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强 《华夏考古》2021,(1):62-73,87
汉水中游地区以青龙泉遗址第三期为代表的遗存属于石家河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即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类型.以往被归入此类型的遗存并不单纯,实际上包含了部分属于煤山文化乱石滩类型的遗存.根据青龙泉、七里河、老鸹仓、黄楝树等典型遗址出土的材料,可将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类型分为早、晚两期.已公布的测年数据显示,其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  相似文献   

2.
刘辉  胡家驹  唐宁  郭长江 《考古》2012,(8):3-28,1,97,102
2008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叶家庙遗址进行了发掘,这是近年来长江中游史前城址聚落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发现的文化遗存大致分为三期,相当于屈家岭文化早期、屈家岭文化晚期和石家河文化早期。城垣兴建于屈家岭文化晚期。城外墓地的使用时间则从屈家岭文化早期延续至石家河文化早期。  相似文献   

3.
《邓家湾:天门石家河考古报告之二》,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和湖北省荆州博物馆编著,文物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发行,该书为16开精装本,正文共309页,约36万字,文后附有彩色图版32版,黑白图版79版。定价290元。邓家湾遗址位于江汉平原北缘的天门市石河镇北约2.5公里处,为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群之一。主要包括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存。1956年、1987年、1992年先后进行了四次重要发掘,发现了一大批新石器晚期重要的遗存。邓家湾遗址的发掘对于研究石家河遗址群、石家河古城和探讨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的社…  相似文献   

4.
关于石家河文化与屈家岭文化的关系问题,考古学界的意见基本上是一致的,认为二者属于继承发展关系,即石家河文化是从屈家岭文化继承发展而来。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天门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大面积发掘,获得了较为丰富的资料,本文拟从这些新的资料出发,对石家河文化早期与屈家岭文化晚期的关系问题进行了一些具体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2007年7月至2009年8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建设,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河南淅川县沟湾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此次发掘发现有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王湾三期文化四个时期的史前遗存,清理出石家河文化的灰坑、灰沟、瓮棺等遗迹,出土比较丰富的陶器、石器等遗物。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豫西南地区石家河文化的年代与特征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3年3月—6月对淅川金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遗址地层堆积简单,文化内涵较为丰富,新石器时代遗存属于四个时期,分别为仰韶文化晚期、屈家岭文化早期、石家河文化早中期和王湾三期文化晚期。  相似文献   

7.
关于屈家岭文化区、系、类型问题的初步分析(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屈家岭文化在中心区以外的区、系、类型分析自《京山屈家岭》把屈家岭遗址第二次发掘发现的“早期遗存”和“晚期遗存”都命名为“屈家岭文化”后,考古发现的广泛屈家岭文化遗存,经考古界广大学者的研究分析后都较一致地认识到屈家岭遗址的遗存是最典型的屈家岭文化遗存并认为屈家岭文化的中心地区应在今鄂中的“汉江东部地区”之后,屈家岭文化中心区以北原为仰韶文化的分布区,以西原为大溪文化的分布区和以东应是薛家岗文化的分布区,也将随着考古发掘资料的积累和研究而得到更多的共识:《发掘》的一系列考古发现和《成因》的进…  相似文献   

8.
根据对下王岗遗址和相关遗址出土材料的分析,下王岗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实际上自早至晚包含了枣园文化下王岗一期类型、庙底沟文化八里岗一期类型、朱家台文化、屈家岭文化青龙泉二期类型、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类型、煤山文化乱石滩类型等六种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这六种文化遗存代表了汉水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末期的文化发展序列。  相似文献   

9.
大路铺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并非单纯属“石家河文化系统”,至少包括薛家岗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三类不同性质的遗存。以大路铺遗址为代表,可以归纳出长江以南的鄂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变迁经历了薛家岗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张家山遗址是江汉平原地区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包含有新石器时代的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等,这几个文化一脉相承。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江汉平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内涵和考占学文化谱系提供了一批新资料。  相似文献   

11.
安乡划城岗遗址地处湘北,是大溪文化分布区内经发掘的重要新石器遗址之一。关于该遗址中一期遗存的文化性质,发掘报告认为属“屈家岭文化早期”,但考古学界一直有争议。近年来,随着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关系问题讨论的深入,论争各派逐渐都把讨论焦点集中到鄂西湘北地区是否存在屈家岭文化遗存,是否有屈家岭文化早期遗存叠压在大溪文化之上的地层关系这二点上,有些同志甚至认为,这二点应是解决两文化关系之争的关键。这样一来,划城岗中一期  相似文献   

12.
2007年7月~2009年8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建设,我们在淅川县沟湾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发现有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王湾三期文化四个时期的史前遗存,清理出王湾三期文化的房址、灰坑、墓葬、瓮棺等遗迹,出土了比较丰富的陶器、石器等遗物,为研究王湾三期文化的南渐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郧西归仙河遗址2009年度发掘获取了一批石家河文化、汉代、唐代、明代遗存,其中石家河文化遗存较为丰富,丰富了鄂西北地区石家河文化的内涵。归仙河遗址的石家河文化遗存和郧县青龙泉遗址的石家河文化遗存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但文化面貌纯净,遗址中仅见石家河文化遗存一种新石器时代遗存,不见青龙泉遗址中出现的仰韶时期及龙山时期的其他文化因素。因此归仙河遗址的石家河文化遗存对于鄂西北地区石家河文化的界定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郧县青龙泉遗址2008年度发掘获取了相当丰富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遗迹、遗物,丰富了鄂西北地区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的文化内涵。同时在该遗址新确认了一批乱石滩文化的遗迹,出土遗物较为丰富,为研究该地区"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文化格局以及中原与鄂西北地区的区域文化互动提供了新资料。本次发掘还确认了一种比较特殊的石家河文化埋葬习俗—少(婴)儿瓮棺以腰坑的形式与成年人土坑墓共同组成二次合葬。  相似文献   

15.
龙山岗遗址位于豫西南丹江库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2008—2009年的发掘,发现了丰富的仰韶时代晚期、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遗存,对进一步了解龙山岗遗址文化内涵,研究该地区新石器时代各时期聚落形态演变及文化源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考古》1999年第3期刊登了韩建业先生的《湖北随州市西花园早期遗存分析》一文(以下简称“韩文”),对《西花园与庙台子》(以下简称“报告”)[1]的“具体分期和各期文化性质的认识”提出商榷,结论是“西花园早期遗存大致可分为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中原龙山文化四个时期,其中后两期又可各分为两段。此外,在遗址最下层可能还有相当于庙底沟类型或大溪文化中期阶段的遗存,在上层可能有过二里头文化后期遗存。……总跨度约从公元前33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我们认为这一结论与西花园遗址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17.
“乱石滩文化”这一文化命名的提出始于乱石滩遗址发掘报告ill。乱石滩遗址位于鄂西北均县城东75公里处,坐落在汉江北岸香炉碗小山南麓缝被上。遗址残存面积600平方米。1958年11月至1959年4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队对之进行了三次小规模发掘,发掘面积】46平方米。主要发现仰韶和乱石滩上层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存,该发掘报告注意到乱石滩上层与下王岗遗址晚二期遗存间相近;晚于且不同于青龙泉遗址三期遗存I3邯p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类型14h;与中原地区龙山时代诸文化遗存也有本质区别;有自己的文化地域。基于以上认识,依照考古学…  相似文献   

18.
在汉水中上游的七里河新石器时代遗址,曾经有一支由江汉地区发展而来的石家河文化氏族。考古发掘揭露出这一氏族具有特点的房屋建筑遗存,和显示有拔牙、猎头等的古老风俗的墓葬。本文对揭示出的诸多古老风俗,结合文献和民族学资料进行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9.
四顾台遗址位于湖北省广水市杨寨镇刘家畈村三组四顾台小学内(该小学已废弃),2006年6~7月为配合京广铁路改线工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四顾台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发掘,发掘面积50平方米。遗址主要为新石器时代和西周遗存,遗迹主要为灰坑,出土器物主要为陶器。新石器时代遗存年代大约相当于屈家岭向石家河过渡阶段。西周遗存包含了西周早、中、晚各期文化,明显具有鄂东西周文化的特征。本次发掘面积虽不大,但所获新石器时代和西周的资料,对深入了解鄂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和西周文化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解读邓家湾     
本文对天门石家河古城中的邓家湾遗址进行系统的解读,认为屈家岭文化一期的社会分化还不明显,社区共同体的成员们在以公共的神话英雄祖先为崇拜对象的宗教权威的动员下修建了规模巨大的石家河城墙.屈家岭文化二期和石家河文化一期社会分化加剧,较为私密的血缘祖先崇拜一度取代了社区公共件宗教祭祀.到石家河文化二期,贵族主导下的公共祭祖活动再次兴起,但到了三期,这一活动衰落而巫师开始成为社会主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