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2014年9月22—24日,中国社会科学论坛"跨国视野下的近代中国与世界"学术研讨会在潮州市韩山师范学院召开,会议由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和首都师范大学文明区划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来自境内外的6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跨国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中西交流与思想史研究、世界经济体系与近代中国、海外华侨与中国研究等专题展开了讨论,共提交会议论文44篇。会议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神户华侨与广东侨乡的关系分为近代和当代两个时期 ,指出近代神户华侨社会与广东侨乡关系的四个特征 ,认为近代神户华侨与广东侨乡的关系是以火柴贸易和生产为中心的关系。改革开放后 ,虽然神户华侨华人与广东侨乡的关系有了恢复和发展 ,但这种关系缺乏坚实经济关系的基础 ,是一种“根”在神户的关系 ,而不像新中国成立以前那种“根”在中国的关系 ,这是神户华侨华人与广东侨乡关系在近代时期和当代时期的主要差别 ,这种差别的产生主要是神户华侨华人社会本身变化———即落地生根的结果。不过 ,未来新华侨华人与广东侨乡关系的动态却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3.
论文以旅京华侨学会所属《侨学杂志》及同期报刊杂志所载相关内容为基础,对于旅京华侨学会之产生源起、组织机构、会员资格及制度规章等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考察,并对其筹备与建立过程、出版杂志、推动侨生教育、推广实业与保护侨胞等主要职能与具体活动加以探讨。1919年4月成立的近代中国第一家华侨学术教育团体——旅京华侨学会,是近代以高等学校华侨学生为主的归侨社团,是民国时期具有华侨特色的教育团体,也是国内沟通中国政府与海外侨胞的中介组织,作为近代中国成立较早的华侨教育团体,学会充分发挥其文化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的作用,在弘扬中华文化、推动华侨教育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近代广东侨乡社会受海外华侨华人的影响,其社会生活方式与风俗文化都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首先,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出现了渐趋"洋化"的生活方式;其次,在风俗文化上出现了传统习俗基础上结合"出洋"的怪异习俗;最后,在社会风气上,一方面出现了奢靡腐化的现象,另一方面新的文明之风突起.本文以潮汕、五邑为例,探讨海外华侨华人对近代广东侨乡生活方式与社会风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将田野调查与历史研究结合起来,以学界研究较薄弱的山区侨乡——梅县为研究区域,对华侨与近代侨乡工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华侨在率先投资近代工业中,注重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西方近代企业制度及经营理念。在侨乡工业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华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民国初年 ,经过激烈的讨论 ,海外华侨在中国取得了参政权 ,华侨在民国政府中从此具有自己的正式代表。华侨回国参政制度的产生代表中国政府正式承认华侨的国民身份 ,现代意义的、以中国国籍为特征的华侨正式产生。民初有关华侨回国参政的讨论 ,加速了近代民族国家的主权、国民等观念在中国社会的传播与推广 ,华侨对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影响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7.
华侨教育与20世纪初东南亚 华侨民族主义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侨教育与20世纪初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的产生谢美华近代中国的新式教育是在救亡图存的自强运动和维新变法的浪潮中诞生的,从一开始就带有“教育救国”的明确动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传到海外,与华侨民族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互为因果。本文探讨东南亚新式华校教育的产生和...  相似文献   

8.
近代菲律宾华侨社会的形成黄滋生华侨华人之在菲律宾,已有过千年的历史,但近代菲律宾华侨社会的形成,却是近百年的事。海外华侨社会的形成,应以其自觉地提出自己的正当诉求,有组织地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为标志。基于这一论定,近代菲律宾华侨社会形成的过程,我以为始...  相似文献   

9.
有轨电车是真正意义上近代城市公共交通的起源,对城市的发展与百姓的生活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轨电车于民国时期传入北京,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明相碰撞的产物,此后一直缓慢发展,步履维艰,有轨电车在北京变革正是中国曲折近代化进程的缩影,充分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进程。  相似文献   

10.
毕鹏帅 《神州》2013,(18):175-175
梁启超可以说是清末民初报道和关注华侨华人(包括留学生)问题的主要学者,他对清末民初华侨华人的重视和研究功不可没。他利用所办的《新民丛报》尽量报道海外侨胞的有关信息,对华侨所在各国的苛例进行揭露和评价,同时还对北美等地的华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他的热心既与一个关心中国国势和国民的近代知识分子先驱的敏锐观察力有关,同时也是在与西方列强碰撞的过程中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中民族主义意识逐渐形成的表现。"华侨殖民论"是这种民族主义意识的典型。  相似文献   

11.
针对近年来祖国大陆海外华文教育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 ,台湾当局在延续其历年经验性做法的基础上 ,以满足海外侨教现实需要为目标 ,注重以创新思维拓展侨教工作 ,采取各种更加灵活和有力的措施 ,多方面多渠道地扶持海外侨教工作。本文分析了台湾现阶段扶持海外侨教的主要措施 ,论述了其可资借鉴与参考之处。  相似文献   

12.
论华文教育的定位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关华文教育的定位,历来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华文教育涉及诸多的学科、政府与民间部门以及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和各国社会状况、教育文化政策等,我们应对以上诸多因素给以全面、充分的重视。本文据此提出,华文教育应分属海外华人的民族文化教育、政府的侨务工作、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以及华侨华人研究等几个领域。同时,华文教育自身的这种复杂性,也决定了其在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低龄学生人数增加、华文学校功能进一步扩大、教学中的语言文字更加统一以及华文教育社会化并逐步进入所在国主流教育系统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潮汕侨批业为个案研究,利用跨国主义理论,探讨了侨批网络的内部整合与制度化问题。认为侨批网络的制度化表现首先是侨批公会的建立,继而是侨批公会网络的形成,侨批公会网络再通过其制度化机制进入以中华总商会为中心的更高层次的华人社团网络。侨批网络的扩大加强了其对外的集体交涉能力,从而维护了侨批网络的正常运转。在此运作模式中,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起着领导核心的作用。侨批网络的运作模式对研究跨国华人商业网络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学在新马流播极早,它们主要是通过早期劳工口头传播、私塾授受传播、文人沙龙传播、华人社团传播、峇峇群落马来文翻译传播等渠道,使中国传统文学在当地被广泛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中国文学由此对当地的华人与华文文学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在查阅有关文献和考察访问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 194 5年 8月日本投降以后 ,朝鲜华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华侨知识分子的努力下 ,在朝鲜半岛北半部重新恢复和新建了华侨学校。这一时期 ,由于华侨教育得到了朝鲜政府的支持 ,朝鲜华侨学校发展很快。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华侨教育受到严重破坏 ,但在中国政府的大力帮助下 ,大多数华侨学校仍能坚持上课。从 195 3年 7月停战到 196 6年 ,由于多方面的有利因素 ,朝鲜华侨教育进入了鼎盛时期。但其后 ,朝鲜政府按本国教育体制全面改造了华侨教育。从此 ,朝鲜华侨教育沿着“朝鲜化”发展。作者认为 ,当今的朝鲜华侨教育何去何从 ,到了应该考虑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海外学堂乐歌产生的历史背景、海外学堂乐歌的类别及其特点。作者认为 ,这些学堂乐歌具有明显的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极力鼓吹和弘扬中华文化 ;提倡热爱中华祖国 ,为祖国服务 ;勉励学生勤学向上 ,充实自己 ,努力奋斗 ,不断追求进步 ;提倡热爱所在国、文化融合和中外友好。作者也分析了海外学堂乐歌的历史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古代华侨华人与中医药在东南亚的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古代对中国周边国家产生过重要影响。本文主要论述了古代华侨华人在东南亚的医药活动及其对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论文考察了归国华侨与早期中国电影业发展的密切联系和华侨在中国电影海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在近代中国国产电影的发展历程中,华侨在技术、设备、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先导作用。一方面,在中国电影的起步阶段,一批海外华侨回国创办电影公司或投资参与电影制作,推动了中国早期电影的发展。另一方面,侨居海外的华侨亦在当地积极支持国产电影,建立了国产电影的发行放映体系、拍摄突出中国文化的华语电影。民族认同让海外华侨积极推动早期中国电影的发展,使中国电影不断壮大,而国产电影的传播又进一步增强了海外华侨的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19.
作为日本华侨社会的主要教育设施,华侨学校不仅为华侨子弟的教育做出了贡献,也为整个华侨社会的统合和稳定发展以及中日文化的交流立下了汗马功劳。华侨学校具有持日本国籍的学生增多、学生总体趋向多元化,毕业生去向以升人日本学校为主流,以民族教育和升学教育为两大教学目标及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观念等特点。但由于华侨学校长期处于边缘化的法律地位,故在学生入学、升学及学校财政等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华侨学校教育活动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网络华文文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华文文学的兴起与全球化存在密切关系。因特网为海外华人用汉语创作与发表文学作品提供了远较过去为多的机会 ,并促进了海内外华文作家之间的交流。网络华文文学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语与汉语、中华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科技与文学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