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1月31日《日中历史共同研究第一期报告书》公开发表(以下简称《报告书》)。《报告书》中提道:“双方学者均认为:在学术研究领域存在意见分歧是正常现象;在就战争责任的认识取得基本共识的前提下,通过学术讨论、资料交换与观点的交流,可以加深相互间的理解,缩小认识的差异。迄今为止的共同历史研究,双方学者已经在学术研究领域进入了‘即便不赞成对方的意见,但也可以有一定程度的理解’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人民所受到的教育与记忆中,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战争的残忍、残暴的标志性事件。与之相反,在日本却有一些包括内阁成员在内的保守派国会议员、学者、文化人、教育家等公然宣扬南京大屠杀否定论。《产经新闻》、《文艺春秋》、小学馆等保守派媒体也反复地鼓噪已经在学术上站不住脚的南京大屠杀否定论。众所周知,这种情况刺痛中国人民战争记忆的伤疤,引发了他们对日本人以及日本社会的抵触与质疑。甚至还因此出现了声称南京大屠杀是“哽在日中友好交流喉咙上的一根刺”的说法。  相似文献   

3.
历时三年多的日中共同历史研究在日本社会及历史学界获得怎样的认知与评价。在《日中历史共同研究第一期报告书》(以下简称为《报告书》)发表一年半以后,希望重新思考其意义与课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还能带动当地就业,推动文化交流。在旅游业多元化发展,智慧旅游、文化旅游兴起的同时,人们也在追求更好的旅游体验,如何高质量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各地政府和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以江苏南京为例,分析南京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南京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2010年1月,历时三年完成的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书正式向社会公布,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共同研究报告书代表了中日两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基本反映了中日两国学界的研究现状,对加深两国学者在历史研究上的交流,以及在一些重大历史认识问题上接近或达成共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报告书涉及的内容很多,其中关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时期日本对华政策的阐述,特别引起我的兴趣,下面即结合自己对中日报告书的解读,从日本对华认识的角度,谈一下个人意见。  相似文献   

6.
一、攻占南京的门户——皖南北伐军要进攻南京,就必须首先攻占皖南。当时的皖南没有今日这般发达的铁路、公路网,大军行动较为不便,仅仅只能沿长江进出南京。朱元璋当年就是从江北渡江,然后从皖南去攻打南京的。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曾与湘军在皖南地区激烈地争夺了好几年。由  相似文献   

7.
对于1927年南京事件的肇事者,史学界存在不同看法。本文根据在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找到的传教士书信,认为南军士兵负主要责任的观点更为合理。而南军士兵之所以有选择性地针对外国人抢劫而难以制止,主要是因为国民党官员在调和意识形态的刚性维度与柔性维度的紧张关系时能力过弱而导致的一个结果。  相似文献   

8.
一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因病逝世,消息传来,全国人民十分悲痛,纷纷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哀悼。周恩来是江苏淮安人,家乡人民对他有着十分真挚的感情。  相似文献   

9.
民国12年(1923),黑龙江省库玛尔路鄂伦春族人民在呼玛县公署所辖的十八站(现塔河县鄂伦春民族自治乡)一带爆发了反抗奸商盘剥压榨的斗争。整个斗争四月起事,历时8个多月,波及呼玛、漠河两县上下千余里。最多时有100余户400多名鄂伦春族人民参加。反抗斗争打击了汉族奸商的欺压活动,惊动了呼、漠二县知事、黑河道尹、黑龙江督军。因为库玛尔路正蓝旗头佐佐领刚通①参与其中并遭杀害,历史上称这次反抗斗争为“刚通事件”。  相似文献   

10.
《申报》关于1927年南京事件报道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谦厚  李卫平 《安徽史学》2012,(1):46-53,76
1927年发生的南京事件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亦是北伐过程中国民革命军与西方列强在中国发生的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正面冲突。从《申报》报道情形观之,此次事件虽是国民革命军下层官兵无组织行为所致,但折射出民众普遍存在的反帝情结。从事件解决结果观之,南京国民政府尽管将肇事责任推给了共产党,但最终承担了对外赔偿之责,而对外舰炮击南京平民之事却"始争终让",不了了之。这反映出南京国民政府当时应对重大外交事件的弱势处境。  相似文献   

11.
臧运祜教授和户部良一教授在日中共同历史研究成果中,阐述了九一八事变爆发及其以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双方的论述收录在报告书《近现代史》第2部第1章《从九一八事变到中日战争》中。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臧运祜详细介绍了中方对九一八事变的应对,而户部良一则论述了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决策过程。两者的基本态度都是根据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始史料和既有研究成果进行论述,但在判断史实的重要性和对史实的认知方面,双方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本文着重于双方的不同之处,在梳理各自的论述之后阐述笔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书》2010年1月公开发表一年来,作为近现代史组的中方委员之一,笔者在关注学界评论的同时,也不断反思历时三年的第一期共同历史研究的过程,继续思考本人承担部分所涉及的重要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3.
《历史研究》近期发表的两组义和团研究论文 ,展现出历史事件研究的新前景 ,即不再把事件视为自足的研究对象 ,而将其作为透视社会结构的研究路径和视角。“事件路径”的历史意味着事件外延的扩展和看待时间的不同方式。在史学研究中 ,“事件路径”是沟通宏观与微观、结构与事件的有效途径 ,它与社会史、总体史、叙事史等当代史学的新进展并行不悖 ,因而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2010年1月,历经三年的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正式向社会公布,引起国内外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其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内容自中日共同历史研究项目启动以来,一直是学界和媒体报道、讨论的焦点,笔者作为中方外部执笔人承担撰写中方报告中南京大屠杀的内容,参加了多次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委员会的研讨会议,现将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研讨情况作一简述,并结合自身研究谈几点个人观察与感想。由于囿于个人观察和笔录,其阐述或挂一漏万,或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15.
1948年底至1949年初,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捷报频传,南京解放在即。如何顺利地接管好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完成新旧政权的交接,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人为配合解放南京、接管南京,  相似文献   

16.
书写历史,需要关注七个关节,这七个关节的英文单词中,均有w。对谁来书写、写什么、空间、时间、如何书写、为什么、为谁书写等七个方面的考究,有助于澄清历史迷雾,逼近历史真相,透视历史事件背后的意涵。以“七个W”来审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有新的发现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2006年12月,根据中日两国领导人之间达成的共识和两国外交部间达成的实施框架,中日两国各10位学者组成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委员会,就中日历史问题进行研究。2009年12月,委员会宣布第一阶段研究工作结束,并公布了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由中日两国学者就共同确定的题目而分别撰写的论文构成。人们一般认为:历史问题是影响中日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但什么是历史问题?历史认识的分歧点在哪里?历史认识的分歧是否可以解决?如何寻找解决历史认识分歧的方法?许多问题需要历史研究者予以回答。而此次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则是回答上述问题的一次尝试,或者说迈出了解决中日历史问题的第一步。本刊拟分两期约请各界学者对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及其研究报告以笔谈的形式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一词的本身就是一个“故事”,它的出现本身就蕴有“近代”何以构成的“故事”。为什么“近代史”的叙事情节中不断出现的是与“西方”有关“事件”?是“历史学”编制了“近代史”,还是“近代史”产生了“历史学家”?这个“故事”似乎可以一说再说。  相似文献   

19.
在众多作者和读者的关爱之中,本刊编辑发行第一百辑了。史念海先生主编第一辑《中国历史地理论丛》问世于1981年,于今竟有三十年矣。32开188页、B5开160页、A4开160页的变化,最为体现的还是学者的追求一贯,学界的发展不断,以及母校——陕西师范大学的支持坚定。本刊自2001年实行匿名审稿规则后,刊名又广布于学界内外,所载论文或精雕细琢,或入木三分,兼具此二项神情者又所在多有,均可谓彰明较著之作。因由此故,本刊编者自感责任不轻,编务工作不能稍有懈怠,当努力将"把好稿子发出来"的办刊理念落在实处,为学术求得积铢累寸之功效。当此百辑号编辑之时,恰有中国人民大学华林甫、本刊编辑部主任王社教两位教授提出回顾十年研究的设想,一组文章从动议终变为文字作品,正可为一份礼物,奉献于本刊,奉献于学林文坛。  相似文献   

20.
今年南京中考作文命题是"我作主"。标题简捷明快,响亮而大气。"我作主"三字,以主谓结构构成一个富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短句,喊出了90后这代人的时代心声,唤起了考生们的主人翁意识和从小就应树起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