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指出风俗三大特征:基本的地情元素;具有承载历史、折射时代的功能;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重点从四个方面谈了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编修工作.并指出,风俗入志是保证第二轮修志资料完整性、科学性的需要,是体现地方特色、时代特色的需要,也是体现地方志政治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历史批判与现实关怀:清代中期史学家的风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古今风俗之流变及其与历史演进的关系,是清代中期史学发展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清代中期的史学家评论风俗的重点,一是考察了清代以前风俗对朝代盛衰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二是批判清代中期社会上出现的不良风气,倡导士大夫阶层在引领风俗的良性发展上扮演重要角色,特别强调士大夫要树立廉耻观念。他们还总结出风俗的时代性、相对稳定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征。清代中期的风俗论,反映了考史学家的经世思想,体现了乾嘉史学的历史批判精神和关怀现实的学术品格,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注重把风俗与政治得失、国事治乱、王朝兴亡联系起来考察,善于抓住影响风俗变迁的主体,阐幽洞微,揭明历史盛衰之故;他对风俗淳浇的的辨正、对士风良莠的辩驳及对移风易俗的探究,具有鲜明的历史批判精神,体现了自觉的历史总结意识;尤其强调"有志者所不容不以叙伦拨乱自责也",充分彰显了传统知识分子"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些认识至今仍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第二轮志书断限正处于改革开放逐步深化时期,风俗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需要全面、系统、科学记述。认为风俗类的篇目"定名风俗或风俗志比较妥当"。主张注意记述的全面性,门类设置齐全,涵盖风俗各方面;在章节后设附录,补充正文不足。注意记述新出现的风俗和传统风俗形式中新增加的内容,体现风俗时代特点。注意记述本地风俗和外地的不同之处,记述本地区内的特异风俗,体现风俗地方特色。注意记述风俗事象的模式性、生动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刘云 《黑龙江史志》2013,(15):270-270
潍坊木板年画,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每一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社会文化,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社会的思想意识、人文风俗、房屋建筑和经济状况等等,具有丰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了解地情必从风俗开始。第一轮志书对风俗多有记载,第二轮修志有的不入志,有的尽管记有风俗的内容,但异议者不少。文章从正名、辨体、创新等方面阐述了对风俗志编纂的看法,以期提高风俗志的编纂质量。一是正名。针对风俗内容不同志书篇目名称不一致的现状,认为还是定名风俗或风俗志比较好,这既符合方志的传统,包容性也比较大,又可以与民俗学中的民俗志有所区别。二是辨体。此处辨体主要讨论两个问题:1.风俗志的体例内涵。篇目设计上应独立成志,不要放在某个门类下;记述方式既不能混淆古今风俗,又要理清风俗发展的变化脉络,要注意利用阶段性的、转折性的材料,把风俗事项的变化写好,以体现风俗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性与时代性。2.省市县风俗志的差异化。三是创新。针对目前风俗资料比较分散的实际,认为地方志办公室可以把风俗志编写作为一个课题,委托高校的专家学者撰写。并针对风俗文本资料少的现状,指出进行田野调查和口述历史是必不可少的。地方志办公室可以和相关部门合作,进行田野调查,以便更好地收集资料。同时还要重视风俗展现的景观化,不断提高风俗志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7.
广西11个世居少数民族民间古籍可分书籍、文书、碑刻、讲唱四人类,王要记录百越民族历史、土司制度、民间风俗掌故等方面內容,是研究广西民族历史、风俗等的重要依据,具有一定的学术、经济和文化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8.
平凉市博物馆馆藏有一面明代的伯牙鼓琴纹铜镜,该铜镜选材独特,制作精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宝。它的来源可以充分反映出20世纪60~80年代平凉人民的生活状况;它本身的特点印证了明代铜镜的发展并且反映了明代的风俗风貌;它的故事内容诠释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音乐发达之盛况。这面铜镜非凡的历史价值,值得我们去解读研究。  相似文献   

9.
党的领导是中国道路的本质属性,改革开放是中国道路的时代特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道路的价值追求。中国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现实基础,创造性地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传承与创新的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体现了对历史上儒家执政集团治国传统的借鉴与超越,改革开放战略体现了对历史上变法图强和对外政策的借鉴与超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对历史上民本思想的借鉴与超越。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11.
党超 《史学月刊》2012,(5):43-52
两汉时期,人们往往从政治文化角度理解风俗,偏重于探讨风俗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因此,两汉风俗观念表现出比较鲜明的政治文化特性:其一,风俗概念不断发展变化的内涵与始终保持永恒的主题之间的统一,体现出两汉风俗观念在社会政治变迁中变与不变的和谐;其二,两汉诸子及统治者在对待风俗问题上,随着社会政治思想的变化,采取的移风易俗方式多种多样,或因循、或宣化、或齐整、或批判甚至是整顿等,体现出两汉风俗观念与社会政治之间保持着独立与顺从的互动。  相似文献   

12.
道光《渔闲小志》系清代孤本乡镇志书,学人罕见。该志叙述简洁扼要,文笔生动凝练,编次行文颇有章法,注重撰述体例,颇具宋元志书的遗风。本文对该志的编纂者、编纂特色以及文献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这部志书对于研究清代江南历史以及人文风俗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3.
俗谚、民谚是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生括知识和风俗道德的形象总结,是劳动人民真情实感的流露。《左传》运用了大量的俗谚、民谣。本文将对这部编年体名著怎样运用谚、谣,运用的原因及历史影响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4.
浅谈地方文献的收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桂霞 《黑龙江史志》2006,(1):10-11,13
<正>地方文献包含一地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特产等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也是全面了解和研究一地的历史与现状的主要情报来源。毫无疑问,它将是图书馆的主要收集对象,同时也是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鉴此, 笔者就地方文献的收集谈一些肤浅的认识,以期推动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张勤 《广西地方志》2007,(5):3-7,24
文章阐述对志书史料价值与学术价值的再认识,指出志书有绝不让人忽略的文献宝库的巨大价值,志书的记载往往成为解决历史问题的惟一依据,志书中往往保存着历史文献的稀有样本和探寻历史根本的原始资料。优秀的志书,如咸淳《临安志》,虽历千年,仍然是可信的资料来源,能为现实社会所需要。而要使志书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和发挥,关键还在志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刘曦蔓 《神州》2013,(7):26-26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我创造和广泛参与的文化。群众文化充分地体现着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感受与热望。群众文化是文化繁荣的沃土,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创造的主体力量,植根于民间土壤,汲取生活养分,创造丰富的文化意蕴和艺术形式,承载着民俗与风俗,推动着文化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徐荣 《沧桑》2008,(6):143-145
社会契约论的价值不在于描述历史,而在于抽象地构建正当权力的渊源,为民主理念的确立奠定理论基础。民主理论的价值首先在于确立了人民的主人地位。民主并不意味着人民必须直接治理国家。人民虽然是权力的"主人",但他们可以聘用比他们更能干的"仆人",关键是要管得住这些"仆人"。民主理论的价值还体现在它的许多次级理论,如分权制衡、定期选举、宪政等为管得住这些仆人提供了许多手段。  相似文献   

18.
赫哲族风俗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勤劳而智慧的赫哲族人民,自古以来就劳动生息繁衍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赫哲族人民同我国东北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为开发和奠定祖国的东北疆域,曾做出过重要贡献。赫哲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文化。他们这些文化同样是中国历史文化链条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们今天来研究和探讨赫哲族的风俗,目的恰是为这一历史文化链条增加新的环节。  相似文献   

19.
《近代史研究》2021,(3):15-19
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夙愿,也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的一面旗帜。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宏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必不可少的现实基础以及建构这些基础的前提条件,需要付出坚持不懈的艰辛努力。在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具有根本转折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20.
《世纪》2012,(1)
<正>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往往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是非判断,这就是社会文化心理,它是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国情的重要内涵。如果某种政治决策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社会文化心理,往往就是符合了国情,就会推动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