深入一步的理解。究竟应该如何评价诸葛亮呢?“诸葛亮论”的“结语”一节中说:“总之,诸葛亮在封建社会里,应当是属于被肯定的人物,但是我们对于他,不能估计过高,他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人们对于诸葛亮的才能,一向极为  相似文献   

2.
听惯了“凤头猪肚豹尾”之说,不少同学误以为文章开头应该追求优美多姿,结尾讲究简洁有力。实际上,文章结尾也应该追求美感,给予读者美的享受。特别是对于考场作文而言、阅卷教师在临打分之前看到一个美妙的结尾,获得了审美快感,定会“龙颜大悦”,打出较高分数。下面,笔者试对作文的“凤尾”进行分析和说明。一、亮出高见:尽展哲思美有了文章前面的铺垫、蓄势,结尾处再亮出作者经过提炼的精警语句(这个语句最好在作者动笔之前就已拟定,以统率全文的写作),以其意味厚重引人警  相似文献   

3.
1962年著名的“七千人大会”是一次“出气”的大会,毛泽东主席在会上的讲话给许多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亲临其境,也受到很大的启发,使他在日后能够经受住炼狱般的考验,其他领导人的讲话也给作者留下难以忘却的回忆……历史是客观的存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也应该是客观的。  相似文献   

4.
韩春秀 《神州》2020,(6):241-241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界也收到了冲击,开始融入一些新技术和新的教学方法到教学当中,以构建高效的课堂。高职历史教学也是如此,为适应新课改的需求,开始借助“互联网+”,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文章结合“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历史高效课堂教学实际分析,简要谈一谈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刘云峰同志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展毕生思维能力的一点体会”是作者切身实践的经验心得,对中小学历史教学,会有一定的启发。不过两月来关于中小学历史老师教学经验的作品,不像以前那样的多了,可能是暑期中忙于学习的原故,以后还希望在这一方面多写点东西,不过希望不要作一般性的总结文章,要根据一个主要问题,把自己的经验和心得贡献出来。  相似文献   

6.
罗雨林 《纵横》2014,(3):45-47
一代名医、我的父亲罗易乾博士逝世已近40年了。先父生前处事低调,从不宣扬自己,即使是在遭受“文革”厄运、蒙受冤屈、被打成“牛鬼蛇神”和“国民党残渣余孽”时,也不认错、不申辩,不找关系保护自己。所以人们对他一生所做过的种种对民族有益的事,大都早已淡忘。直至前不久,我突然接到家乡广东省兴宁市负责编修地方志和研究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7.
回顾1949年以后大大小小的政治运动,“1958年高中毕业生寒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应该是仅有的一次针对未成年人的“运动”,而且整个过程俨然是1957年“反右”运动的“浓缩版”,从全国来看,所涉及的人数也不少,而且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这件事情不应该被历史遗忘。  相似文献   

8.
潘卫民 《宁夏史志》2002,(1):26-27,33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准则。编纂年鉴也是如此,一部好的年鉴应该实事求是地对社会事业进行全面反映,既要鉴“得”,又要鉴“失”,不溢美,不掩恶,秉笔直书,再现历史真面目。只有这样,年鉴才能反映事物的全貌,年鉴的真实价值才得以实现,年鉴才能记述完整。  相似文献   

9.
我参加过无数次会议,许多早已淡忘了,然而使我终身难忘的,是作为代表,参加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召开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从党的“六大”到“七大”经过了17年时间,而“七大”从筹备到召开,也经历了不少曲折。  相似文献   

10.
《百年潮》2004,(4)
回忆录属于历史,必须真实,不应有想象、虚构,更不允许造假、胡编,否则,谬种流传,遗害无穷。本刊创刊不久,曾经发文批评过一位作者以“密友”身份“回忆”吴宓的书;本期,我们再次发表谷鸣的文章,批评同一作者对宋美龄的“回忆”。造假、胡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混淆文学、历史的界限,为了追求生动性而  相似文献   

11.
我们评论一个文学典型,应该从作品本身提供的材料出发,而不应该从自己的主观想象出发。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科学,它的任务一个是“求真”,一个是“求是”,而“求真”又是“求是”的基础。历来对阿Q的评论纠缠不清,就是因为有些同志忽略了“求真”的工作。尤其是在阿Q的“革命”这个问题上,很多同志硬把许多阿Q根本没有的品质塞给阿Q,造成了对阿Q这一文学典型的错误认识。我在这里只想做点“求真”的工作。关于阿Q的“革命”,鲁迅先生说过: 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Q的运命,也只能如此,人格也恐怕并不是两个。民国元年已经过去,无可追踪了,但此后倘  相似文献   

12.
毕克官 《炎黄春秋》2014,(10):50-52
总希望淡忘那些过去的伤心事,也不想多去谈论,可有些事总是绕不过去。例如,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我家乡威海搞“土改复查运动”,对我本人和全家的伤害,就是一例。因为,朋友和乡亲都会问我是几岁离乡的,什么原因离乡。更有细心的,看了我的自述文章,说我父亲开了文昌盛商店,何劳我这个正念书的中学生去卖点赶海赶回的蛏蛤,换回几角钱糊口?要回答这些问题,就无法绕开“土改复查运动”。  相似文献   

13.
“文革”经过30多年的沉淀,人们对这段历史已级逐渐淡忘了。那些曾经在千家万户中随处可见的“文革”间的工艺品、宣传品、日用品绝大多数已被毁损、抛弃或流失。可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兴起一股收藏“文革”文物热。人们热衷于收集毛主席像章。语录、邮票,但也有人目光转向“文革瓷”,北京古玩城拍卖行的副总经理耿金友先生就是收藏“文瓷”中的一位佼佼者。“文革瓷”是指文革期间生产制作的、带有鲜明时代特点的生活及工艺陶瓷品。这个时代的瓷器在设计制作上很少考虑艺术美感、装饰效果,而是刻意追 求政治主题和思想内容。题材多为毛…  相似文献   

14.
2004年第10期的《纵横》杂志刊登了《解开“真理标准”文章作者之谜》一文(以下简称“谜”文),作者王强华从编者的角度提出了“真理标准”一文作者的问题,与我所了解的情况不一致。作为当年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和理论动态组的一员,我也算是一个当事人和见证人,又对此事作过调查,我觉得有责任从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的角度提供一些史实。一“谜”文首先质疑邓小平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支持者”的提法。该文认为,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由邓小平发动、组织和领导的”,言下之意是,说邓小平是“支持者”,就贬低了邓小平对这场大讨论所作的贡献。对此,…  相似文献   

15.
在2002年9月出版的《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张荣生写的、题目很长的文章《珍惜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前进道路的历史——论更加公正客观地看待党在“文化大革命”十年中的失误》。该杂志的编辑在此文的“摘要”中,把作者对“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观点概括成这样一句话:“‘文化大革命’十年是党史、国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十年浩劫’这一寓意抹杀一切的不准确表述,不宜作为这一历史时期的代名词。”我认为,这篇文章所谈的内容,不仅是一个史学研究的重大课题,而且是涉及政治的重要问题,必须认真地讨论清楚。  相似文献   

16.
此文系配合“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课题筹备与宣传工作的特约专稿。其主要内容是:立足现实,面对挑战,追溯历史,梳理成果,借鉴经验,筹划发展,展望未来,对课题研究与实施建言献策.是一篇有份量的研究文章。作者王运良同志是本刊年轻的“老作者”,他在复旦大学攻读博士期间,对文物管理理论、政策、方针有过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与现实     
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对现实具有借鉴和指导的作用。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另一方面,人们的现实生产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又提供了对历史进一步认识的基础。这种对历史更高一层的认识,反过来,又作为对现实新的借鉴和指导。如此反复循环发展。这正好像一个人,从幼年起,逐步积累生活经验而成为阅历丰富、成熟的人。与此同时,当他长大成人之后,随着他的经验的不断增长,对幼年和青、少年时期一些原来认识不清、不深刻的事物,逐渐比以前认识得  相似文献   

18.
“万岁”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颐 《炎黄春秋》2008,(10):68-72
在乍暖还寒的上世纪70年代末,那在全同上下早已响彻云霄,终在“文革”十年达到狂热顶点的“万岁万岁万万岁”虽正缓息,但余音未尽,“声”犹在耳,此时历史学家王春瑜先生在《历史研究》1979年第9期发表了《“万岁”考》一文,对“万岁”一词追根溯源。此文虽引经据典,却毫无所渭“方巾气”,所指紧扣现实,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这篇文章不长,却是功力、学识与才情皆具的佳作,而作者的胆识和勇气则更令人钦佩。当然,不是“过来人”恐怕很难想像当年发表这篇短文所冒风险之巨,大概也很难理解为何如此一篇短文彼时竟能引起那样的“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19.
雷颐 《纵横》2014,(4):61-64
十余年前,读到《纵横》2002年第7期刘志军先生的《影片(故宫)引出的跨同情缘》一文,眼光为之一亮。文章虽短,却颇有意义。因为,要让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进入“历史”的确不易。在某种程度上说,没有进入“文献”就没有进入“历史”,或者说,“历史”是曰“文献”形成的,因为无征不立是历史学最基本的学术规范和起码要求。然而,某种“历史的局限”却也因此而生。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古建筑兴修所需要的政治、经济条件以及紫禁城宫殿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论述了“康乾盛世”是紫禁城建筑发展中最辉煌的一段历史时期。作者又以紫禁城为例谈论了对文物建筑的原状、历史信息、历史可读性的理解问题,提出了文物建筑的保护维修应该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这一道路要将传统的工艺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国家保护文物的方针政策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并对被改变了的文物建筑在维修中应如何处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