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内藤湖南所开创的京都学派东洋史学,在理论上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唐宋变革论为标志的中国历史分期法,而具体到中世阶段,又以"贵族制论"(笔者更愿意称之为"贵族社会论")闻名。这一学说强调东汉至中唐的中世时期门阀贵族占据社会中坚、垄断政治权力,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贵族文化色彩。除此之外,日本学界又有两种学说与之针锋相对。一种是"历研派"以马克思主义历史演进法则为理论框架的汉唐时期上古说;  相似文献   

2.
六朝时期,即便出身贵族也必须经过乡论和中正的“品藻”,获得“乡品二品”后才能成为官僚,进入清流官序。六朝史料中另有“二品才堪”现象,通过分析可以认为“二品才堪”并没有获得乡品二品,它反映出皇帝权力无法干涉“乡品二品”的授予这一历史事实。门阀贵族的存在反映出六朝与秦汉、宋元明清时期有着不同的历史特性,而六朝贵族体制源于地方乡里社会,则是其与重视血缘的欧洲和日本贵族制迥异之处。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社会结构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轴,与此同时,六朝贵族制研究有助于我们从历史演进中去发现那些被皇权相对化的事物,从而客观、全面地勾勒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轨迹。  相似文献   

3.
<正>六朝贵族制在日本的东洋史研究中可谓最重要的课题之一,相关学术史回顾不胜枚举。中文学界很少使用"贵族"一词,一般采取"门阀"或"士族"等概念。不过,求同存异的话,中日学界对六朝贵族(士族)内核的把握仍有些一致之处,即强调此群体相对皇帝权力的独立性、在官位继承上的世袭性,他们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统治(支配)阶层。如果将这一结论转化为提问,核心问题是:六朝时代的权力如何进行再生产,是否可以疏离皇帝而依靠血缘(或其他方式)代际传递?当然,对  相似文献   

4.
质疑"中国古代专制说"依据何在——与侯旭东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旭东的<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想象出中国人的"自我东方化"和"自我殖民",夸大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过高估计了否定专制说者的影响;在没有进行历史学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得出有悖史实的结论.事实上,"中国古代专制说"并非如侯文所说是西方人对东方的偏见,也并非没有经过中国人的事实论证.这一学说既有深厚的中国本土思想资源为基础,也经过众多学者长期的和深入的研究,符合中国历史的特征.接受和传播"中国古代专制说"并不是中国人的"自我东方化"和"自我殖民",而是中国人为了改造传统社会去深入认识中国社会.侯文所做的知识考古不够完全,这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将此项工作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5.
采女是日本古代地方豪族献给中央朝廷的贡女,是在宫廷主要负责天皇、皇后等饮食起居的下级女官。律令制国家时期的采女制度亦是后宫女官制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些采女甚至被升为贵族阶层。然而律令制确立之前的采女并非如此,她们是古代王权专制过程中的产物,是连接中央朝廷与地方豪族之间的桥梁,其出现与演变体现了王权与地方势力双方博弈的过程。对该时期采女的考察,有助于从一个侧面加深对古代王权专制统治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古代日本的皇亲原本没有“姓”,随着古代国家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出现了皇亲赐姓的现象.皇亲赐姓的实质是通过调整以天皇为顶点的身份制度来维护和加强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统治体制.古代日本皇亲赐姓的演变反映了从古代到中世的历史潮流及其变化态势.  相似文献   

7.
越智重明曾提出不应过高评价魏晋南北朝的贵族制,因为据此恐怕很难搞清楚皇帝权力的本质。对此,谷川道雄批评说,若按照越智的意见,就无法究明六朝贵族制的特质。其后,日本的贵族制研究变得极其精致,另一方面,越智所说的皇帝权力问题相较贵族制研究却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这种情况是否仍在延续呢?  相似文献   

8.
<正>一、已有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学术讨论所存在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奴隶社会学术研究的奠基之作是郭沫若的《奴隶制时代》(1),而其有关中国古代奴隶制的学术思考,早在1930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便已基本形成(2),在当代中国曾影响极大,以致社会和学术界的主流观点都认为中国历史上存在奴隶制社会。略有分歧的是郭沫若认为夏商  相似文献   

9.
贵族是日本历史上非常重要的社会阶层。直到明治维新以前,贵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大和时代的豪族、律令时代的公家贵族(也称王朝贵族)、幕府时代的军事贵族。社会发展进程与贵族制度相伴始终,不同历史时期由不同的贵族主宰历史是日本古代社会结构的突出特点。贵族制度的直接影响是强权统制架空了皇权。贵族制度的社会史含义在于,贵族是身份制社会的产物;贵族的根本属性是血统而不是财富;贵族传统塑造了日本人人格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日本学者川胜义雄《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一书的主要内容,并试图在日本战後学术史的脉络中把握川胜史学的进展。以1967年《汉末的抵抗运动》为界,川胜氏的研究可以分为前後两期。在其後期的研究中,“贵族政治”发展为“贵族制社会”,成为与“封建社会”对举的综合性概念,显示了欲囊括内藤湖南“文化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于一体的创新意图。  相似文献   

11.
日本古代小说大都具有浓郁的佛学色彩,净土、无常、果报是最典型的三个侧面。净土思想是日本佛教的主流且具有明显的现世特征:平安物语的净土信仰成为救赎宫廷贵族脱离苦难的精神支柱;中世战记物语的净土信仰多与死亡紧密相连,成为对战乱中人们渴求来世幸福的终极关怀。无常是日本小说尤其是中世物语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无常既是对人间永无常住的感性叹息,也是对盛者必衰社会法则的理论解释,更成为武家社会切身感受的“生死观”。因果报应思想贯穿日本小说史的始终,它与宿世、轮回、转生等观念互为表里,成为孕育日本怪异小说流行的土壤之一,并表现出与儒家劝惩观念相结合的世俗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的周边国家中,日本是最早实施科举,也最早终结了科举的国家。古代日本在社会与文化发展水平都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仿唐制实施贡举,把贡举与初创的官学教育融为一体,在制度设计上将平民屏蔽在外,贡举的参与者始终以贵族子弟为核心。由于荫位制度的存在,贵族子弟依靠父祖恩荫就可以轻松获得官位,对进入大学寮学习及参与贡举并没有足够的兴趣,导致贡举实施不盛。贡举的考官——大学寮教师的门阀化、家业化加速了贡举的瓦解。日本的贡举始终是为贵族服务的,故仅仅存在于贵族处于辉煌时期的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最终随着贵族的衰落而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13.
宋明以来宗族制形成理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建华 《安徽史学》2007,90(1):75-87
宋明以来宗族制度形成理论的探讨,似可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为界,分为两个不同时期.前一个时期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封建社会形态视野下的近世宗族农村公社论、族权论、宗法思想论、土地关系制约论四论;在后一个时期,则从研究问题的实际出发,对前一个时期的理论基础有所突破,主要反映在宗族民众化、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的"三化"、国家认同论、宗族乡约化以及对宗族形成原因的综合分析方面.把握近世宗族制的形成及其性质,将近世宗族与中世世家大族加以比较是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封建社会后期理论影响下的宗族比较,共同之处在于宋以前的宗族与社会具有身份性,是世家大族掌控社会;宋以后的社会具有非身份性,普通官僚与民众地位上升并拥有宗族.新的研究注意到中世世系重视女系的问题,对于当时社会的认识有所深化.日本学者唐宋变革论下对于中国中世社会的研究,提出了贵族制、豪族共同体等理论,也值得借鉴.我们应当把宋以后宗族形成问题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角度重新加以审视,关注宋明以来宗族的新与旧、南与北、官与民、国家与宗族、守旧与创新等问题,进一步充分占有资料,改进解读资料的方式,并在理论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4.
《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一书 ,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49771 0 36 )、南京大学 985工程中国古代史学科建设重点项目成果 ,作者为南京在学历史系教授胡阿祥博士。是书积作者十五年研究之大成 ,三十九万字。全书分为三编。上编“六朝疆域变迁考述”,一则依据时代发展与空间格局 ,深入考说六朝“半壁江山”之开拓、保持与演变过程 ;二则由攻守形势、军事重镇、内部纷争、地方州镇诸端入手 ,细致阐释六朝之立国原则与疆域特点。于是头绪纷乱之朝疆域 ,现出了相当清晰的线索 :极具典型意义的南北对峙 ,获得了较为圆满的解说。中编“六朝政区制…  相似文献   

15.
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看,并非如有些学者所论,梁启超主张中国古代专制说,系不加反省地全然接受外来学说;钱穆反对“专制说”,妨碍了对历史的认识。实际上,无论梁、钱,他们在主张或反对中国古代专制说时,均是站在中国立场上,注意结合中国的历史来分析和解决中国的问题,与“西方的依附”没有多少关系。梁启超对中国古代专制特点的概括和分析,对专制理论的运用和解释,具有浓厚的本土色彩,而非被动行为。钱穆从人文的角度反对中国古代专制说,戳中了“专制说”的一些矛盾之处,显示了与社会科学治史不同的理路。而他提出的“中国式民主政治”,首先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寻得的答案,而不可简单视作“科学考订”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文物》2016,(8)
正外藏是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发展过程中晚于实践而出现的葬制名词,它是相对陵墓墓室(正藏)而言较晚出现的一种陵寝制度因素[1]。外藏系统是指秦汉时期帝后陵墓墓室之外所发现的形制多样、数量众多的陪葬坑,是对秦始皇帝创设的皇帝专制中央集权体制下中央政府管理机构在陵园的模拟再现[2]。外藏系统经历了先秦时期的滥觞、秦统一时期的探索、西汉早中期的成熟、西汉晚期的衰落以及东汉时期消失等几个阶段,这一发展历程与影响东  相似文献   

17.
关于日本史的分期,史学界众说纷给,尚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日本在中世纪镰仓时代(if9-1333)进入封建社会。日本中古文学,也即日本封建时代的文学。本文主要着眼于日本封建时代的前期,在日本历史上称为镜仓、室叮时代。这个时期,日本新兴地主利益的代表武士阶段推翻了天皇和旧贵族阶级古代国家的腐朽统治,建立新的封建制度,日本史学家称这个变革是封建主义的民族革命。文学总是走在伟大时代变革之前,成为新时代来临的前奏,而旧贵族社会的解体和封建制度的建立,经过激烈的长期政治斗争和文化斗争,在社会变革的同时,也进行着文…  相似文献   

18.
古代国家形成的基本前提至少有两点:一是古代国家都是建立在已拥有相当规模的生产性经济的社会之上的。二是古代国家是从社会资源被不平等占有的社会中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古代国家就是一种在必要时用强制力维护对于基本资源的不平等占有的政治组织。本文讨论了日本古代国家形成史上的几个问题,如中国正史中提到的弥生时代"百余国"的性质、原始官制的产生、中国王朝与邪马台国倭女王的关系、4世纪以后的西日本统一王国、古代日本律令制国家的政体性质等。本文指出,日本古代国家是相对独立地由生活在日本列岛上的人们建立起来的;日本古代国家是在东亚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形成的,外部因素对日本国家的形成起了极大的作用;与东亚大陆上的原生国家相比,日本古代国家的形成过程是很短暂的。  相似文献   

19.
屐本是我国古代一种较为普遍的鞋,但在汉魏六朝时期却成了与其身份相配的时尚之物。贵族子弟食五石散,着宽衣,登木屐,招摇过市,以鲜明个性向世人展示落拓不羁的精神风范。  相似文献   

20.
关于印加帝国的社会性质,经典作家和史学界众说纷纭:有原始社会说、奴隶制专制帝国说、亚细亚生产方式国家说、经验丰富的封建国家说以及社会主义帝国说。可见,印加帝国社会性质问题实在难以定论。认真探讨印加社会各阶级和各阶层的社会作用和地位,是解决印加社会性质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目前,我国史学界对印加王、印加贵族、村社社员有较多认识,但对卡马约(手工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