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庆历新政”是北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所主持的一次短暂的变法改革。这次改革的中心是整顿吏治。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所提出的前四条:明黜陟、抑侥倖精贡举、择长官,都是针对当时选拔、任用、考察、升迁官吏中的积弊而发。虽然这次改革的时间很短,收效甚微;但这些建议中所体现的改革精神以及改革中的矛盾斗争,或不无可资借鉴之处。因而,值得加以探讨。在论述这些改革以前,有必要先说明一  相似文献   

2.
韩琦论     
韩琦,北宋重要的政治家。他曾“当政十年有余,赞辅三朝”。他与范仲淹等领导庆历新政,后来却反对王安石变法。他积极抗御西夏的入侵,却又对外主守主和。他激进,却常常表现出守常。历史的复杂性及历史人物的多侧面性,使得人们在评价韩琦时,往往出现片面之论。本文企图通过有关韩琦一生的几件大事,对他作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夏微 《史学月刊》2008,(5):129-132
李觏是北宋杰出的平民思想家,他既是范仲淹所领导的庆历新政的思想立论者,也是王安石所推行的熙宁新法的思想先驱者,其提倡改革、谋功用世的思想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宋神宗是一位"改革皇帝",他在位期间一直在推动着改革,前期有"熙宁变法",后期有"元丰改制",但人们提到他时往往只会想到"王安石变法"。这说明,他在那场改革中所发挥的实际作用显然被低估了。一、帝国的财政困境宋神宗赵顼是宋英宗赵曙的儿子、宋仁宗赵祯的孙子,出生于庆历八年(1048年)四月,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英宗驾  相似文献   

5.
李华瑞 《文献》1999,(2):121-134
(一) 庆历新政和熙丰变法是北宋中期两次大的变革运动,虽然这两次改革运动中间相距差不多24年的时间,但是一般认为熙丰变法是庆历新政在更大规模和范围上的继续.这是因为:一、庆历新政拉开了宋代变法运动的序幕,由于庆历新政的昙花一现,未能缓解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因而随着统治阶级的危机的加深,士大夫要求改革现状的呼声不断高涨,"方庆历、嘉祐,世之名士常患法之不变也."①二、在局部地区出现了改革的新举措和新动向,如陕西青苗钱,郭谘千步方田法,浙江路李复圭改用出钱召人承募衙前役等②.从而为大规模的变法运动作了准备.由这二点来看,把从庆历新政到熙丰变法约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过程,称作变革时期,大致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相似文献   

6.
张方平为北宋中期政治家,在庆历新政期间,主张改革,但思想上又趋于保守,又反对王安石变法。其改革思想与实践存在很大矛盾。本文试图探讨张方平矛盾之处并了解其生活时代情况。  相似文献   

7.
扬州名堂     
<正>平山堂绕过廊院,我又来到古风流溢的平山堂前。平山堂在扬州瘦西湖畔蜀冈中峰上。欧阳修在史称"庆历新政"的改良运动中旗帜鲜明地站在以范仲淹为首的革新派一边,因而受到保守派的排挤和打击。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写下了名垂千古的《醉翁亭记》,表达了寄情山水诗酒、与民同乐的思想。庆历八年(1048)二月,欧阳修调任扬州。瘦西湖的秀丽清瘦,大明寺的雄浑壮伟,特别是登上蜀冈中峰,远眺江南,真(今江苏仪征)、润(今江苏镇  相似文献   

8.
辛硕 《河洛史志》2000,(3):18-23
膝子京,名宗谅,子京为其字,河南洛阳人。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春,膝子京遭人诬告贬职岳州(巴陵郡)知军州事,翌年(1045年)重修岳阳楼,从此与范仲淹的传世名作《岳阳楼记》结下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9.
正"王安石变法",是由北宋神宗主导、宰相王安石负责推行的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改革。这场变法开启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结束于宋神宗去世时的元丰八年(1085年),前后16年有余。由于时间长,牵涉面广,牵连的人多,掀起的滔天巨浪对北宋的官场形势、人情冷暖甚至国运兴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王安石变法"的争议由来已久。  相似文献   

10.
李子君 《文献》2005,(4):83-97
《礼部韵略》(以下简称《韵略》)是宋代一部专门为科举而设,作为考官、士子共同遵守的审音定韵标准的韵书.丁度等奉敕编纂,仁宗景祐四年(1037)六月丙申旨准颁行.从景祐四年至南宋灭亡(除去庆历新政、熙宁变法、绍圣时期、崇宁废科举的数十年),《韵略》一直是宋代场屋必备的权威工具书,熊忠《古今韵会举要·自序》称:"宋省监申明,儒绅论卞,《韵略》集注,殆且五十余家."增修、增订之频,刊布流传之广,远非宋初其他官修韵书如《广韵》、《集韵》所可匹敌.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一生经历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两次社会改革,早年他是新政的支持者和参与者,晚年他却曾反对变法。如何看待他政治态度的变化?是进步、保守,或者先进步,后保守?历来论者颇多歧异。本文从其思想和实践两方面对此作一分析。通过其吏治、财用和兵备三方面改革主张的概述,说明他具有切中时弊的改革思想,又通过他在两次社会改革中的实际行动的考察,辨明这样一个事实:早年他是庆历新政的决策人之一,并曾切实督察新政的实行,晚年他反对青苗法是从此法的实行有弊无利的实情出发,故他始终是一个坚定而稳健的改革实践家。他在政治上是一贯积极进步的。  相似文献   

12.
十一世纪四十年代初,以范仲淹为代表推行的“庆历新政”,揭开了北宋中期改革潮流的序幕。一代名臣包拯正是在“庆历新政”推行的这一年进入了北宋中央统治集团。他虽然没有与范仲淹等人建立直接的联系;但在很多敏感的政治问题上,是与新政派取得了同一认识的。包拯虽然没有提出过整套的改革方案,但他是一位政治上的实干  相似文献   

13.
魏羲之 《文史天地》2011,(12):53-54
这是一起"走后门"的典型案例。可见走后门之风,在中国历史多长。北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江西临川才子王安石来到汴京参加由皇帝主持的考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殿试,那年王安石刚好21岁,由于自己才华横溢,所以对于考取状元信心满满。  相似文献   

14.
一包拯生活的年代,正是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局面形成之际,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统治集团中一批开明有识之士,目击时弊,疾呼改革,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改革潮流。包拯也积极投身于这股潮流之中,并针对宋仁宗年间经济领域的种种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王朝,即便烂到骨髓,也不愿在体制内改革自新,非要等农民起义和外族入侵来改朝换代。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也因为触动了官员的既得利益而以失败告终,只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供后人玩味。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奔波仕途,屡遭同僚排挤、攻击,甚至他的朋友、同窗、老师对他  相似文献   

16.
正熙宁四年,也就是公元1071年,王安石作为宰相,登上帝国权力顶峰,变法派"高层领导班子"也建设到位:韩绛升任参知政事,吕惠卿升任太子中允,章惇升任翰林学士,曾布升任集贤校理,蔡确经王安石推荐,也升为三班主簿。变法早已有序展开,王安石与宋神宗经过两年琢磨的"免役法",也开始在开封府郊区进行试点。然而,就是熙宁四年的一天,王安石正在家中办公,忽听门外传来喧哗之声,他刚要叫人询问发生了什么  相似文献   

17.
今人多认为吕夷简第三次罢相是因为宋仁宗决意改革,就先把他罢去,再任命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这种认识不准确。  相似文献   

18.
“庆历新政”發生在北宋中期,这是一个由中小地主阶层代表人物所进行的一次政治革新运动的重要尝試。“庆历新政”在北宋“变法”史上有着承先启后的巨大意义,它是“熙丰变法”的序幕和准备。“庆历新政”的出現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絕不仅像旧史家所謂的“党爭”之类事件,而是由于北宋社会史發展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在《伤仲永》一文中,讲述了一个5岁便可指物作诗的神童方仲永的故事。巧合的是,王安石自己也恰有一个聪明绝世、堪称神童的儿子,他叫王雱。王雱,字元泽,生于1044年,即宋仁宗庆历四年。这一年,无论是对于北宋当局,还是对于那些忧国忧民的士大夫们,都是一个重要而特别的年份。这一年,宋与西夏达成和议,边境出现暂时的和平局面;这一年,"庆历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北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曾公亮身经庆历新政、熙丰变法,有丰富的仕宦经历,更兼文辞出众,流传至今的有《武经总要》等名著。学界对曾公亮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